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与运动员自我损耗:自我肯定的补偿作用
2015-11-01阳海英张力为张连成惠悲荷
阳海英,张力为,张连成,惠悲荷,陆 雯
认知失调指当个体觉察到自己的各种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内部状态[1]。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认知失调已经存在时,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将会驱使自己发起缓解这种失调的行为,以此减小心理压力[2]。这种缓解失调行为包括改变个体的外部环境、改变个体的行为和改变个体已有的认知或态度3个方面。L.FESTINGER[2]认为,在这3种方式中,改变环境和行为对于减少认知失调来说是比较困难并且不太合理的方式,而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以达到与行为之间的协调一致是减少认知失调比较合理的方式,这种改变态度需要自我控制努力[3-4]。依据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一旦发生自我控制努力,则会消耗自我控制能量,即发生自我损耗。认知失调是否产生自我损耗还需实证支持。在临场比赛时,运动员经常处于“想赢怕输”“想结果与别想结果”“失误与别失误”“紧张与别紧张”等认知失调状态中,由于这些认知失调现象导致比赛失误或失败事例屡见不鲜。为什么这些失调因素会导致运动员比赛失利?由于在平衡失调状态中消耗了能量,进而导致后续控制任务成绩下降?因此,本研究以运动员为参与者,假设认知失调使运动员产生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指个体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注意等必须消耗一定的自我能量来遏制固有的冲动、习惯以及定势,进而使后续自我控制任务成绩下降的现象[5]。自我损耗会带来一系列个人和社会问题,如饮食紊乱、暴力、拖延、吸烟和酗酒等不良行为[6]。在运动中,自我损耗会使运动员训练时间缩短[7]、操作成绩下降[8]、运动技能成绩下降[9]、运动决策失误等问题[10]。因此,大量研究探讨了自我损耗补偿问题以规避自我损耗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动机、积极情绪、执行意图和自我肯定等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其中,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即思考与威胁领域无关的其他重要的自我价值,或从事与这些重要的自我价值有关的活动来维持自己在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社会的,即所谓自我整体性[11]。之所以自我肯定具有积极应对威胁信息的原因是,对与威胁无关领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人们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或者说由于重要的自我价值被锚定,威胁自我的信息就失去了威胁的能力,因为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信息的威胁性,而是信息本身的价值。因而能够以更加开放、公正、客观的方式来处理和接受威胁信息,这样既保护了自我,又不会失去从中学习知识、改正错误的态度或行为的机会,这就是自我肯定理论的基本思想。有研究者将自我肯定分为价值肯定(valueaffirmation)和属性肯定(attributeaffirmation),该分类是基于J.D.CAMPBELL[12]将自我分为自我知识成分和自我评价成分。也就是说,自我至少有2种核心成分,即关注自我价值方面的自我积极观念成分和自我清晰性方面的自我结构成分。自我知识成分更强调自我概念清晰性,而自我评价成分更强调对自我信仰的积极性或自尊[13]。价值肯定指,通过强调对个人具有重要价值的肯定[14];属性肯定指,通过某人的品质来肯定自我[15]。其中,价值肯定通过肯定他们的核心价值,提醒人们他们是谁,他们认为什么重要,他们代表什么,使人们采纳更具有建设性的、更清晰的自我观念。价值肯定应该对威胁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信息具有抵消效应,如认知失调威胁[16]。属性肯定通过积极描述自我,积极自我意向则会凸显,这会提高自我价值感(我是聪明的),应该对缓冲威胁积极评价的信息具有肯定效应,如社会比较[17]。价值肯定和属性肯定代表的是自我肯定的2个不同方面,2种肯定的作用对象和效果不同。在自我肯定对自我损耗补偿的研究中,B.J.SCHMEICHEL[18]的研究只探讨了价值肯定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而未分析属性肯定是否对自我损耗同样具有补偿作用。另外,试验所采用的自我损耗任务分别为思维和注意控制任务,而对于威胁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认知失调任务未见研究。因此,本研究首先探讨认知失调是否产生自我损耗,进一步探讨价值肯定而不是属性肯定对认知失调产生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
另外,假设价值肯定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通过提高自我概念清晰性实现。自我概念清晰性指,对自己概念的清晰性、稳定性、一致性和信任性[12]。因为通过肯定他们核心价值,可提醒人们意识到他们是谁,他们认为什么重要,他们代表什么。正如A.TESSER[19]的研究认为,当参与者书写价值肯定时,不仅知道我们是谁,而且也知道我们不是谁,价值肯定提高了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概念清晰性高的人受认知失调的影响更小。也就是说,当某人的自我概念清晰性被确定时,他知道自己是谁,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原则和准则,那么他就更容易接受价值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20]。另外,高自我概念清晰性参与者更能保留更多的认知资源来解决后面的问题[21]。因为高自我概念性使参与者更容易自我肯定,减少了对威胁的犹豫,减少的犹豫反过来会使个体保留更多的认知资源来解决后续问题[22]。