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合作迎来新契机
2015-11-03边卫红编辑李淑玲
文/边卫红 编辑/李淑玲
中非经贸合作迎来新契机
文/边卫红 编辑/李淑玲
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仍在持续。10月,IMF将2015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下调到3.1%,将2016年的下调到 3.6%。而非洲经济表现则引人注目。今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4—2015)》指出,2014年,非洲经济在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之下继续顽强增长,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5%,增速居全球第二。非洲地区经济增长呈现繁荣态势,经济前景正在改善,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也将由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过去十年中,中国在非洲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稳步增长。而非洲对西方经济体的依赖则正在下降。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亚洲投资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与西方的政治分歧以及非洲的内部贸易。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其中的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是从中国进口产品最多的5个国家(见图1),也是我国在非洲的前五大贸易伙伴(见表1),2014年合计贸易总额占我国同期对非洲贸易总额的77.05%;而南非和安哥拉则是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贸易额最多的两个非洲国家(见图2)。虽然非洲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份额相对较小,2014年约为5%,但在中国与各大洲的贸易中增速最快,同比增长5.6%。
表1 2014年中国对非洲主要国家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资金,越来越多地流向非洲。自2010年起,非洲已成为我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我国也成为非洲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我国对非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投资总量迅速增加,投资区域逐步拓宽,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投资覆盖各行各业,投资方式多种多样。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在2014年全年增长了23.7%,总存量达到了324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4%。尼日利亚、赞比亚、南非是最主要的投资受益者(见表2)。
表2 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非洲主要国家直接投资存量(单位:亿美元)
新形势下中非双方将基于各自转型与发展目标来构建利益契合点与增长点。中非经贸合作可遵循“投资引领、结构转型、产业转移”的发展原则。
加快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向投资引领方向转型。中非之间正在形成互为动力和机遇的发展结构,投资成为中非多元化合作的利益契合点。非洲对基建、制造业和民生领域的巨大需求,将推动中国新一轮扩大开放,中非经贸合作正从贸易先行向投资引领方向转型。经贸合作园区模式在非洲多国正在起步,未来有可能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见表3)。
图1 2014年非洲从中国进口总金额较多的国家(单位:亿美元)
图2 2014年非洲出口到中国产品总金额较多的国家(单位:亿美元)
表3 我国经批准设立在非洲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情况
加速互联互通,跨国跨地区基础设施成为合作重点。近年来,非洲逐渐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以改变单个国家市场过小且相互隔裂的问题。伴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新变化,互联互通建设也成为中国近年来的主要对外投资模式。因此,跨国跨地区基础设施将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转变互惠模式,促进中非产业转移。现有的模式下,中国获取原材料资源的关键先决条件,是参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与出口监管、资产收益联系紧密,增加了未来发展的难度。而非洲现有的“以资源换基建”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基建项目在促进经济的长期良性增长方面收效并不明显;同时,非洲通过输出资源换取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非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在创造就业方面的效果却很有限。因此,非洲需要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将重点从发展基建转移到发展制造业上来。随着中国的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未来十年里,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预计将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约80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中国周边的国家已经在利用这一趋势吸引中国的纺织企业到自己国家建厂。而许多非洲国家不但国内经济环境和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跟这些亚洲发展中国家很相似,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具备吸引中国产业向其转移的优势。鉴于此,中非合作应改变原有的“以资源换基建”的模式,逐步形成“产业转移”的新的互惠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