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2015-11-02杨曦陈遇春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杨曦+陈遇春

摘要: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拥有健康的体魄,而是扩大至对身心、人际、社会等和谐相融的完美追求。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关爱中成长起来的特殊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待人接物不成熟,再加上周遭环境发生变化,如若不及时调整,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容易衍生各种心理失衡现象,甚至恶化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入学费用的持续提升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其中,抑郁是大学生中发病率最高的心理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方式、正常的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1],而且与自杀、自我伤害、攻击、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密切相关。[2-4]因此,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抑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有效预防和缓解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二、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情绪体验,比起其他任何一种负性情绪,它给人带来的情绪体验要更为强烈、持续时间更为长久,且对人造成的痛苦更为深刻。抑郁不仅包含悲伤,还涵盖了愤怒、羞愧、痛苦和自罪感等多种情绪(孟昭兰,1989)。作为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抑郁从学习、生活和工作等诸多方面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当抑郁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个体不仅在情绪和动机上会受到影响,还可能产生自杀行为。而对于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产生抑郁心理的概率比较大,这是由于在该时期,大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周遭环境都会发生剧烈变化,这都会提高抑郁的发生概率(Harrington,1990)。个体过度抑郁就会产生抑郁症。被西方称为“世纪之病”的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显著持久的情绪低落,在当今世界十大疾病中名列第五,而在当今世界使人致残并失去劳动能力的精神疾病中名列第一。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者约为30%,其中精神行为检出率达到16%,心理障碍人数超过大学生总人数的31%。[5]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和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其中大学生抑郁心理问题因其影响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深和影响结果之重值得被重点关注。

大学生抑郁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通常表现为心灰意冷、悲观失望及焦灼不安等不良情绪。具体而言,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对周遭事物缺乏兴趣或兴趣减退,缺少欢愉感;二是身体素质下降,常有疲惫感,精力不齐;三是反应变得迟钝,情绪出现波动;四是自我否定,常自我责备,负有内疚感;五是思维能力降低,联想困难;六是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七是食欲不振,或体重下降。因抑郁程度的不同可对大学生的抑郁心理进行分类,比较典型的有心情压抑和抑郁症两种情况。其中,心情压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最普遍的抑郁心理状态。这是由于大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习、生活、情感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学习与生活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大学生抑郁心理的主导因素,而情感与家庭的负面影响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和忧伤等不良情绪。心情压抑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主要“障碍物”,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心,使其失去对实现个人价值和个人追求的情感体验,甚至恶化为对自我的全盘否定,对生存失去念想,最终出现害人害己的危险行为。而对于有抑郁症倾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抑郁心理较为严重,会直接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导致如自杀、自伤等行为。

三、大学生产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产生抑郁心理的原因与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因素

作为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主要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动机等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抑郁心理的发病几率。具体而言,个体因其差异的心理素质和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和行为反应。在外界有害因素的冲击之下,敏感、脆弱、性格内向的人由于缺乏自信心、遇事悲观、感情不外露、社会经验少、对生活事件把握性低、过分的担心,这些人格特质都会使心理应激事件刺激加重,并且干扰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因而他们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而稳定、坚强、外向性格的人在面对心理应激事件时则表现出较强的耐受适应能力,产生抑郁心理的概率较低。

(二)人际关系因素

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完成社会化转变以及保持良好心态等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6]人际关系通过为个体提供精神、信息和物质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个体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加他们的愉悦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加其正性情感,抑制其负性情感。然而,当前约有232%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稳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生理已趋近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得到快速发展,这使得他们既激动又不安,甚至产生孤独的心理,并对孤独感到恐惧,亟需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强烈的交往意识驱使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常常因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自身心智的单纯性在人际交往中受挫。而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因人而异,具体而言,有些大学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缺乏人际交流经验和技巧,不知道该怎样与人交流沟通;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形象不满,心理自卑,行为畏缩,他们害怕与人交往;还有些大学生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他人不乐意与其交往。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支持,从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容易处于孤寂的心理状态,极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很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情感因素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已相当普遍。他们思想开放,观念“新颖”,追逐潮流,善于彰显自我,特别在恋爱问题上,敢爱敢追,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大学生“暴风雨式”的青春发育特征对他们的情绪容易产生极端影响,导致其出现如胡思乱想、冲动失控等极端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为抑郁心理甚至抑郁症的产生提供“机会”。据了解,因情感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抑郁症患者比例约占抑郁症患者总人数的60%。失恋对大学生的情感困扰尤为普遍和明显。所谓失恋,是指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一方单方面中止或否认双方的恋爱关系,另一方因措手不及而在思想和心理上受到打击。大学生长期处在象牙塔里,缺乏社会阅历,思想单纯,在情感上尤其是恋爱问题中容易表现得不够成熟稳定。大量个案表明,恋爱问题是引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恋爱受挫而走向极端,酿成悲剧。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一方面经济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情感还不稳定,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致使其恋爱成功率不高,而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容易受到情感挫折而滋生烦恼,甚至产生忧郁心理。再加上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情感比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弱、忍耐性差,当受到挫折时,情绪就会出现大幅度起伏。失恋的当事人往往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如难堪、羞辱、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等。这些不良情绪如不及时排遣或转移,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长时间消沉,甚至会导致失恋者产生报复或绝望心理,采取自杀或杀人等极端行为。