如果价值肯定对认知失调产生的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那么这种补偿作用是否也通过提高自我概念清晰性实现,这均需进行验证。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认知失调使运动员产生自我损耗;假设二:价值肯定而不是属性肯定对运动员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假设三: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自我损耗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将逐一对其进行检验,其结果意义在于:(1)以自我控制资源有限理论视角来分析和解决认知失调引起运动员比赛失误或失败的问题,对于拓展教练员以及运动员对认知失调现象的认识,为进行多方位、多渠道控制认知失调现象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有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比赛中做好可能因认知失调产生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以避免因自我损耗对后续比赛成绩产生的不良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参与者
体育专业院校60名学生,男52名、女8名,游泳4名、篮球3名、网球3名、体育舞蹈3名、武术20名、足球23名和田径4名,平均年龄(20.330士1.339)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弱或色盲患者,没有参加过类似试验。将被试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人。
试验地点在北京体育大学固定实验室,试验在白天进行,为所有被试编号,通过Excel产生随机数列的方式,将他们完全随机分配到各个区组,每次只有1名被试完成试验,每次试验持续约为20 min。
1.2 试验设计
采用2×3两因素组间设计,自变量为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和无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价值肯定、属性肯定和无肯定),因变量为Stroop任务成绩。
1.3 试验材料
1.3.1 认知失调任务材料 认知失调,分为认知失调和无认知失调2个水平,2个认知失调水平任务材料是在R.F.BAUMEISTER[5]认知失调试验材料的基础上,采用人们对运动员的偏见来作为本研究的认知失调任务。
认知失调任务材料指导语:该任务分2部分完成,第1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即大家一致认为“学体育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您赞成这个观点吗?(如果同学赞成该观点,主试宣布试验结束;如果同学不赞成该观点,请继续完成第2部分的任务);第2部分的问题是,大家一致认为“学体育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您的观点与该观点不一致,但现在要求您必须赞成该观点,并写出支持该观点的原因,直到主试叫停。要求参与者按照指导语的指示完成5 min的认知失调任务[5]。
无认知失调任务材料采用以下指导语:大家一致认为“学体育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您赞成这个观点吗?并写出您对此观点的原因,直到主试叫停(5 min后)[5]。
1.3.2 自我肯定任务材料 自我肯定,分为属性肯定、价值肯定和无自我肯定3个水平,3个自我肯定水平任务均采用前人研究所使用的肯定材料。
(1)属性肯定任务材料为:分别举出2例优于同伴的技能和特质,并详细评价该技能和特质比同伴好在哪些方面?[23]
(2)价值肯定任务材料为:10项个人价值——乐观、坚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善良、宽容、善解人意、诚信和真诚,要求把这10项按照自己的情况排序,排序后,要求写出你为什么觉得排在第1位的这个价值最重要?请描述这个价值在你生活中是怎么表现的?在你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直到主试叫停[24]。
(3)无自我肯定任务材料为:请列出你现在能想起的运动员名字或教练员名字,直到主试叫停[25]。
1.3.3 使用E-prime编制的Stroop任务 采用董蕊[26]使用E-prime软件编制的Stroop程序。该程序要求参与者对汉字的颜色和汉字的名称是否匹配进行判别,如果颜色与名称相符,按“1”键进行反应;如果颜色与名称不相符,则按“2”键进行反应。呈现刺激的屏幕背景为黑色,刺激呈现为红、黄、蓝、绿4种中文颜色字,颜色字体为黑体80Pt加粗。刺激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1 500 ms,刺激之间的间隔为1 000 ms。试验共设置108次反应,其中颜色和名称相一致72次,不一致36次,随机呈现所有刺激。
1.3.4 测量心境的材料 A.FISHBACH等[27]研究认为,心境是影响自我损耗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心境会影响Stroop任务成绩),为了规避心境在认知失调对自我损耗影响中的干扰作用,对不同认知失调组的心境状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简式心境内省量表》[8,26,28],测试不同认知失调组的心境状况。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ɑ=0.782。
1.3.5 认知失调操控检查材料 为了检验本研究所操控的认知失调任务为自我控制任务和认知失调任务本身是否成功,采用前人研究所采用的难度、努力和舒服检查材料进行检验。具体为:通过难度和努力程度来反映认知失调是否为自我控制任务,难度通过1个题目来反映,即你认为整个任务完成起来的难度是多大?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1~7代表非常容易到非常困难[5,28-29];努力也通过1个题目来反映,即你认为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付出多大努力?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5代表不需要到非常努力[5,28-29];认知失调任务本身操控检查包括1个题目,即您完成该任务有多么不舒服吗?李克特5点计分法,1~5代表非常不舒服到非常舒服[30]。
