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压丸法减轻全麻术后腹胀效果观察

2015-11-02

现代医院 2015年9期
关键词:肠蠕动耳穴全麻

周 蓉

全麻患者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麻醉药物的影响而出现抑制,胃肠内积气不能排出,从而出现腹胀,严重者可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而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各种危险。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全麻术后患者采用耳穴压丸治疗,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全麻术后腹胀发生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全麻术后患者120例,男76例,女44例,年龄25~81岁。其中腹部手术84例,胸部手术12例,骨科手术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60,±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60,±s)

性别 年龄(岁)手术部位男 女 腹部手术胸部手术骨科手术对照组37 23 57 ±6.3 42 5 13试验组 39 21 58±5.2 42 7 11 p 0.055 0.051 0.053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试验组由责任护士于术前24 h及术后48 h内应用耳穴压丸法治疗。首先用75%酒精浸泡王不留行籽5 min,晾干后放入干净瓶中备用,选用单侧耳穴中的胃(CO4)、脾(CO13),用镊子夹胶布5 mm×5 mm将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贴好,用食指和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压迫贴于耳穴之籽,手法由轻至重,以出现酸麻痛感觉,其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每次5~20 min,每天2次。

1.3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情况和肛门排气情况,并记录具体时间。① 肠蠕动评估:于术后次日起9∶00、16∶00、21∶00分3次行腹部听诊,每次3 min听到肠鸣音即为肠蠕动恢复,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②肛门排气评估:定时询问患者肛门排气情况,记录患者自觉肛门排气的开始时间。

1.4 疗效评价[1]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显效: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肛门排气,排便正常。有效:腹胀减轻,肠鸣音弱,肛门恢复排气,排便,但不顺畅。无效:腹胀无缓解,无肠鸣音,肛门无排气排便。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设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及肛门排气情况比较

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腹胀加重,经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并作相关药物治疗后,均顺利恢复,其中试验组1例,对照组3例。患者中最慢肛门排气时间为55.2小时,为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在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均较对照组缩短。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肠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肠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例数 肠蠕动恢复时间 肛门排气时间对照组57 20.8 ±7.0 51.6 ±3.6试验组 59 11.8 ±6.51) 44.6 ±3.41)p 0.038 0.049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99.0%,对照组总有效率95.0%,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耳穴压丸法是由中医针灸衍变而来,《灵枢》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为全身经络分布最密集的部位,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此外还有许多经脉注于耳。人体内脏在耳廓上相应部位的反应点,恰恰是在迷走神经耳支分区内,刺激耳穴产生的神经冲动与支配内脏的神经纤维在中枢部投射于相同或临近部位的神经元,使对应脏腑的病理兴奋灶被抑制。根据耳穴分布图按压胃肠穴位等可缓解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耳穴疗法,具有作用广泛、奏效迅速、操作简便及副作用小的优点,用于术后护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患者手术后腹胀,排气困难是由于麻醉药物使肠蠕动减慢所致,因此选用了交感、大肠、小肠及胃穴都与消化功能有关,能调整阴阳,温通气血,使胃气下降,从而消除腹胀[3]。景俊英等[4]认为,“取大肠 、小肠 、胃、交感、内分泌、三焦为主穴,配神门、腹、胆等耳穴”能减轻术后腹胀的发生率。

本组根据耳穴视诊法结合压痛法找到敏感点[5],于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这些敏感点压丸治疗,主要选用了交感、肝、胆、脾、胃、大肠、小肠等穴,都与消化功能有关,能平衡阴阳,调和升降,温通气血,刺激耳穴大肠、交感等可增加肠蠕动,通调脏腑、下气通便,肝主疏泄,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而肝脾不合,则脾气虚,升清无力,运化失职[4]。通过耳穴压丸治疗,对肠道产生良性的刺激,并通过神经、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6],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而有利于胃肠道内气体顺利排出,从而达到缓解腹胀的目标。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均较对照组缩短。试验组有效率达到99.0%,由此可认为耳穴压丸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术后腹胀的发生率及缩短腹胀时间,该治疗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是一项非常实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1]张佐伦,刘文成,周东生.脊柱外科手术及并发症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9.

[2]张兆莉.耳穴埋豆对外科术后胃肠功能腹胀恢复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58.

[3]王立芳.耳穴压豆法在促进腹部术后病人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5(1):139 -140.

[4]景俊英.耳穴压丸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山西护理杂志,1997,6,11(3):98 -99.

[5]李文红,徐燕红.耳穴埋籽治疗妇科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4(9):27 -28.

[6]刘素英,林 芳,王玲玲.耳穴压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11,9(1):210-211.

猜你喜欢

肠蠕动耳穴全麻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雷火灸干预直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恢复45例
穴位注射联合艾灸在腹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芒硝敷脐促进大肠癌术后肠蠕动的临床研究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有的便秘只是药物的副作用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