(四)学校因素

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大学阶段是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要时期,学校方面的许多因素或多或少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

首先,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面临抉择时,稍有不慎,即会违背初衷,因接受不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而产生忧郁的情绪。在学习方面,大学阶段没有老师的催促,更多的需要自觉主动学习,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方式的差异会使得大学生各自取得的学习结果也不同,适应能力欠缺的同学极有可能受到挫折,出现焦虑、自信心缺失等症状。

其次,继续深造或面临就业的压力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高中生进入大学后普遍对未来期望值过高,而现实情况是竞争十分激烈,从入学开始就已承受就业压力,这让不少大学生有患得患失的感觉,部分大学生承受不了现实的残酷,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70%,基本与2013年持平,但其中有部分同学无奈选择了与自己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的岗位就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不仅如此,2014年我国还迎来了史上最大的归国潮,是中国近30年来最大一次“海归归国潮”,预计将突破30万人,“最难就业季”遭遇“最大归国潮”,使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各方面的压力使得职业规划不太清晰的同学逐渐丧失斗志,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慢慢滋生了抑郁情绪。

图1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走势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

基于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频发的心理问题,许多高校于近年来采取了相关的应对措施,例如: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入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成立心理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定期为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然而,一些大学的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在行政化、功利化的办学环境中,并不重视人才培养;还有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经常敷衍完成上级交代的相关工作。总之,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停留在形式上,为数不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专职人员的缺乏很难满足服务学生的需求。

(五)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降生到独立走进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独立人格、生活能力及品德修养存在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低与子女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这是由于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各不一样。具体而言,具有较高学历背景的父母往往更为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子女,与子女也有着更多更融洽的情感交流,极少使用拒绝、惩罚等消极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具有较低学历背景的父母则恰恰相反,他们缺乏对子女的尊重、理解和沟通,常用惩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子女,因此,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子女产生抑郁心理的几率就更大,反之则越低。孩子若常常处于这种心理紧张之中,会严重影响其情绪,易使他们产生焦虑抑郁心理,从而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家庭收入与大学生的抑郁程度有显著的关系。[7-8]家庭经济收入高,子女的学习生活费用可以得到保障,则会有利于其社会交往,不易产生因经济困难所致的心理障碍。相反,那些来自农村和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文化资本的差距和基本的学习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在人际交往中易产生自卑倾向,封闭自己,内心世界极其敏感,自尊心极强,与其他同学容易产生一种距离感,难以融入到他们中去,久而久之抑郁情绪也就日益严重,一旦产生一点点小的摩擦,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容易产生极端行为。震惊全国的马家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造成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正是由于遭受来自经济、学习、生活、情感及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变得脆弱敏感,抑郁心理使得他们失去奋发前进的动力,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人际交往失去耐心,对生活失去热情,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常常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甚至导致长期失眠。特别是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心理自卑且抗压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他们更容易产生重度抑郁心理,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四、大学生抑郁心理的预防与矫治

大学生抑郁心理由生理、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对该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利于提出相应对策。就大学生群体而言,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主要应以自我教育、心理调节以及适宜的人际交往等方式来逐步改善自我的心理障碍。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近些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作为求职一方,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对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就业区域等存在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和工作环境、轻视职业岗位的社会价值,这些求职观念的存在无形中减少了选择的空间,造成了理想岗位与现实的落差,致使就业困难、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尽管目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同时又要理性选择,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其次,找准自己的位置。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兴趣和长处之所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做足就业前的准备工作。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会自强自立,努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是冉冉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是民族的希望、祖国未来的栋梁,其就业事关国家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破解之道绝不在一朝一夕、一部门一政令,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同心协力,科学引导。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

大学生出现抑郁情绪时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上的自助。养成习惯后,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诊断,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培养积极向上、勇于拼搏、豁达坚韧的品质,不惧怕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9-10]

