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电视传播原生态音乐的SWOT分析

2015-11-03刘保良

艺术评鉴 2015年20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原生态

刘保良

摘要:我国有着深厚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资源。近年来,有关推广原生态音乐电视的节目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借鉴管理学中的SWOT矩阵分析法全面、系统地探讨电视传播原生态音乐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以后的发展理清思路。

关键词:原生态 音乐文化 电视传播

一、优势

(一)原生态电视音乐节目有助于推广我国国粹

电视,是当今社会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电视的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有助于使我国优秀的原生态音乐节目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为大众所喜爱。众所周知,我国的原生态音乐具有即兴性强的特点,即表演时音乐的唱腔、曲调、节奏节拍都存在很大的变量。如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该音乐的演出形式较灵活,并且其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波斯——阿拉伯乐系的特点,经常采用1/4音,很难以当今通用的国际记谱法保存。但是电视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工具,则可以把原本即兴表演而难以记录的音乐形式,稳定而真实地保留下来。同时,电视媒介的介入,还可以将原生态音乐与其表演时的服装、舞蹈、风景等图画元素完美融合,使中外观众可同步领略到原生态音乐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二)原生态电视音乐节目有助于提升大众审美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的利益驱使下,音乐创作者普遍讲究音乐作品的功利性。为了创作出更多博人眼球,刺激人感官的音乐作品,许多被金钱和利益沦陷的音乐创作者不惜降低自己的审美要求和艺术品位,过分加入到音乐市场的商业性运作中,使音乐作品呈现出“流水线”式的生产状态。其中不免充斥着大量低俗的音乐作品,蒙蔽了普通大众对音乐审美的定义。而历经我国各民族时间积累和文化沉淀的原生态音乐,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使原生态音乐为人们所熟知,对大众文化审美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原生态电视音乐节目有助于促进我国原生态音乐的保护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色彩绚丽的瑰宝。它集聚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展现出各民族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丰富的审美情趣。但是原生态音乐又是相对封闭的,常常伴随着当地民族的仪式进行,因而很难被广大观众所熟知。但通过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使原本神秘、闭塞的原生态音乐走向大众。如:《民歌·中国》栏目于2009年11月播出《魅力黔东南》系列节目就是一个将侗族婚嫁音乐完美呈现的范本。在节目中,主持人周迅同栏目组跟随迎亲人群实时地记录《锦屏平秋花歌》《拦路歌》等侗族民俗歌曲。这种实地采集的方式真实、客观地保存了侗族的原生态音乐。

二、劣势

(一)原生态民歌唱法让渡于模式化的民歌唱法

我国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唱法丰富多样,其风格特点既有蒙古族“呼麦”的广博深沉,又有藏族“昂叠”的高亢华丽,既有侗族大歌的“众低独高”,又有朝鲜族充满明暗交替的“颤音”等等。但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歌唱法在现代电视传媒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让渡于时下流行的“学院派”模式的“民族唱法”。诚然,当今民族歌坛的“规范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值得肯定,但若将其作为固定唯一的标准范式来评价所有民族的民歌唱法,并试图影响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那就成为值得商榷的问题了,比如:当今民族唱法盛行的高音崇拜现象。正如田青先生所言:“一个古老的歌声能让我们直面历史、直面真情,但在规范化的歌声里不要说历史,常常连人性都感觉不到,感觉到的就是技术。”①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今原生态民歌的模式化道路是电视媒介向市场妥协的产物。

(二)原生性场域让渡于艺术表达的重构

原生态音乐之所以充满魅力,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是原生性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原生态音乐的初始环境或是高山流水,或是塞外边陲,或是农耕田园,离开这些独特的自然场域,其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变化甚至削弱。而电视的介入虽然从影像资料的保存角度有助于保护原生态音乐,但另一方面也让渡于电视艺术的传播方式。因为,当电视面临收视率及大众审美趣味的双重压力时,不得不用它所具有的画面、镜头、文字、特技等艺术手法解构完整场域下的原生态音乐,然后根据其艺术表达的需要重构原生态音乐,因而被电视重构出的原生态音乐也失去了特定场域下原生态音乐的审美意味。此种现象正如本雅明所言:“即使最完美的复制,也必然欠缺一个基本元素:时间性和空间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②