1.3.6 测量自我概念清晰性材料 采用3个自我概念清晰性条目来测量自我概念清晰性,3个条目来源于J.D.CAMPBELL[31]的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本研究中,3个自我概念清晰性条目总分与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总条目分数的相关性r=0.840,自我概念清晰性 3个条目之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ɑ=0.810,J.D.CAMPBELL[31]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ɑ=0.820。以上数据表明,本研究中所采用的3个自我概念清晰性条目可反映参与者的自我概念清晰性水平。
1.3.7 测试所需计算机主要配置 测试采用富士通(FUJITSU)LH531 14.1英寸笔记本电脑,主要配置为Interl酷睿双核i3处理器,主频为2.2GHz,2GB内存,英特尔核芯显卡,14.1英寸LED显示器,计算机屏幕分辨率设定为1 366×768,颜色为32位真彩色,刷新率为60 Hz。
1.4 试验程序
(1)由主试告知研究参与者本试验为认知能力测试,要求参与者按照主试和屏幕上的指导语完成该任务。试验前关掉手机,并调整自己与计算机屏幕间距离。(2)由主试介绍Stroop任务操作方法,然后进行Stroop任务(20次色词)的练习。(3)完成认知失调任务,需时间5 min。(4)完成认知失调任务后,马上填写操控检查问卷以及简式心境内省量表,其中操控检查问卷包括难度、努力和舒服问卷。(5)完成操控问卷和简式心境内省量表后,马上完成自我肯定任务,需时间5 min。(6)然后让参与者填写3道自我概念清晰性条目。(7)最后,所有研究参与者完成正式的Stroop任务测试。(8)试验结束,向研究参与者表示谢意,赠送礼品。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我控制操控检查和心境检查
为了检验不同认知失调组的试验操控是否成功,即检验不同认知失调组在难度、努力程度和舒服成绩上的差异,以及检验各组在心境成绩上的差异,各组在难度、努力、舒服和心境成绩上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见表1。
表1 不同认知失调组在难度、努力、舒服和心境成绩上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认知失调组虽然在努力成绩上差异不显著,但难度成绩上差异显著(F(1,54)=4.945,P=0.030,η2=0.084),表明操控认知失调为自我控制任务有效;不同认知失调组在舒服成绩上差异显著 (F(1,54)=11.143,P=0.002,η2=0.171),表明操控认知失调任务本身成功;各组心境成绩上不存在差异,表明自我损耗不受心境的影响。
2.2 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在Stroop任务中的多元方差分析
以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为自变量,以Stroop任务中一致反应时、不一致反应时、一致错误数以及不一致错误数为因变量,采用Pillai's Trace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因原始数据方差不齐,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方根处理后进行后续数据分析)。各组在Stroop任务各指标上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见表2。
表2 不同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组在Stroop任务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Pillai's Trace多元方差分析显示:认知失调的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F(4,51)=2.460,P=0.057,η2=0.162;自我肯定主效应不显著;认知失调与自我肯定的交互作用显著,F(8,104)=2.025,P=0.050,η2=.135(见表 3)。
表3 不同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组在Stroop任务联合因变量的多元方差检验
2.3 不同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组在Stroop任务各因变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认知失调只在不一致反应时上主效应显著(F(1,54)=4.102,P=0.048,η2=0.071),即认知失调组的不一致反应时(761.04±87.271)显著高于无认知失调组的不一致反应时(720.78±64.592)。Stroop不一致任务需要意识和意志努力,会消耗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32]。当先前任务发生自我损耗时,后续Stroop不一致任务成绩表现会更差[33]。本研究结果发现,认知失调较无认知失调组在不一致反应时上的成绩表现更差,表明认知失调使运动员产生了自我损耗。自我肯定的主效应不显著;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的交互作用在不一致错误数上差异显著(F(2,54)=1.121,P=0.002,η2=0.209)(见表 4、图 1)。
表4 不同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组在Stroop任务各因变量的方差分析
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认知失调情况下,不同自我肯定组在 Stroop任务一致错误数上的差异显著 (F(2,27)=8.191,P=0.002,η2=0.378),在不一致错误数上的差异也显著 (F(2,27)=6.136,P=0.006,η2=0.312)。