首先,要培养积极自信的生活方式。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如晚睡晚起、沉迷网络游戏或者酗酒等,不仅会加重身体新陈代谢的负担,而且很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大学生可以参加体育锻炼以缓解自身压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样既可以强身健体,维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又可以在锻炼的过程中宣泄情绪,释放压力,进而消除抑郁症的不良症状。其次,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大学生必须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以上所述都有助于时刻保持好心情,排解忧愁。最后,大学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天赋,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受挫时的压力;结交志同道合的的朋友,丰富自己的学生生活,向好朋友倾诉也可以有效防止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预防大学生抑郁。相关研究表明,友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抑郁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6]合理的社会支持系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有利于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发展。这种社会支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学生首先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同伴交往、同伴支持的体系,杜绝淡漠和互不关心,因为从根本上人是感情的动物,需要爱与被爱,在某种情况下良好的同伴支持就是给予他们生的机会。其次,学生家长、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以及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等要格外呵护某些沉默内敛的大学生,竭尽所能为某些心理负担重、负面性绪多的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尤其要关注毕业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村城镇学生及非独生子女学生等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为他们提供客观支持时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尊重和理解的环境。通过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大学生的压力感受,缓解大学生抑郁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合理处理情感

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在校园中越来越普遍和突出,深陷其中的大学生处事可能会比较随性,这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诱发许多不良行为的产生。

大学生对爱情的本质要有正确的把握,要明白爱情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满足,更需要有共同的兴趣与志向,有共同奋斗的目标。同时,还要树立健康向上的情感观,爱情固然重要,是人生大事,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需要处理好爱情、学业及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与不正当的人交往,避免网恋,要彼此尊重,听取对方的意见;在恋爱方式上,要端庄文明,树立该有的责任感;除此之外还要培养承受失恋的能力,能够自我调节情绪,不要意气用事,伤害自己及他人。[11]

(五)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的建议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普遍和严重的现状,高校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既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以专职、兼职或外聘等方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组成背景,以精干专职人员为队伍骨干,与其他兼职、外聘人员互补互助,共同构成稳定多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分工明确,各类教育人员应相辅相成,具体而言,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至教育教学过程;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余,应积极主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及时对接与合作,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帮扶,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要加强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首先,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要未雨绸缪,提前制定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帮扶预警计划,选取恰当的时机做好帮扶学生的心理状态转化工作。[12]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建立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心理帮扶预警组织,让学生干部以同学身份长期关注和重点帮助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监控与帮扶力度。第三,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心理治疗获取心理问题学生的信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心理状态与问题,以专业的方式与职业的态度排遣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除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外,还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从学校、学院和家长等多个层面共同帮助心理异常的学生,防范其产生过激行为。

五、研究现状与展望

近些年,在校大学生抑郁问题吸引了国内外研究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工作侧重在定性探讨大学生抑郁的原因、如何预防抑郁症及缓解抑郁症等方面。然而,国外习惯以详细的实验报告的形式研究大学生抑郁的原因,视角更加独特,所做工作更加细致深入。考虑到国内关于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大学生抑郁研究甚少,往后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更为全面地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评估。

抑郁症是比较特殊的心理疾病,外表没有任何症状,但平静的背后却是难以言说的隐痛。目前,借助先进的医疗技术治愈抑郁症是比较常用的措施,但单一作用、靶点明确的药物会存在一些副作用,对患者心理造成进一步的创伤。因此,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更具有潜力和优势的中医药疗法,其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无副作用,而且收效较快,其中针药结合治疗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3-14]中医学界也正不断进行抑郁症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等方面的探索王玲玲,张建斌.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现状及前景[A].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2006.,有望顺利开展某些关于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实验研究。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及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耐心教导他们,帮助其克服抑郁心理。我们应当建立长期有效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与行之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机制,使他们健康成长,度过大学的美好时光。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该广泛阅读书籍,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渐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爱自己,爱他人。

参考文献:

[1]戴静,刘协和.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01-106.

[2]陶芳标.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3]王玲,路仕荣.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22-424.

[4]Pullen Lm. Adolescent depression: important facts that mater. J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Nars[J].2000,Apr-Jun 13(2):69-75.

[5]严红虹,刘治民,王声湧,等.大学生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3).

[6]何莹,郑希付.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理论,2010(5):6-7.

[7]侯超,闫淑军,孙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2001(1):166-168.

[8]李艳红.高校贫困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7-28.

[9]陈笑丽,付彩云.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及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9):70-71.

[10]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J].心理科学,2000(4):506-507.

[11]刘清霞.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教育——走出抑郁状态[J].网络财富,2010(16):15-16.

[12]林霞玉.大学生抑郁干预策略的相关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6):89-90.

[13]陈理,王玲玲.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30-31.

[14]吕梅,王玲玲,刘兰英,等.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49-151.

Analysis on Affect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s Suffer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YANG XiCHEN Yuchu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nxi, China)

Abstract:

Depending on current incidences of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s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suffer, the study analyzes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s,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 causes why university students suffered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 involve multiple factor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m and actively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related problems, for promoting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eventing and reducing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 incidenc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fostering socially required talents, and improving Chinese people quality.

Key word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 affecting factor

(责任编辑:余树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