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小曲音乐地方性特色的探讨
2015-11-02郑婉玲
郑婉玲
通渭小曲音乐地方性特色的探讨
郑婉玲
通渭小曲是流传于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独具地方风味的民间小曲艺术形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见证和记录了通渭此地种种文化的变迁,可谓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一部乡间历史的大集成,不论其曲调、伴奏的乐器还是其发展的历史渊源都可谓是当地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活化石,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记录着一幕幕祖辈遗留下的文化精髓,不论其语言还是音乐性格都极具地方性。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文本的解读分析,从通渭小曲唱词、音乐性格、音乐结构以及伴奏乐器等几方面探微通渭小曲的地方性特色。
通渭小曲 特点 地方性
通渭小曲艺术是通渭当地人民在其历经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深深的植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之中。简洁的语言、富有泥土气息的韵律以及各式各样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等都一应其中,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颇受通渭当地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和市民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人民的青睐,可谓是流淌在通渭当地人民血液中的旋律,这正应征了当地人常说的:“小曲才是我的根,小曲才是我的本”。
地方性又叫地域性或乡土性。 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状况和对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交通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就越模糊,反之,地域性往往越明显①。我国地域辽阔,接壤国家多,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候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在经济生产方式上,有工、农、林、鱼、牧等不同种类。 因此,小曲艺术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性之下,由于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各方面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地方性特色无不彰显于其中。流行于通渭地区的小曲艺术也不例外,地方特色成为其一大特色之一,也是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通渭小曲语言的地方性
秦始皇虽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法律、货币和文字,但他只解决了“书同文”,却解决不了“语同音”,通渭地区也不例外。②通渭自古以来是阿尔泰等语系交融频繁的地区,是多名族共居,多文化交融的基地,此地方言也是村村各不同,各具特色。但总体还是大同小异。方言中都是以先扬后伊的二声音调为主,如,当地方言说“你干啥了时通常发音都是‘zu se dai lai’”。当然,这种方言特色也被赋予于由通渭人所创造的小曲之中,艺人们都使用当地独具特色的方言进行演唱,并与其小曲曲调结合的完美无瑕,以陇川著名小曲《绣荷包》③部分歌词为例,其歌词‘一绣一支船’,在当地方言发音中常被发成‘ai xiu ai zi chuan ’这几个词发音所勾成的音韵走向如下(图1),这正于其所属小曲曲调的旋律走向几乎完全相同,此曲结合几乎接近完美。
图1 一绣一支船
再次由于其境内与它地县市接壤较多,方言语音种类也非常之多,从而使得同一曲名的小曲曲调在此地由于各地方言发音的不同,所形成的小曲与他地音调进行和音乐气质等各方面都有根本性的变化,并在各地井然有序地进行传承,与传统演出习俗相一致,并严格按照祖上“传孙不传子”之家规隔代相传,是通渭小曲传承的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这也为后世通渭地区产生了无数各具特色的小曲音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通渭小曲的唱词多为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音韵非常和谐、并且能够朗朗上口的口头诗歌,这也充分能够表现出通渭劳动人民的才智。 小曲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唱词使用的语言较为简洁,多运用比喻、象征、排比等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 以流行于陇川地区著名小曲《五更鸟》④所使用的部分唱词为例:
这段唱词使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来比喻漂亮的少女,用嫦娥居住的广寒宫来比喻花园。这样的比喻给听者一幅魅力十足的春日花园之美景。
这段唱词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较高的要求,音域非常的高,而且要求要有十足的音量,所以一般人几乎是很难能够达到如此的演唱技能,尤其是“扑噜噜、嗡儿嗡儿”等一些唱词的发音要求使用卷舌,并且要求与通渭方言的发音结合紧密的同时还要注意唱词的连贯性,这样才能让听众感觉真的仿佛是鸟儿在树枝上鸣叫。