三、机遇

(一)三网融合,拓宽传播范围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媒介的日臻完善以及电信、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崛起都极大拓宽了原生态音乐的传播范围。无论是在闭塞的乡村还是偏远的山区,数字化电视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凭借其高效节能以及信号接收强的优势迅速覆盖到寻常百姓家,让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都能即时欣赏到不同地域的声音。与此同时,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对外电视的传播力度,找准定位,拓宽国际渠道,强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具有自己本国特点的优势频道建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原生态音乐会向西方的古典音乐一样,响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制播分离,促进产业化运作

制播分离指的是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制作。制播分离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电视节目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电视节目产业化、规范化运作的新方向。在这里,制播分离对原生态音乐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通过前面的论述可知,我国的原生态音乐分布地域广,与本土的风俗人情结合紧密,并常常包含在仪式中进行。采用制播分离方法将避免在电视机构人力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对原生态音乐进行粗制的播放,从而不利于原生态音乐的本土化传播,更不利于原生态音乐的产业化运作。因此,电视台将原生态音乐节目交给文化传播公司等相关单位进行精致加工,将会播出更多高质量水平的原生态音乐节目。

四、威胁

(一)中国流行音乐电视的冲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度进展,中国的流行音乐凭借其通俗易懂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迅速被人们所熟知。而中国的流行音乐电视,就是在这种大背景、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尤其自20世纪以来,流行音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成为整个中国音乐市场的主旋律。各种传媒公司、唱片公司层出不穷,而中国本土的原生态音乐则逐渐落入被世人遗忘的角落。

探究中国流行音乐电视对原生态音乐的强烈冲击,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分析:1.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忙碌、紧张、压抑等词语已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表现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流行音乐以其随意自由的唱法、现代电子音乐的技术手段和细腻刻画内心情感的唱词刚好与现代人的精神诉求相契合,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共鸣。2.电视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电视作为引领大众艺术素养的宣传媒介对原生态音乐的关注始终处于欠缺状态。即使是在代表国内最高音乐水准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原生态唱法”也只是在2006-2010年期间举办过三届,之后便销声匿迹。与此同时,央视音乐频道用大量时间去关注和播放时下流行的“广场舞”音乐,即便偶尔会出现充满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手登台演唱,也只是演唱一些为了迎合大众趣味、具有“广场舞”式节奏律动的改编版原生态音乐。

(二)互联网音乐对原生态音乐的冲击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偶尔得来的闲暇放松时间主要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因此,方便、快捷的娱乐工具成为人们的日常首选,由此反映到音乐媒体的选择层面,人们更加倾向于以互联网作为音乐的媒介。

从宏观层面来看,选择互联网作为音乐的媒介确实有一定好处。首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选择收听音乐。其次,互联网上存有海量的音乐形式,并且更新速度快捷,人们由此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音乐。再次,互联网音乐不同于电视音乐而受特定时间播放的控制,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时间碎片式的利用方式。由此可见,互联网音乐对原生态电视音乐的冲击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通过SWOT矩阵法分析,我们在为原生态音乐电视的优势或成就感到欣喜地同时,也应到看到差距,反思不足。笔者认为,我国的原生态音乐电视应更加精确地锁定目标人群,在播放已有民歌精品栏目的同时培养新的衍生栏目,从而形成对原生态民歌栏目的品牌建设与产业化运作。与此同时,我国的原生态民歌栏目应在立足市场的前提下保持该栏目原有的淳朴性、民族性,场域性,以此还原原生态民歌最初的魅力。最后,我国的原生态民歌栏目应重视当今的三网融合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和有关原生态民歌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让原生态民歌真正在祖国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流芳百世。

注释:

①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人民音乐》,2006年第9期,第19页。

②[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2006),引自杨洪涛论文《论电视对原生态音乐的解构与重构》,《电视观察》,第42页。

参考文献:

[1]司思,张晖.中国传统音乐类电视节目现状与发展展望——以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2).

[2]司思.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电视节目发展对策分析[J].ContemporaryTV,2014(10).

[3]周伟.西方音乐“全球化”参照下少数民族音乐的崛起[J].贵州民族研究,2015,(02).

[4]陈美霞.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5]张志刚,弓雅琪.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09).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原生态
作文呼唤“原生态”
原生态静宁苹果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