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姿花传》里的古典乐教

2015-11-02张文江摘编陈俣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演技时期

文_张文江 摘编_陈俣

《风姿花传》里的古典乐教

文_张文江 摘编_陈俣

【编者按】:

最近有一则小新闻,说江西一10岁小女孩离家出走,揣着1500元去找杨幂。所幸最后平安无事,但这件事背后也凸显着现代社会在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即“造星运动”。从高考状元到新概念作家,从超女快男到中国好声音,当代的流行元素,充斥着太多快餐文化。

如超女快男,通过对表演者的包装,灯光、音响的营造,塑造一个“明星范儿”,胜利者便可以跟娱乐公司签约,成为“偶像”。偶像只要年轻貌美,有个性,便可吸引粉丝。在这样的气候中出来了一大批明星,气候一过,大多数明星都逐渐湮没无闻。

武术界的行话,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便是说练功夫气血不调,最后害了自己。当下的艺术教育,过于偏重技术和效果,后果也只是如此。

张文江先生讲《风姿花传》,能乐的核心便是悟能,最注重演员的功夫磨练,并把演员能达到最好的状态、能乐表演的精华称为花。所谓风姿花传,便是“将此花,由我心传至你心”。艺术本身是一个磨练心性、修炼心性的过程。

徐皓峰在《武人琴音》说:任何手艺,都是积累神经反应的经验,培养手感、体感,涉及气血。中国老艺人教徒弟,书法、武术、古琴、石匠等,都是一管管一生,从小给孩子调气血,不让他过早出成绩。这个道理,也和日本能乐相通。

本文摘自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有删节。

《风姿花传》是日本能乐理论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古时期东方戏剧理论的巅峰。此书不仅仅涉及戏剧理论,还涉及人生理论,因为戏剧和人生有密切的关联。能乐是日本的古典歌舞剧,据说来自中国隋唐时期传入的汉唐乐舞,却又几经演变,流传至今,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理解日本的民族性,可以从理解能乐入手。

能,是“有情节的艺能”的意思。如果推原起来,也可以指才能、能力、其极致也可以指能本身。《西游记》中有悟能,做演员就要悟这个能。我听说《风姿花传》是在1990、1991年前后,当时读到了一句话:“要了解十体,更要牢记年年去来之花。”我读了心有触动,感觉很美。

这里尝试讲解其中一、三、五、七篇的部分内容。本篇讲述演员如何练功习艺,分为七个时期。如果想深入了解,请研读全文。

七岁时期:纯真之能

让他们自然表演为妥,切忌一味臧否。若要求过严,孩童会气馁,无意再学,便会停滞不前。

因此,勿教与他们歌唱、动作、舞蹈之外的复杂演技。过于复杂的模拟表演,即使他们能演,亦不要教与他们。

让他们唱唱跳跳,自然就很好,不要太复杂。孩子纯真天然,如果过分严格,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压力太重,会弄僵的。“模拟表演”原文是“物まね”(物真似),我找不出好的翻译,但可以用一个观念形容,就是《西游记》中的七十二变。从通常的角度来理解,孙悟空是真实的人,“物まね”是障眼法。其实追溯到底,真实的人和障眼法的差别极微,甚至也可以说没有差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就是来了三个“物まね”,一会儿是年轻姑娘,一会儿是老头,一会儿是老太太。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看出来原形是什么,那是原形还没有化掉啊,如果化掉自己都不知道,就在七十二变之中。

表演上“物化”就是“物まね”。“物まね”还能找到一个体,“物化”把这个体化掉了,就是七十二变。真正的高手没有这个体,原形化在模拟表演中,演什么像什么,也就是下文的“对各种风体无所不能”。

此外,不要让他们在盛大演出中的第一曲登场演出。在一天演出的中间部分,如第三曲、第四曲的适当时机,要让他们登场表演自己擅长的风体。

日本传统能乐

在表演的时候,外部环境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压力。孩子还没有具备抵抗的能力,如果过早上场挑大梁,他会太紧张,对身心有伤害。所以不要让他在第一曲登场,而是放在中间部分,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进去。

