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研究

2015-10-31张正峰王晓莉郭碧云孟昭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0087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0005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6004

中国土地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居民点用地斑块

张正峰,王晓莉,郭碧云, 孟昭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0087;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0005;.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6004)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研究

张正峰1,王晓莉2,郭碧云3, 孟昭霞1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2.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3.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4)

研究目的: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治前后指标值的对比,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对区位、农村居民点集聚、农用地集聚、农村景观和整治区域居民的影响。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结果: (1)整治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向公路两侧和城镇周边集中,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有利于利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 (2) 整治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耕地不连片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点的聚集性,也提升了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潜力; (3)整治提高了农村地区各类景观的聚集度和连通性,但也降低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4)整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增加了农户的平均耕作半径。研究结论:整治改变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集聚程度,也影响着农村的景观格局和农户的生产生活,整治实践中应根据效应评价结果趋利避害。

土地整治; 宅基地置换;整治效应;区位;聚集

1 引言

为保障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中国在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进一步强调要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在该要求具体落实的工作中,位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郊区的农村必将成为重点研究区域。已有实践经验也表明,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当前中国各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工具之一[1-4]。农村居民点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改变了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集聚程度,也影响着区域内其他类型土地的集聚程度和农村的景观格局,而这些变化必然会对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由于农村居民点整治在中国起步较晚,国内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的研究较为少见。有些学者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后的效益表现或预期产生的效果,建立了各个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效益[5-6],少数学者从农村居民点整治活动所引发的用地方式、景观格局等的变化入手来分析整治效应[7-8]。在研究区域方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农村腹地、山地丘陵区的农村居民点整治[9-10],以大城市郊区农村为研究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研究[11-13]相对较缺乏。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治领域的评价方法,而且有利于农村居民点整治前识别风险、整治中尽可能趋利避害、整治后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对规范和指导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地处嘉定西北部,是嘉定区规划建设的5个新市镇之一。外冈镇南边是上海郊区环线,西、北与江苏昆山、太仓市毗邻,东与嘉定工业园区相连,是上海嘉定的西北门户。外冈镇距离上海市区约40 km,交通较便捷。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采用宅基地置换模式,整治项目在2010年开展,2013年结束。宅基地置换,即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农户用位于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宅基地置换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农民原有的宅基地整理复耕,同时规划出可供出让的地块。该项目拆旧地块总规模为162.07 hm2,主要位于泉泾村、施晋村、巨门村、马门村、长泾村、杨甸村、陈周村、徐秦村、北龚村、古塘村、管家村及冈峰村12 个村。安置地块总规模为45.76 hm2,分布于管家村、巨门村及马门村3 个村范围内。

研究中数据主要来源包括外冈镇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外冈镇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2013年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嘉定区外冈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宅基地置换2010—2013年)以及实地农户调查数据。

2.2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整治工程——区域变化——引起效应”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动态作用过程,本文将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分为区位效应、集聚效应、景观效应、人本效应。区位效应指农村居民点整治后产生的区位条件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聚集效应就是整治后地块集聚度的变化导致的对居住及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景观效应是指整治后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等的变化对农村景观产生的影响。人本效应是整治后产生的农民生活满意度、人均收入、服务设施用地的变化对居民产生的影响。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ice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s

(表1续)

3 结果与讨论

3.1区位效应

(1)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变化。分别从外冈镇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公路用地,应用ArcGIS软件的缓冲区分析功能,以500 m为半径做4级缓冲区,然后运用叠置分析功能,将缓冲区图层分别与现状图和规划图进行叠置,统计出不同缓冲区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分布面积和比例(表2)。

表2 外冈镇公路不同缓冲区内的农村居民点分布情况Tab.2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different buffer zones of road

