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15-10-31仇文利沈新华郭双燕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院校

仇文利,沈新华,郭双燕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仇文利,沈新华,郭双燕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实施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具体操作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受到极大影响,高职院校尤为显现。立足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拓展实践基地,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1233”实践教学体系,对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环节。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场感,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往往受到经费、人员和组织工作的制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有几种倾向,一是“假日式”,利用寒暑假开展分散式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二是“精英式”,在有限的经费支撑下,选拔少数学生参加调研、参观考察活动;三是“走马观花式”,由于考评标准不规范[1],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多数人仅仅只是顾及了接触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忽视社会实践的目标实现,甚至将社会实践当成是一种旅游观光。因此,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各类实践教学[2],做好知行合一,帮助学生顺利向“社会人”转化,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课题。

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绝大多数注重形式主义,轻视教学效果的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相差甚远,缺乏相应的目的性和有效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联系不紧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形成合力;在专业课程实践的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不到位,开展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并非易事,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寻找到合适的路径,另一方面还需有相关的保障,缺少某个方面,都会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

一、当前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立体化和多样化的目标,必须要从不同的方向、空间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加强三种课堂的体系建构,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三位一体化[2],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网络化结构,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中感受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价值,从而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以思政课堂为载体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需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社会的个体来进行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教授重点对象,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贯穿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和政治焦点,从而带动课堂的教学。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展开实践教学,利用辩论赛或者讨论赛的形式,聚焦热点、重点及难点,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例子相互结合,运用书本基础理论分析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带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既掌握理论性的知识,又锻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节省了教学的成本和时间,又能使得学生在不断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活跃思维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弥补了课堂理论教学的缺点。另外,我国几所名校推行的思政课教学“翻转课堂”,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师生的特点进行“点”的试验。

(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扩大了实践教学的平台,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无论是“双基地”,还是“单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具有两个方面的承载功能:第一,可以进一步解释课堂上有深度的疑难问题。第一课堂主要以系统理论知识为主,第二课堂的建设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如,在校内建立道德讲坛、法律咨询室、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开展系列讲座、座谈会和报告会,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更加地了解社会,提高社会的洞察力和辨别力,为学生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等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的思想教育功能。有效地组织高职院校师生到这些地方进行参观和游览,进行实践考察,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以及成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以社会各领域为对象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基地的构建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并遵照课程教育的目标,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社会中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例如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的活动,组织志愿者进入社区进行服务等,学校要协调政府、社会组织等有关部门开展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目标的社会调查活动。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上,结合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加强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体的布局和规划。也可以借助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或者思政课教师的教科研项目,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助于科研与教学的相长。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社会各领域为对象的第三课堂,能够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在新时期培养“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型人才起到助推作用。

二、当前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学校各部门以及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制度保障,具体包括:

(一)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要想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常规管理的一项内容。在教学计划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列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实践教学的工作制度,要求全校的师生和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其中,完成学校规定的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监督,除了学校督导室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调研组,制定相关的督查、考评制度,检查和督促实践教学的实际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实践教学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将实践教学落实到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还需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深度挖掘教师的教育潜力;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资金的投入,给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展开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使得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活动中不断的丰富经验,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师的聘用上,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聘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引进教育或者其他行业专家进行定期的讲座,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3]

(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发展的平台和基础。在实践教学中,需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地选择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有效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基地的参观与考察,或者在校内建立相应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当与专业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渗透。教师要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并与专业的内容相适应,在专业课程的实践上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活动,在专业课程实践任务的布置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任务布置,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1233”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以《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为指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1233”模式,赋予“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教育阵地的全新内涵,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的普及化、机制化、时空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学校与地方)共赢发展,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可行的实践模式(见图)。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1233”模式

(一)“1233”实践教学模式的“1”——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一个网络互动平台

当前,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理论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时代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网络媒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以“双向互动”代替“单向灌输”、“平等对话”代替“我写你看”,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在充满情趣、宽松自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辨问题,使学生发自内心认同思想政治理理论教育的内容,实现认同性和兴趣性的融合,把“外在的要求”变为“自我的需求”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构建网络互动式教学平台,既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也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时空一体化,把学校、社会各种教育资源以及教师、学生编织成一张结实的“网”,一切皆在网络上可见。