十二三岁:成效之能

因本身为童姿,所饰角色均呈美态,而且正值声音亦动听之年龄。此二因素使其“能”瑕不掩瑜,相得益彰。一般孩童演“能”,不可让他们做细腻的模拟表演。这不只与当时场合不相适,还将导致孩童将来无法长进之后果。但若演技出色,则均可饰之。

已经进入对“能”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年龄,但还是太小,还是比较嫩,不要拔苗助长。十二三岁的孩子天然漂亮,声音也清脆好听。如果演技出色,不是外加上去的,那就什么角色都可以演。

姿态、声音、演技俱佳,何尝不可?然尽管如此,此时所开之“花”,并非真正的“花”,只是“一时之花”而已。此时期所学演技简单易学,所以不能成为评价演员艺术生涯之准则。

比如说《闪闪的红星》的主角,十二三岁的时候演得好,后来再演其他不行了。美国秀兰·邓波儿当童星红极一时,成年后再演其他角色就不怎么成功,终究没有小时候出彩。

此时期的学艺,应以易见成效之处为中心,以练基本功为主。动作准确无误,唱词字字清晰,舞蹈举手投足自如。

七岁时期以自然表演为主,十二三岁时期以练基本功为主。如果出现一点点好的东西不要抓住它,千万不要让“神童”说迷惑了。唐代有一个李泌,非常了不起,他辅佐了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安史之乱”以后,在外打仗的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内主持的就是李泌。这个人小时候是神童,非常聪明。唐玄宗下围棋,他当场咏了四句诗:“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后来宰相张九龄保护他,说过早得到美名,将来会折掉的,还是不要宣扬为好。

十七八岁:倒仓之能

对此时期的学艺不能抱太大希望。因处于变声期,首先便失去声音美之“花”,身体长高失去形态美。在此之前声音动听,姿态俊美,所学内容简单,易学易演。而现在突然进入截然不同的另一时期,演员会失去其信心,观众再表现出觉其可笑之态,则羞怯畏缩,顾虑重重,以至不想再学。

《教坊记》剧照

《韩熙载夜宴图》剧照

十七八岁毛孩子真是蛮讨厌的,观众的过度反应也会把他吓退。很奇怪的是,一些小时候漂亮的人这时会变难看,而一些小时候难看的人这时会变漂亮。青春期变声,在京剧的术语里叫“倒仓”。因为唱念做打首先就是唱,所谓“倒仓”,就是比喻吃饭的粮仓倒了。

此时期的学习,即使被人指点耻笑亦不要介意,要闭门练功,在自己音域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内,早晚练习发声。要立志奋起,意识到“此时定终身”,决心一生献身于“能”,除此之外不可多想。若在此时期退下,其“能”演技将不会再有所长进。

这一时期相称于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要立志奋起,决心一生献身于“能”,但十七八岁的人谁会有这个觉悟,所以既需要自己下决心,也需要师父的督促和管束。从童子功练起的,这个时候要限制住。这个时候正是你开始练功的时候,也是思想变动的时候,如果退下就算完了。

若过于拘泥音调,会使姿态出现毛病,且将导致将来声音变坏之不良后果。

声音要养起来,但不单单是静养。上次讲《逍遥游》提出在行动中养。静养不一定能养好,可以在行动中养,中间有一段是静养。好好地做一件事情,奉献出去,本身就是养。用不着躲起来养,但是也不要透支。一个人应该奉献于社会,藏是藏不好的,而且天下哪有地方可以藏。当然每个人力量不一样,衡量是藏不好的。