由于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采用宅基地置换方式,且安置房多为多层住宅,因此整治后农村居民点的占地面积大幅下降,距公路不同距离内的居民点面积不能用以说明其对外交通变化情况,但距公路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比例是一个相对值,能够很好地反映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从表2可知,公路两侧500 m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例大幅提高,由68.68%提高到94.33%,公路两侧1000 m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比例由24.62%下降到5.65%,整治后农村居民点全部处于距公路距离1500 m的范围内。这说明整治促使居民点向公路两侧集中,大幅提高了距公路较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比例,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提高了农民出行的便利度。

(2)农村居民点距城镇距离变化。分别从外冈镇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城镇用地,应用ArcGIS软件的网络分析功能,建立农村居民点与城镇的几何网络,依据距城镇距离测算结果的频率分布图确定距城镇距离的各级别的临界值,整治前后农村居民点到城镇距离的变化情况见表3。

从表3可知,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后距城镇较近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增加,距离城镇750 m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从整治前的23.39%增加到整治后的37.53%,相反,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降低,距城镇大于1500 m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下降了12.10%。这说明整治使农村居民向城镇周边集中,为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有利于利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

表3 外冈镇距城镇不同距离内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情况Tab.3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different distance zones to the town

3.2集聚效应

运用ArcGIS软件的景观分析(Patch analyst)功能,分别对提取出来的整治前后农村居民点用地图层和耕地图层进行景观空间分析,结果分别见表4和表5。

表4 外冈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聚指数变化情况Tab.4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 agglomeration

表5 外冈镇农用地整治前后耕地集聚指数变化情况Tab.5 Changes of farmland agglomeration

(1)农村居民点用地集聚变化。由表4可知,整治后外冈镇农村居民点的斑块个数和密度均明显减少,斑块个数由整治前的842个减少到整治后的97个,而斑块密度降低了88.49%,这说明农村居民点整治明显改善了外冈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斑块破碎度高的现象;整治后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提高了26.04%,说明整治减少了面积较小的图斑;聚集度指数由整治前的86.76%提高到整治后的96.71%,分离度指数由整治前的0.854降低到整治后的0.301,说明整治后小斑块数量大量减少,小斑块向周边大斑块集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由互相分散的小斑块的格局转变成为大斑块集中的格局。

(2)农用地集聚变化。由表5可知,外冈镇农村居民点复耕后,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由整治前的0.971 hm2扩大到整治后的2.624 hm2,同时斑块密度下降了56.66%,斑块形状指数减低,聚集度指数明显提高,这说明整治后耕地地块形状更加规则,规模扩大,集中连片效果好,提升了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潜力。

3.3景观效应

运用ArcGIS软件的Patch analyst功能和Fragstats软件,对外冈镇整治前后的整个项目区图层进行景观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前后景观格局变化情况Tab.6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由表6可知,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后,整个项目区的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均明显下降;景观分维数整治后更接近于1;景观多样性指数减小,景观均匀度指数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低于多样性指数的降低幅度;蔓延度指数和集聚度指数均提高,上升幅度大致相同。

上述变化结果说明,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后,整体景观效应有所改善,各类景观的图斑面积、聚集度和连通性均有所提高,各类景观也更加均匀分布,促使景观类型向大集中区域生境类型发展。但需注意的是,项目区景观多样性有所降低,景观异质性的下降不利于景观的稳定性,说明外冈镇的整治活动相对缺少对整治区域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3.4人本效应

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前后,外冈镇常住人口数分别为6456人和6559人,人均收入分别为10057元和21469元;住宅用地总面积分别为142.110 hm2和62.040 hm2,人均住宅面积分别为220.120 m2和94.580 m2;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机关团体、教育、文体及医疗卫生用地)不变,为2.820 hm2,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分别为4.370 m2和4.300 m2。运用ArcGIS软件的最短路径分析功能,根据整治区域的承包经营关系,测算得到整治前后平均耕作半径分别为148 m和537 m。

