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2015-11-03穆志谦
From the Editor 卷首语
数据
本期嘉宾:《中国外汇》编委会委员 穆志谦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数据随着新闻发布会、互联网等媒介广泛传播。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数据供给的质量与数据的需求和采用,如何才能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起来?
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和及时,是信息供给必须满足的四个基本要素。突破这个底线,数据就丧失了公信力,一挤一把水的数据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数据失真会有多种动因,甚至是某种利益驱使所致。但一次失信则需要十次百次的真实来弥补,成本实在太大了,有时还会影响对发布主体的道德评价。现在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数据一旦载入历史,就会成为对历史的检验和修正。数据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虽然可有侧有重,墨浓墨淡,但更多的时候,如实地告知比虚虚掩掩更有力,也更有利。要相信公众的承受力,真情才能调动多数人潜在的善意。在本质上,信息数据的供给与需求应是互信的一体。对此,我们可重温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导:“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基本的原理……”
有了真实、准确、全面和及时的数据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吗?未必。数据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还要加上对数据消化、加工及再生成的主观努力。对同样的数据会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数据统计并不必然造就金融学家、经济学家。如我国经济正处在换挡期,普遍都关注增长数据,但要正确解读这些数据,就既要从纵向上看到减速滑坡的趋势,又要从横向上分析其对就业压力是否到了临界。经济运行是动态的,数据是静态的,用静态的数据去判断动态的事物,就需要跳出数据本身的局限。否则,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能埋在数据中了。
“十三五”给出了一个底线数据:只要未来年平均增长率在6.5%以上,到2020年就能实现预期的小康目标。应如何看待这一数据?首先,数据只是对经济现象的量化,并不能创造经济;其次,数据生成不但要满足真实四要素,还要满足统计原理与自身规律的要求,因此即使抽样样本真实可靠,如果假设条件不存在或不适宜,建模也未必合理;再次,数据是时间节点和空间距点的量化,而经济运行是连续和变化的,主体是复杂多元的,因此数据的真实性只能是相对的;最后,功夫学问在数(据)外,6.5%能否保持,不是靠其他数据及模型计算,而是靠创新支持,尤其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支撑。
数据不可或缺,数据质量体现专业水准和理念自信;数据不是万能的,要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内涵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