二十四五岁:青春之能

正因如此,观众观看其演出时会觉得很精彩,以为出现了高手。此演员亦被引起注目。竞演中,尽管对手是名人,此演员凭借当时青春之“花”的魅力,一旦战胜对手,观众会过高地评价其人其艺,演员自身亦会认为自己已成为高手。

这种情形古今中外屡见不鲜,例子举不胜举。比如说名人当时在走下坡路,而无名演员有东西出彩,于是一下子红起来了。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永远是有的。但是你要知道,这时红一下有用吗?没有用。

要注意,这对演员是极其有害的。须知,此并非真正的“花”,只因演员年轻,观众感觉新鲜,故成为一时新奇之“花”而已。有鉴赏能力的观众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观众对名人有点审美疲劳了,所以看到年轻演员的新鲜就觉得好。但这不是真正的“花”,是天时、地利给你的,不是修炼出来的。

所以,要知道此时期之“花”只是初学时期之“花”而已,若认为自己已达到相当的程度,遂不务正业,举止随便,以大演员架势演出,则谓浅薄无聊至极。要懂得即使被人称赞,即使与名人竞演时获胜,亦只是一时新奇之“花”而已,应更忠实地模拟表演(“物まね”),向名人悉心请教,更加刻苦地练功习艺。

其实将演剧理论用到其他创作上也一样,“花”的枯萎凋谢,就是所谓江郎才尽。这是极其无情的淘汰,时代无情,大浪淘沙,好的都留不下,何况一时之“花”还不能算好。

三十四五岁:辉煌之能

此时期之“能”,乃一生中最为辉煌之“能”。到此,若对以上各条款能够充分理解掌握,演技出色,定会得到天下首肯与承认,亦会博得声誉。若至此时期尚未得到充分肯定与评价,没有多大名望的话,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亦要认识到自己尚未掌握真正的“花”。若尚未掌握真正的“花”,四十岁以后演技大概就会退步。

这句话很好:“若至此时期尚未得到充分肯定与评价,没有多大名望的话,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亦要认识到自己尚未掌握真正的‘花’。”这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你没有懂真正的“花”,而演员终究是受到年龄限制的。

是否掌握真正之“花”,四十岁以后会得以验证。演“能”的上升期至三十四五岁为止,下降期自四十岁以后开始。注意,这期间若尚未得到天下的承认与肯定,便应认识到自己对“能”的演技并未掌握。

一个人真正到了什么程度往往自己不明白,但到四十岁、五十岁你不能不明白了,如果不行,必须承认。三十四五岁就是但丁所谓人生的中途,他在林中遇到了豹、狮、狼,也遇到了引导他的罗马诗人维吉尔。这一时期是演员的全盛时期,也是人生的高峰。这时要对自己有个审视,决定是不是应该退下来,这需要自知之明。

在此时期要谨言慎行。这一时期正值熟悉以前所学方法,领会理解今后所需方法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对“能”若还未掌握,未得到肯定承认,以后便无望了。

你看这个上升时期,没有一个阶段不需要积累,没有一个阶段不需要练功。好不容易到了高峰,不就是好了吗?然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很奇怪,我的青春还没有过完,怎么就走下坡路了呢。真是非常残酷。谨言慎行,可以使高峰期维持得久一些,《易》所谓鬼神害盈而福谦,一谦而四益。

四十四五岁:变化之能

自这一时期,“能”表演方法变化很大。所以即使自己已为天下所承认,对“能”已经掌握,还要有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这就是好多演员过了全盛期以后去办学校、做老师的原因。谭咏麟啊,周小燕啊,以及刘诗昆啊,都走上了这条路。

即使自己的演技并无退步,无奈随着年龄增长,演员形体自身之美及观众感觉之美都随之减退。

除非特别俊美的人,即使相当不错的演员,演出不戴假面的“能”时,亦让人觉得老气,不忍卒观。所以,自此一时期始不可再演不戴假面之“能”。

就是说你要扬长避短,要藏拙了。哪个方面不行,自己要知道。

进入此时期后,应避开身体激烈动作的演出。要选基本适合自己的风体,轻松自如地表演,要让年轻人担任主角,自己作为年轻人的陪衬角色,以不显眼为宜。

像成龙到了一定年龄后,除了演电影,还从事慈善事业。他应该从这个地方来表演,兼顾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大哥的形象。单单在电影里跌打滚爬不够,应该扬长避短。