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后人均收入翻番,表明整治后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均住宅面积减少,表明居住更加集中集约化,有利于社区化建设;平均耕作半径有所增加,表明在改变耕作出行方式的条件下,整治后农民耕作出行时间有所增加,降低了耕作生产的便利性,不利于提高农民耕作积极性;人均公共设施面积的小幅度减少,表明整治后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存在健全公共设施工程实施不到位等问题。

4 结论

农村居民点整治不仅改变了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集聚程度,也影响着区域内其他类型土地的集聚程度和农村的景观格局,而这些变化必然会对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遵循“整治工程——区域变化——引起效应”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动态作用过程,农村居民点整治效应可以分为区位效应、集聚效应、景观效应和人本效应。

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项目产生了较好的区位效应、集聚效应、景观效应和人本效应,整合了土地资源,将分散的土地归并、整理、复垦,减少了居住用地面积,增加了农用地的比重,为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创造了条件,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整治促使居民点向公路两侧和城镇周边集中,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点对外交通状况,有利于利用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整治明显改善了外冈镇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耕地不连片的问题,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由互相分散的小斑块的格局转变成为大斑块集中的格局,也提升了耕地规模化经营的潜力。另外,整治后外冈镇各类景观的聚集度和连通性均有所提高,各类景观也更加均匀分布,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外冈镇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效应评价结果也显示出整治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1)整治活动实施后,农村土地景观格局的多样性指数下降,这会影响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土地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发展;(2)整治活动实施后,农户的平均耕作半径增加,说明在不改变出行方式的情况下,整治活动增加了农户的耕作出行时间,降低了农户的耕作生产便利性;(3)整治活动实施后,外冈镇的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较少,说明整治后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

[1] 陈美球,吴次芳. 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J] .经济地理,1999,19(6):97 - 100.

[2] 张正峰,吴沅箐,杨红. 两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下农户整治意愿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9):85 - 91.

[3] 徐保根,韩璐. 农村居民点集中与农地流转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9):38 - 43.

[4] 宋均梅,陈利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土地集约利用——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现状及思考[J] .农村经济,2006,(3):26 - 29.

[5] 宫攀.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初步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3.

[6] 王玉波,雷国平,唐莹,等.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2):39 - 43.

[7] 何佳荣.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区域效应分析[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8] 王筱明.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及区域效应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2.

[9] 姜广辉,张凤荣,秦静,等.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 - 92.

[10] 杨春. 山地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布局优化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2.

[11] 杨庆媛,张占录.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03,17(6):115 - 119.

[12] 谷晓坤,卢新海,陈百明. 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效果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49 - 1657.

[13] 姜广辉,张凤荣,周丁扬,等.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J] .资源科学,2007,29(2):109 - 116.

[14]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第二版)[D]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本文责编:仲济香)

Effects 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Metropolitan Suburb

ZHANG Zheng-feng1, WANG Xiao-li2, GUO Bi-yun3, MENG Zhao-xia1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China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 Institute, Beijing 100035, China; 3. College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were employed in the paper. Waigang town of Jiading district was selected for pract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go as follows. 1) It is obvious that external traffic condition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re improved due to impelling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to center on either side of highways and towns. This contributes a lot to driving and radiating effect on urban development. 2) The scattered residential layout and the discontinuous farmland problems have been solved.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s more agglomerated and the potential of the cultivated land scale management has been improved. 3)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and connectivity of all kinds of landscape is increased while lowering the landscape pattern's diversity. 4) Peasants living quality is improved and increases the cultivate radius. It concludes that the consolidation changes the location condition and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for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lso affects the rural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ving styles. Thus, we should make use of rural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s advantages and avoid its dis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effects evaluate results in practice.

land consolidation; house land displacement; consolidation's effect; location; agglomeration

F301.2

A

1001-8158(2015)11-0018-07

10.11994/zgtdkx.2015.11.003

2015-05-06

2015-10-20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XNI001)。

张正峰(1975-),男,山东泰安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政策。E-mail: zhengfengzh@sina.com

猜你喜欢

居民点用地斑块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济宁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评价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三江源玉树藏族自治州寺院和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