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狐建立飞手数据库,加速改变新闻生产方式

2015-10-31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媒飞手搜狐

本刊记者丨刘胜男 实习记者丨朱可也

搜狐建立飞手数据库,加速改变新闻生产方式

本刊记者丨刘胜男 实习记者丨朱可也

从尼泊尔“4·2 5”地震到天津“8·12”爆炸事故的航拍报道视频,记者都看到了“瞰世界·搜狐无人机”的醒目标志,这也是搜狐无人机频道的标志。搜狐无人机频道于今年6月底上线,是国内门户网站第一个无人机频道。频道上线后不久即推出“中国首届无人机摄影大赛”。如今打开该频道,除了无人机相关资讯,已经有非常多优秀的航拍图片视频作品和飞手故事呈现。

记者隐约觉得这并非一个门户频道那么简单,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媒体开始意识到无人机对于传媒业的价值的当下,这个在搜狐新闻中心里生长出的独特枝桠被赋予了怎样的使命?又有着怎样的沃土和生长空间?本期《中国传媒科技》走进搜狐新闻中心及其无人机频道,看他们的无人机新闻探索。

无人机频道为网民装上“上帝视角”

《中国传媒科技》:您是今年年初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搜狐的,6月底无人机频道上线,这是您来搜狐后开始筹划的吗?是怎样的经历?

搜狐新闻中心、无人机频道负责人(以下简称“搜狐”):我比较喜欢新鲜的东西,崇尚技术即推动力,总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来搜狐之前,已经觉得无人机在改变新闻的生产方式,但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的文字记者,用无人机做新闻挺难实现的。到了搜狐之后,我负责的新闻中心本身就是一个体量比较大的机构,有近百人,具有很强的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的动力,而且在不断追求与别家门户的差异化优势。

一个好的东西应该被充分利用,而往往一个东西够不够好,要看你能不能把他放到一个足够重要的位置上。我觉得无人机担得起“变革性的创新”。

一些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品牌已经成功地把无人机从军工产品、好莱坞里遥不可及的高科技产品,打造成民用消费级产品,而且把航拍概念引入了无人机。作为一个面向几亿普通消费者、网民的门户网站,我们的职责就是为普通网民提供优质内容。从这个角度讲,无人机航拍的概念可为我所用,而且它有很强的新闻属性。

去年,一家总部位于法国的无人机摄影分享网站举办了第一届无人机摄影比赛,其获奖作品让人惊叹。受其启发,我们想办个“中国首届无人机摄影大赛”。一定有人有过类似的想法,我们抢先成为“首届”是赢在执行力上。

搜狐无人机摄影大赛作品,摄于福建宁德。

为了做无人机摄影大赛,我们开始系统地思考一个问题——除了每年几个月的赛程和落地活动之外,其他的时间要做什么?干脆搭建一个无人机平台!

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网总编辑陈朝华喜欢创新、鼓励创新,全力支持,所以我马上就可以调集各方面的力量做这件事情。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确实不太一样,搜狐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这里尊敬技术,认可技术驱动的内在逻辑。当一个与技术高度相关的新鲜项目出现时,公司的管理者认可它的价值,公司的销售部、市场部等相关部门非常支持,程序非常容易走。所以从一个想法到前前后后几十个人投入进来推动整个项目,很快就搞成了。而且拉到高端汽车品牌的冠名赞助,已经为公司赢得收益,这也说明大家看好这块市场。

搜狐无人机频道对外虽然是二级域名(wurenji.sohu.com),实际上它是建立在搜狐新闻的概念之下,由搜狐新闻的图片部具体负责。

《中国传媒科技》:无人机频道和摄影大赛专题里已经有大量优质的航拍作品,到目前为止,摄影大赛有怎么样的收货?