进入此时期后,若还有“花”尚存,即为真正的“花”。至五十岁尚能使“花”不凋谢的演员,四十岁之前大概都能博得声誉。

日本人也真是的,一直要到衰败了,你才能看得出真正的“花”,以前这些都还不是真正的“花”。所以如果有“花”,终究会有人认识你的,怕埋没大概就是自己没才。

五十岁:极致之能

到了这一年龄,一般是除了什么也不演外别无他法。谚语曰:“老骏骥不如少驽马。”然而尽管如此,真正掌握”能”的演员即使能够上演的曲目越来越少,已经没什么精彩之处,但惟有“花”尚未凋谢。

没有办法了,时过了,你戴假面也不行了。这就是新陈代谢,有真老虎来了,你的位置要让给年轻人坐坐了,不会永远占住这个地方的。然而这个时候还有“花”,非常厉害。

先父观阿弥在他五十二岁那年的五月十九日故去。那月四日,他还在骏河国浅间神社演出了“奉神能”。他那天演的“能”异常华美,观众自下而上,皆同声称赞。

这个是工夫,一个老人死之前还是这么美。守住这个气,把它集中在一点上,深入揣摩,精益求精,一旦释放出来,艳丽不可方物。能乐的“能”一般指技能,而达到技能的极致,实际上就是能量的变化。

因为这是真正掌握“能”的演员才拥有的“花”,他所演的“能”,用树木来比喻的话,即使成为枝叶很少的树,即使成为无枝无叶的老木,但仍有最具魅力的“花”开于其上,此为我亲眼目睹“老木开花”之实例。

你去看这里的七个时期,几乎没有一个时期完全是好的,真的很丧气。“真美啊,你停一停”,但这个东西是不停的。你在往上走的时候,还没到,好像刚刚掌握了一点,就已经往下走了。但是美的极致,所谓“幽玄”,就是在这最后的地方。

枯树上面还开出娇艳欲滴的花,日本人就是留恋这个东西。观阿弥到死还有这个东西没有散掉,非常值得研究。我相信不是因为父亲在儿子眼里才觉得艳丽,而是确实艳丽不可方物。把能量集中在极小的某一个点上,在最后一招大放光彩,这是可能的。

为什么我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理论?大家可以对照,虽然都是年轻人,还是知道一下为好。这几个阶段都是重复发生的,不可能脱离的。人生就是有非常大的局限,就是没有办法,就是这样残酷。

问答条款篇

问:演“能”时,到上演之日,先视演出场所,预测演出能否成功,若何事?

答:此事极难。不懂阴阳之理之人不会明白。开始,要观察当天的演出场所,可以发现会演好还是会演糟的前兆。此事难以用语言表达。

这个“前兆”很难说,不一定能看出,但也不一定是迷信。你到演出的地方去看看,先感受一下。

尽管如此,大体推测一下,演出“神事能”或有贵人观看演出的“能”时,往往人们聚集在一起,会场是难以安静下来的。逢这种场合,一定要等观众安静之后,并且急切地等待开演,急得向幕后张望之时,不失时机地登场。唱出一声之后,观众马上进入“能”气氛之中,观众的思维与演员的表演协调一致,剧场若进入这种静穆状态,无论演什么,都可以看出,那天的演出会成功。

好的剧场气氛是演员和观众的气场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要自己摸索。你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也一样是表演,也能感受这个东西。感受到了,这个东西抓住了,就能讲好了。

