如何上好微课
2015-11-03夏华炜
夏华炜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微课堂”“慕课”等新概念正在革新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式。2015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万年县教体局组织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在本次活动中进行了微课展示。下面是笔者在参加了本次活动后对微课内涵的探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上好微课的一些思考。
一、微课要有契合文本的关注点
微课,就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而言,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练,问题指向更加集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微课程”是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够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既不等同于课堂实录的一小段切片,也不等同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它本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但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可。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都是大家熟知的经典篇目,但如何在短短20分钟内围绕核心知识点教授课文,让学生有所收获,还是需要点真功夫的。有些文章内容太熟且篇目过长,所以教师不自然地就会把很多本该通过浅阅读获取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来讲述。例如《猫》这一赛题的老师这样设计第二课时的微课:首先是通过诸多猫的图片导入课题,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接着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几只猫,这几只猫各有哪些特征,它们各有怎样的结局?”随后教者带着这些问题与学生探讨,进行文本内容梳理。这一环节花了近12分钟,最后教者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最不讨人喜欢的第三只猫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
执教者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并没有突出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猫》的作者其实是将写作重心放在一只受到人类不公正对待的猫的身上,通过严格剖析自己,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但教者并没有将作者的愧疚之情作为最重要的关注点来分析,没有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让人厌恶的第三只猫,因此该微课设计可以说并不成功。
二、微课要有深入文本的解读
一个优秀的微课设计一定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之上。例如本次微课展示——《在山的那边》,如果教师只是将诗歌的字面意思阐释出来,尽管仔细梳理内容,学生未必能领会诗歌中的“山”和“海”的丰富内涵。
回顾这位教师的整个设计,首先导入,接着范读诗歌,然后对诗歌的每一小节所描述的画面以及所蕴含的情感进行解析,最后总结“山”和“海”的内涵。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并不复杂,但教师过多、过细的内容梳理往往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晋朝的王弼曾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诗歌教学是一个透过语言符号触摸物象、感悟意象、进入意象的活动,是一个“明象”“尽象”的过程。笔者认为,以“物象+情意”为依托来学习这首诗,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爱上文本,学生才会读出文本内涵,在朗读中初步把握本诗中“山”与“海”的物象。
在初步把握物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变换角色,换成自己的名字再读文本。不仅使文中的“我”变得鲜活起来,更促使学生以“我”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的物象乃至周围的世界,从文本中获得真切而自然的感受。然后设计一些问题,例如:“我喜欢小时候或长大后的作者,是因为……”“海代表什么?山代表什么?”这些语言实践活动,会使学生在自主品味、反思和表达的语言实践中对文本中“山”与“海”的意象获得了立体圆融式的理解和切己式的顿悟。
语文学科的微课设计,归根结底考察的是教师对于作家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解读能力。
三、微课要有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
在15~20分钟内完成完整的教学流程,既凸显亮点又不能变成常规课的“压缩版”,这要求教师具有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能力。
《生动传神地描写对话》这一微课展示,课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这位参赛者是这样展示教学环节的:以一段人物对话(对话内容较为啰唆)视频导入,并让学生对此点评,由此引出课题,通过变换说话人的身份这一游戏激发他们对对话描写的兴趣;然后再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添加神态和动作描写,增加他们对描写的热情;最后以听故事猜职业和情景对话描写来提高他们对描写的自信心。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内容由浅入深,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并营造出趣味盎然的课堂气氛。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因此,一个优秀的微课一定是一个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微课的完美设计和实施能始终让学生在具体典型的教与学的情景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拓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