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在认知失调情况下,价值肯定相对于属性肯定和无肯定在一致错误数和不一致错误数上更少,而属性肯定和无肯定在这2个任务成绩上无差异,表明价值肯定而不是属性肯定对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在无认知失调情况下,不同自我肯定对自我损耗均无补偿作用(F(8,50)=0.976,P=0.466,η2=0.135)(见表 5、表 6)。
图1 认知失调和自我肯定在不一致错误数上的交互作用
表5 一致错误数的事后比较结果
表6 不一致错误数的事后比较结果
2.4 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自我损耗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2.4.1 不同自我肯定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 自我肯定的补偿效应只在认知失调的情况发生,因此本研究只针对认知失调组数据进行分析。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自我肯定组在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上差异显著(F(2,27)=4.973,P=0.014,η2=0.269)(见表 7)。
表7 不同自我肯定组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上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事后比较结果表明,价值肯定组较其他2组参与者的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得分更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得分越低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越高,价值肯定提高了自我概念清晰性(见表8)。
表8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事后比较结果
2.4.2 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自控损耗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该研究分析数据为认知失调时价值肯定和无肯定组的数据。本研究中,Stroop任务有4个测试指标,分别对Stroop任务一致反应时、一致错误数、不一致反应时、不一致错误数以及4个指标的联合分数进行分析(通过对4个指标强行抽取一个因子分数而得)。(1)检验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一致反应时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不显著 (F(1,18)=0.743,P=0.400),系数不显著(B=-0.199,t(18)=-0.862,P=0.400),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无中介作用;(2)检验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不一致反应时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不显著(F(1,18)=0.594,P=0.451),系数不显著(B=-0.179,t(18)=-0.770,P=0.451),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无中介作用;(3)检验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一致错误数间的中介作用(见表9)。
表9 自我概念清晰性(W)中介效应的依次检验
从以上3个回归方程的检验可知,SE=1.028,t=1.772,中介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回归系数显著(a=-0.586,P<0.05),而第3步检验发现,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b=-0.266,P>0.05)。需进行Sobel检验,检验公式为:
式中:a=-0.586;b=-0.266;Sa=0.749;Sb=0.262。求得 Z=0.758,Z<0.97,则P>0.05,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没有中介作用。另外,检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的不一致错误数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的不一致错误数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最后,通过因子分析强行抽取一个因子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效应(见表10)。
表10 自我概念清晰性(W)中介效应的依次检验
统计结果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的联合分数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见表11)。
表11 自我概念清晰性(W)中介效应的依次检验
综上可知,价值肯定提高了自我概念清晰性,而且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的不一致错误数和联合分数上存在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只有不一致任务反映了自我损耗情况,因此,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运动员自我损耗间只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3 讨 论