1.设置思政课网络教学课程资料模块。课程资料模块是一个大的集合模块,根据对教学内容作用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1)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课程性质”、“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2)课程辅助内容:包括“案例分析”、“经典文献”、“道德模范”、“音像资料”和“参考书目”;(3)课程自学内容:包括“知识重点、难点”、“练习题库”和“自测题库”;(4)课程扩展内容:包括“社科文库”、“感悟人生”、“走近名师”等[4]。通过这些模块设置,用形象、生动的身边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用丰富的经典材料反映思政知识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2.设置思政课网络教学课程交流模块。师生之间网上进行交流互动,非常便捷,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雄辩天下”、“博学讲坛”、“创作天地”“生涯导航”、“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等模块的设置,一方面教师通过阅览和回复学生的网络留言,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差异,有助于思政教学的因材施教及针对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通过查看其他学生的网上留言以及任课教师的回复,找出自己认知上的不足以及与其同学思想认识的不同、差距,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4],达到思政教学的目标。

(二)“1233”实践教学模式的“2”——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地方双赢

深入社会的实践性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一个惠及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主题,形成常态化实践机制一度成为高职院校的困扰。据调查,高职院校生源中超过8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如扬州市职业大学,自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5000多名学生赴姜堰市河横村、邗江区建华村开展新农村建设、高效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很多学生完成了高质量调查报告,收到较好的育人实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机制。

1.探索校地共赢的实践模式。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需要得到地方的支持,但一味的单向支持很难持续,只有双向支持才能长久。比如,选派园林、环保、经贸等专业高素质学生赴村挂职,参加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才能,另一方面学校提高服务地方的水平;同时,教师和学生科研选题围绕实践基地农业规划、生产经营开展,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形成校地共赢的机制。

2.挖掘学校驻地的实践资源。高职院校地处何处?周边文化体育设施如何?小区居民多还是少?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需要考虑的问题。积极共建文化社区、民主法治社区,通过小区共建和社区服务形成校地互动的机制,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励志,树立良好的社区文化、法治形象,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1233”实践教学模式的“3”--实现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普及化、机制化、时空一体化的“三化”结合

高职院校思政课“1233”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系统体系,充分发挥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教育功能,实现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普及化、机制化、时空一体化的“三化”结合。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依据校情和学情优化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成为关系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如每年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调查、研讨、筛选本校学生普遍关心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使思政课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体现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以及与职业发展课程的融通性等特色,从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良好基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模式,理顺主渠道与第二课堂的互动关系,开辟思政课校园文化实践新渠道,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要求。学校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教研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共建“大思政”格局,引导学生成立社团组织,在课外各类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学生社团配备专业教师、教育管理双指导老师,出台相关管理规定,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系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每个教师均担任社团指导老师,牢牢把握社团育人新阵地。

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5],也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的适应性。如三下乡、支教、维护交通安全等志愿者活动,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超出了学校和教师的视域范围,完全依靠自己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对现实状况的判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依靠个人的感悟,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社会是一所大学”,学生在社会课堂中能够得到真正的磨练,“低能儿”的现象将逐渐消失。

四、结语

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思政课“123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国家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展现、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与教训及成果的现代系统体系。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应当在思政课教学中,着力构建科学的、立体、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和隐性效果,竭力清除主客观上的障碍,从而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1]陆亚玲,沈新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基地”建设模式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160-162.

[2]李碧玉 蓝燕.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73-176.

[3]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68.

[4]李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之建构——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网络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07):170-173.

[5]谢正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启示[J].2014,(04):56-59.

G711

A

1671-5993(2015)03-0017-04

2015-07-29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和机制研究与实践”(2013JSJG438)阶段性研究成果。

仇文利(1969-),女,江苏江都人,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建设;沈新华(1974-),男,江苏泰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郭双燕(1981-),女,江苏江都人,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