尽管如此,因“能”的演出是以供贵人观赏为本,若贵人来得早,必须马上开场。此种场合,剧场内人们尚未坐稳,而且陆续有人进场,观众此起彼伏一片混乱,大部分人还没有具备观看“能”的心情,剧场很难立刻进入静穆的演出“能”气氛。在这种场合演出第一曲“能”时,剧中人物登场后,各种动作都应比平时大,声音亦要大,踏足要踏得高,举止动作要生气勃勃引人注目。这样做是为使剧场安静下来。

第一曲就是先来一个序曲,引导大家一点点进入。一场好的演出由台上台下共同协作完成,观众不参与是不行的。演出一开始要引人注目点,动作幅度要大一点,把注意力抓到上面来。

总之,剧场安静下来,自然进入演“能”的静穆气氛,是不会演糟的。但不懂阴阳之理之人,对剧场状态是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

问:有一很大的疑问。在竞演中初出茅庐的新手有时会将有经验有名望的老手击败,此为不解之处。

答:这正是前面所述三十岁之前的“一时之花”。在有经验的演员之“花”已凋谢,呈枯朽状态之时,新奇之“花”有时会取胜。真正具有鉴赏能力的人对此是能够鉴别的。

这个新奇之花的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十七八岁的人有很多毛病,但他们自然有个吸引力,大家喜欢看。而一些名人的东西,谁都不要看。现在流行的选秀节目,很明显就是这样。如果这些人真以为自己就是大明星,会一直红呢,那大家再看十年。成名本身也是害人的,事情总是有两面。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在已五十多岁、“花”亦未呈凋谢之状的演员面前,无论拥有多么鲜嫩的“花”,亦不会取胜。

名人和真正的大演员还有区别,“一时之花”能取胜名人,但不能取胜真正的大演员。真正的大演员对演技千锤百炼,他的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极大的关联,而且跟整个观众的气场有关联。

无论多么有名的树木,无“花”之时难道有人爱看吗?即若无名之樱,每年初开之际开得一片烂漫之时,人们也是爱看的呀!想到这一比喻,自然就会理解凭一时之“花”为何在竞演中能够获胜的道理。

逢年过节走亲戚,一群人在一起,最受人注意的是小孩子,这里其实就有天然之“花”。年轻人没有什么好,但年轻本身就是好。还可以推论得远一些,在一群人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那里的“花”,但必须在自然的状态下。现在都是设法制造许多响动,以此夺取别人的注意。

因此,即使自认为拥有很多“花”,但若不注意在如何使观众觉得富有情趣上用心钻研,其“花”便如同远山僻野的野花山梅无声无息地开开而已。

“花”是先、后天结合练出来的,不是先天的。一个人先天总有动人的地方,但是这个花一开就谢了。先天的遗传加上后天的修炼,就是“认识你自己”。你不认识自己,“花”开了自己也不知道,过一会儿就谢了。

此外,同样被称为优秀演员的人,程度大不一样。即使是对“能”掌握得相当深的高手、名人,若对“花”无深入研究,虽被称作“高手”,以后是不会有“花”的。而深入研究“花”的高手,即使“能”演得不如以前,但还有“花”存在,让人觉得富有情趣之处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在拥有真正的“花”的高手面前,无论什么样的年轻演员,都必败无疑。

这个就是狠,所谓“姜还是老的辣”。但是你到了极高的程度还有回到少年时,好像刚学“人、口、刀、手”小学生时的兴致吗?这才是不世出的大作家或者大演员。

《庄子·养生主》有句话“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磨出来一样。那就是初心,也是保持“花”最要紧的地方。《大学》所谓“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人学会了才去结婚的,都是边做边学的,实际上就是初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歌曲《爱的代价》,起首有一句“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非常打动人,也就是这个初心。

猜你喜欢

演技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当皇帝也得有演技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清代时期
动物搞笑瞬间,绝对演技担当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十六国时期的平凉郡考述
人生如戏, 全靠演技
演技大爆发,只为糖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