3.1 操控检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自变量认知失调是在R.F.BAUMEISTER[5]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人们对运动员的偏见作为认知失调任务。本研究操控检查结果发现,各组在努力成绩上差异不显著,但在难度成绩上差异显著。根据以往研究[5,8],损耗越严重组应该报告更高的难度和努力程度。然而本研究未发现努力程度的差异,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参与者的社会期待效应造成的,即他们将努力程度与认真程度联系到一起。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任务为自我控制任务,表明认知失调任务操控为自我控制任务成功;各组舒服成绩差异显著,舒服程度反应了该任务是否为认知失调任务[30],操控检查结果表明操控认知失调任务本身有效。已有研究发现,心境是影响自我控制的重要因素,前人研究均对心境是否影响自我损耗进行了检验[27]。本研究中各组的心境成绩无差异,这表明自我损耗不受心境的影响。
3.2 认知失调使运动员产生自我损耗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Stroop任务作为因变量,G.T.GAILLIOT[34]和 M.MURAVEN[32]以Stroop任务为自我控制任务,能反映其他自我控制任务的能量损耗情况。本研究发现,认知失调较其他组只在Stroop任务不一致反应时上更长。虽然本研究结果未发现Stroop任务不一致错误数的差异,可能原因是个体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即存在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35]。由此可见,认知失调需要消耗能量,认知失调产生了自控损耗。然而,本研究结果与R.F.BAUMEISTER[5]的研究结果不一致,R.F.BAUMEISTER[5]并未发现认知失调的主效应。其原因可能是,R.F.BAUMEISTER所采用的认知失调材料只为参与者提供了高低自主背景,试验材料并未引起参与者出现认知失调,故试验结果也无法获知认知失调的作用。而本试验所采用的认知失调任务旨在使参与者产生认知失调(头脑简单与头脑不简单),在试验过程中,所有的运动员表明都不接纳“学体育的人头脑简单”的观点,然而试验要求运动员必须接受“学体育的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一观点,这个过程使运动员产生认知失调,通过操控检查发现参与者的确产生了认知失调。为了平衡这种失调状态,需要自我控制,故认知失调组在Stroop任务不一致反应时上更长,最终产生自我损耗,试验结果支持了本研究假设。
3.3 自我肯定对认知失调产生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认知失调情况下,价值肯定较其他组不仅表现在不一致错误数上更少,而且也表现在一致错误数上更少。可能原因是,价值肯定会调动更多的心理资源使参与者思维更清晰、反应更灵敏,所以两者成绩表现都好。虽然认知失调的主效应出现在Stroop任务不一致反应时上,但是价值肯定的肯定效应出现在Stroop任务一致错误数和不一致错误数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探讨认知失调主效应时,因认知失调会消耗能量,后续任务成绩会更差,即Stroop任务不一致错误数更多和不一致反应时更长。试验过程中,参与者可能会以牺牲反应速度来保证准确率,即存在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35],故出现了不一致反应时更长。当探讨认知失调和价值肯定的交互作用时,本应出现Stroop任务的不一致错误数更少和不一致反应时更短,然而,参与者可能也为了牺牲反应速度来保证准确率,即存在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35],所以表现在Stroop任务的一致错误数和不一致错误数上更少。在自我损耗补偿的研究中,该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价值肯定对认知失调的肯定效应,即价值肯定对认知失调产生的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本研究结果与B.J.SCHMEICHEL[18]研究结果一致,均发现了价值肯定对自我损耗补偿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发现,不同的自我肯定具有不同的补偿作用,价值肯定对认知失调等具有补偿作用,而属性肯定则无该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属性肯定应该对社会比较等威胁自尊的信息具有肯定效应,属性肯定是对社会比较等引起的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这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另外,价值肯定部分通过提高自我概念清晰性影响自我损耗,即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Stroop任务的不一致错误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还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和Stroop任务的联合成绩上存在完全中介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运动员经过价值肯定后,自我概念清晰性提高,运动员完成Stroop任务整体成绩提高,即完成该任务的一致反应时、不一致反应时、一致错误数和不一致错误数成绩均提高,尤其在一致错误数和不一致错误数成绩上更明显。然而,本研究关心的是价值肯定对自我损耗的补偿作用,只有Stroop任务不一致任务才能反映自我损耗现象,因此,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运动员自我损耗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果支持了本研究假设。
4 结 论
(1)认知失调使运动员产生了自我损耗,该结果再次检验了自我损耗现象。(2)价值肯定而不是属性肯定对认知失调产生的自我损耗具有补偿作用。另外,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价值肯定与认知失调产生的自我损耗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价值肯定部分通过提高自我概念清晰性进而补偿自我损耗。
[1]MILTONJ.Rosenberg.When dissonance fails:on eliminating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from attitude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1(1):28-42.
