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2015-11-02郁正菊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充血性左室分级

郁正菊

(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郁正菊

(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6分钟步行距离(6MWT)、心功能分级、心超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为90.00%,6MWT为(237.35±29.09)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4.86±4.25)%,均高于对照组的76.67%、(201.46±28.26)m、(41.08±3.9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为(1.98± 0.38),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为(52.11±8.32)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为(42.02±2.94)mm小于对照组(2.62±0.39)、(61.24±7.97)mm、(44.85±3.11)mm(P<0.05)。结论根据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辨证论治,能够提高6MWT,改善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是指心脏虽然静脉血液回流充分,但是由于心肌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本病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死亡率大[1]。中医药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有独特的疗效[2]。笔者应用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58~79岁,平均(63.02±9.23)岁;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1~15年,平均(5.23±2.87)年;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咯白色泡沫痰,尿少,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颜面浮肿、口唇紫绀、双下肢水肿,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为主,兼有痰浊、阳虚、阴虚、水饮凌心。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NYHA心功能分级、中医辨证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必要时应用地高辛、多巴胺、亚硝酸脂类等药物;处理诱发因素(抗心律失常、抗感染等);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凝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基本方药:黄芪20 g,附子10 g,丹参15 g,当归15 g,红景天10 g,川芎15 g,葶苈子20 g,赤芍10 g;痰热壅盛者加西洋参、黄芩;阳虚水泛者加红参;兼有阴虚加麦冬、五味子;水饮凌心加猪苓;心悸脉结代者重用炙甘草;痰浊加陈皮、法半夏。以上药物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1)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WT)。2)心超检查结果。由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等指标的变化(为减少人为误差,均为技能和熟练的同一工作人员操作)。

1.4疗效标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指南》拟定[3]。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包括显效及有效。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6MWT、心功能分级及LVDd、LVSd、LVEF比较见表2。结果示两组6MWT、心功能分级及LVDd、LVSd、LVEF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6MWT、心功能分级及LVDd、LVSd、LVEF比较(±s)

表2 两组6MWT、心功能分级及LVDd、LVSd、LVEF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时间(n=60)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前(n=60)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6MWT(m)心功能分级LVDd(mm)201.46±28.26*2.62±0.39*61.24±7.97*160.45±19.363.05±0.3268.03±10.98 237.35±29.09*△1.98±0.38*△52.11±8.32*△161.53±18.783.11±0.3067.97±10.45 LVSd(mm)LVEF(%)44.85±3.11*41.08±3.95*48.02±6.8739.23±3.23 42.02±2.94*△44.86±4.25*△47.96±7.1138.95±3.40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危重症,临床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室重构和心肌损害,而且互为因果,彼此互相联系,所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和改善临床症状,阻断心肌重建,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4]。现代医学给予强心剂、利尿剂、扩张血管剂、ACEI类或ARB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初期能改善症状,但随着长时间的使用,会逐渐出现多种问题,例如耐药性增强、药物副作用增多(利尿剂抵抗、低血压状态、心律失常等)[5]。因此,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存在很多缺点,临床效果有限。

中医学将心衰归属为“心悸”“心痹”“痰饮”“喘证”等范筹[6],本病发生与复感外邪,禀赋不足,劳伤过度等因素有关,临床以心气不足,心阳虚弱为本,心血瘀阻,水湿内停为标,常为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本研究运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组方原则,应用中药治疗,方中黄芪甘温,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能补气利水以退肿,为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附子散寒通痹、补阳益火;丹参为活血化瘀要药,有活血调经、凉血消痛、清心安神等功效;当归为“补血圣药”,其血虚能补、血瘀能活、血寒能通、血燥能润,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红景天活血止血,清肺止咳,与补气药相配伍,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入肝、胆、心包经,为血中气药,其性辛温,可解寒凝、舒气滞、散血瘀。葶苈子行水消肿;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其性苦,微寒,不但能凉血止痛,还能佐制其余诸药的辛温之性。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效,兼有清虚烦、消水肿、滋阴血、化瘀血的功效[7]。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葶苈子有较强的利尿功能;黄芪含有黄芪皂苷,具有强心苷的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改善充血性心衰及左室构型,保护缺血、缺氧的心肌[8];丹参改善心肺血液循环状况,抑制血栓形成,有利于心脏泵功能;白术能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心肌耐氧能力,增强免疫力等;附子有强心作用[9]。心脏超声检查是评价心肌重构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最直观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心脏超声LVDd、LVS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观察组心脏超声检查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治疗更加有效地逆转心肌重构。6MWT接近患者的日常活动,更能反映患者的功能状态。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治疗后6MWT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说明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中西药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随症加减,标本兼治,符合中医理论治疗心力衰竭本虚标实、气滞血瘀的病机[10],有效地改善了患者呼吸困难、乏力、胸痛、水肿和循环淤血等症状,逆转心肌重构,促进机体进入良性代谢状态,疗效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11]。

[1]魏建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3):99-100.

[2]高秀娟,杨静.温阳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6):49-5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4]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6-517.

[5]刘雅琴,郑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42(3):197-198.

[6]石志霄.心衰还阳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00例[J].中医研究,2014,27(3):18-19.

[7]田国燕,石平刚.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79-180.

[8]吴家瑜.四参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3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6):658-659.

[9]段敏.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628-1629.

[10]华新宇,杨庆堂.从“血不利则为水”谈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和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2):2074-2075.

[11]江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5):9-10.

R541.6+1

B

1004-745X(2015)11-2056-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1.063

2015-05-09)

猜你喜欢

充血性左室分级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微量泵补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稀释性低钠血症中的应用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室功能及心肌缺血关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