二、音乐性格的地方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特定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决定了生活于其中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又直接影响人的性格气质,性格气质经过心理的沉淀表现于人们所创造的语言和音乐。 通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之上,气候干旱、山大沟深、自然生产条件恶劣,如此地理环境不仅造就了通渭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坚韧、含蓄的个人性格,并将其赋予于他们自己创造的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之中,文化又加强了环境中的氛围长此以往,通渭人民在如此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曲艺术。 在次,此地崇尚耕读,深厚的农耕文化更加促使通渭人拥有坚韧、包容的优良品格,小曲艺术也是当地人民在其历经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深深的植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之中,通渭小曲音乐常常是先扬后怡,连绵不断,起伏跌连的小曲曲调仿佛此地是一座座连绵千里大山的真是写照。生活于此地的人性格质朴、在含蓄中也保有几分刚毅,并充分融入于一段段感人肺腑、动人心扉的优美旋律之中,在悠远深长中带有几分沧桑之感,并与蓝天白云以及金黄色的土地相映衬,其文化精神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山涧的清泉,永恒的存活于这片黄土地之上,记录着一幕幕祖辈遗留下的精髓文化,永远的回荡于这片纯洁的净土之上。
三、音乐结构的地方性
通渭小曲音乐中套曲形式在其结构布局上几乎形成了一套体系,所有的小曲布局都几乎是以越调开头,后紧跟背宫,最后由一段加花的紧述转向越尾并收束,在背宫和紧述之间的曲调可以自由使用。如上例《伯牙摔琴》的 联 套 形 式 ,《李 彦 贵 卖 水》⑤等都是由的联套体形式。 下为《李彦贵卖水》的词谱:
【越调】可恼奸贼,做事理不端,你不该上殿把本参,害得我居家吧团圆。
【背宫】李彦贵,忙把水担,汗流满面擦不干,这才是宦门公子身遭难,担水有几担,卖人几文钱,哭两声彦荣哥哥,你去降香,永不回来,圣上恼怒,抄家灭官,把天理良心全不念。
【五更】母嫂受磨难, 心中好痛酸,关王庙里且安身,我彦贵只得卖水度饥寒。
【扭丝】李彦贵走来抬头看,观见谁家一处花园,上挂白鹤匾,上前仔细观,黄老儿府寺白匾上悬。 观罢了白匾心中酸,悔不该来在他家花园,老儿若知晓,骂咱无脸面,将担儿担在前街上转。
……
【紧述】梅英听言莫缓慢,急急忙忙走向前,开言叫声卖水哥,我家买水浇牡丹,你家买水我不去,你到别处讨方便。
【越尾】黄良听言怒气生,可恨李家二解元,卖水不在大大街卖,恼心间,把此话先对相爷言。
在音调使用上通渭小曲通常形成一些固定的结构形式,如欢调、苦调等一些类型,欢调通常是由演唱者从低到高连续的以跳音的方式演唱,给人感觉非常的风趣、幽默;苦音则是表演者从高向低唱出连续下行的音调给人以凄凉悲哀之感。
欢调:
苦调:
四、伴奏乐器布局的地方性
通渭小曲伴奏乐器主要以板胡、二胡等弦索为主,并辅以扬琴、三峡子、三弦、四片瓦、笛子和嚓等,并将道教音乐中的碰铃也用于其中构成一套完整的演出体系,而且,乐器演奏时的位置排放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是以扬琴为中心展开排放,拉弦乐器通常位于扬琴的左边,弹拨乐器和吹管大多是位于右边,其他乐器则都放置于扬琴等之后⑥。
除上述外参演的人数更是不受限制,少则五、六人,多则几十人甚至达到百人以上,演唱中“帮腔”也是其又一大亮点,小曲在演出时为了进一步的营造出一种非常宏大场面氛围而要求演奏伴奏的艺人们或是在场的观众和主唱艺人者一起演绎小曲艺术的形式(也有时是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进行集体歌唱),时常有一领众合等形式。 在音阶的使用上,通渭小曲艺术几乎都用的是七声音阶,这与我国传统音乐使用的调式构成稍有差异,这可能与此地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有关,同时,在通渭小曲中时常可以发现一些附点音符,而且这些附点的使用使通渭小曲在气质等各方面明显与他地不同,这也是构成其最大亮点之一,有欲扬先抑之功效。⑦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独具地方风味、曲调优美、内容丰富的通渭小曲艺术。
结语
通渭小曲艺术是当地人民在其历经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经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深深的植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沧桑的发展岁月中,记录和见证了此地的种种文化变迁,一段段感人肺腑、动人心扉的优美旋律,以独特的地方文化记录着一幕幕祖辈遗留下的文化精髓。当下通渭小曲艺术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对于通渭小曲艺术的研究还可谓是处在初级的开荒阶段,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所以对于其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是当下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课题。
注释:
①周青青.传统民间音乐概论[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②土保安.曲艺音乐改革小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③刘征南.中国曲艺音乐的特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④杨怀烈.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⑤陈启明.耕读之乡一通渭 [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05. p108.
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⑦许克.通渭地方民问音乐许克俭搜集整理 [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