[2]FESTINGER L,CARLSMITH J M.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9,58(2):203-210.
[3]DEVINE PG.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Their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1):5-18.
[4]RICHESONJA,TRAWALTERr S.Why do interracial interactionsimpair executivefunction?A resourcedepletion accou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6):934-947.
[5]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MURAVEN M,etal.Ego depletion: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1252-1265.
[6]BAUMEISTER RF,VOH K D.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Research,Theory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Guilford,2004.
[7]DORRISD C,POWER D A,KENEFICK 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go depletion on physical exercise routines of anthlete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2,13(2):118-125.
[8]孙拥军.自我控制损耗对运动员操作表现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9]MCEWAN D,MARTIN G K A,BRAY S R.The Effects of depleted self-Control strength on skill-based task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2013,35(3):239-249.
[10]PHILIPF,ALEX B,CHRISE,etal.Egodepletion attentivecontrol,and decision making in sport[J].Psychology of Sport&Exercise,2013,14(6):900-904.
[11]STEELE C M.The psychology of self-affirmation:Sus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self[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8.
[12]CAMPBELL J D,TRAPNELL P D,HEINE S J,etal.Self-concept clarity:Measurement,personality correlates,and cultural boundar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141-156.
[13]STAPEL DA,SULSJ.Method matters:Effects of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social comparisons on activation,behavior,and self-view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6):860-875.
[14]COHEN G L,SHERMAN D K,BASTARDI A,etal.Bridging the partisan divide:Self-affirmation reduces ideological closed-mindedness and inflexibility in negoti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3(3):15-430.
[15]COHEN G L,ARONSON J,STEELE C M.When beliefs yield to evidence:Reducingbiased evaluation by affirmingtheself[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9):1151-1164.
[16]STEELE C M,LIU T J.Dissonance processes as self-affirm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1):5-19.
[17]TESSER A,CORNELL D P.On the confluence of self process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1,27(6):501-526.
[18]SCHMEICHEL B J,VOHS K D.Self-affirmation and self-control:Affirming core values counteracts ego deple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6(4):770-782.
[19]TESSER A,CREPAZ N,COLLINS J,etal.Confluence of self-esteem regulation mechanisms:On integrating the self-zoo[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1476-1489.
[20]WAKSLAK CJ,TROPEY.Cognitiveconsequences of affirmingtheself: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affirmation and object construal[J].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4):927-932.
[21]BECHTOLDTMN,DEDREUCK W,NIJSTADBA,etal.Self-concept clarity and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conflic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78(2):539-574.
[22]PELHAM B W.On confidence and consequence:The certainty and importance of self-knowledg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518-530.
[23]STAPEL D A,JOHNSON C S.When nothing compares to me:How defensive motivations and similarity shape social comparison effect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7,37(5):824-838.
[24]李爽.自我肯定与自我控制损耗的关系[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25]COHEN G L,ARONSON J,STEELE C M.When beliefs yield to evidence:Reducingbiased evaluation by affirming the self[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0,26(9):1151-1164.
[26]董蕊.榜样启动对运动员自我控制损耗的补偿作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7]FISHBACH A,LABROOA A.Be better or be merry:How mood affects self-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3(2):158-173.
[28]张连成.控制内容及控制方式对运动员自我损耗的影响[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9]MURAVENM,TICEDM,BAUMEISTERRF.Self-control asalimited resource: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74-789.
[30]ELLIOT A J,DEVINE P G.On the motivational nature of cognitive dissonance:Dissonance as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7(3):382-392.
[31]CAMPBELL JD.Self-esteem and clarity of the self-concept[J].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59:538-549.
[32]MURAVEN M,SHMUELI D,BURKLEY E.Conserving self-control strengt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3):524-537.
[33]SCHIMEL J,ARNDTJ,BANKOK M,etal.Not all self-affirmation were created equal:The cognitive and social benefit of affirming the intrinsic(vs.extrinsic)self[J].Social Cognition,2004,22(1):75-99.
[34]GAILLIOT M T,Schmeichel B J,Baumeister R F.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defend against the threat of death:Effects of self-control depletion and trait self-control on thoughts and fears of dy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1):49-62.
[35]ACKERMANJM,GOLDSTEINNJ,SHAPIROJR,etal.You wear me out:The vicarious depletion of self-control[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3):32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