搜狐:因为在无人机领域已经有很多优质的作品和优秀的飞手,在无人机频道上线前后,我们依托图片部采访和邀约了一些航拍图片。在大赛上线前夕,花了大量精力跟海外的顶级摄影师沟通,邀请他们来参赛。海外摄影师听说比赛在中国举办而且颁奖地点在“无人机之都”深圳,很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我们页面上用的图片都是海外摄影师授权的优质作品,我们以此搭建了大赛的最初形象。

起初还担心本土的照片质量会不会太差,落差太大就比较麻烦了。结果报名开始第一天就有很多人参赛,一周内收到近百幅涉及自然风光、人文建筑、无人机自拍等主题的图像视频作品,而且质量相当好。看到这些作品,我的感触非常深。这些中国美丽的地方可能一直美丽着没人知道,有一天被无人机拍下来了可能也只是静静地呆在全国各地摄影师的电脑里,即便被发到了朋友圈被一些人点赞,还是不能被更多人所知。所以我们做的这件事无论对于摄影师还是我们的用户都是很有价值的,好东西不能一个人独享。

有一位摄影师,为了拍出好片子参加比赛,专门骑车几十公里,冒着大雨爬上山顶。最后照片效果是无人机在远远地拍他,一片云雾下,他站在山顶上。这是一张自拍照,图说故事也写得非常精彩,太酷了!“无人机自拍”是我们不断在推广的概念,能收到这么令人满意的作品,有如此认真的参赛者,我们没理由不把这个比赛办得更好。

飞手数据库或成改变新闻生产方式的主力军

《中国传媒科技》:经过一届届比赛,一定会积累非常多中国各地美景的航拍图片或视频,有没有想过未来将它做成一个数据库、档案库?

搜狐:这确实是我们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搜索和按地点等分类的功能,但目前并没有把这个功能上线。理论上来说,不仅是搜狐,全网的航拍作品都是可以按照一定逻辑或者标签来分类的,也是可以被搜索的。我们可以搭建一个类似中介的平台,一方面,用户授权后,我们可以帮无论是新闻机构还是政府机构找到他们想要的航拍素材,可以直接向作者购买。另一方面,需求方也可以通过航拍作品来判断飞手的水平,来约相应飞手完成指定拍摄任务。

我们在无人机领域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存在,所以现在还在犹豫这件事情是用自己的资源来做,还是找合作伙伴一起做。我个人还是比较尊重专业的,如果别人做比我做得好,那可以看看我们能提供什么来达成一个共赢的方案。这个想法很有可行性,这个市场需求太大了,因为目前的情况是飞手找不到客户,客户找不到飞手,而飞手作品的价格也没有一个可参考的标准。

《中国传媒科技》:在无人机摄影大赛的表象之下,打造这样一个平台的用意还在于什么?

搜狐:首先我们是新闻中心,并不会把无人机完全做成一个产业。搭建无人机平台主要的用意有三点,即用频道搭建内容平台、用大赛获取飞手信息及作品,更重要的是,以此聚揽全国各地的无人机飞手,这可能是之前还没人做过的事情。

中国的多旋翼小型无人机市场高度依靠代理,即便是最强大的厂商也得不到全部的用户资料,资料都在销售商手里。而且,这跟淘宝店不一样,淘宝店有自己的用户资料库,谁买过我的东西我能知道客户大概的喜好,这些信息全部都是透明的。而无人机厂商以及销售商很难知道自己的客户能拍出怎样精彩的航拍作品,他们之间是缺乏关联的。

通过搜狐无人机频道及大赛聚揽起优质的飞手,我想这部分资源对于将来开展与无人机相关的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总的来说,一方面我们在做大赛和频道,另一方面我们在改变自己新闻生产的方式。

4月份我们开始筹备大赛和频道不久,“4·25”尼泊尔地震发生,我当时在福州度假,得知地震立刻就意识到要派无人机去。当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飞手和无人机,一番周折,最后找到了一位昆明某报社玩无人机的摄影记者。那时候加德满都的机场一度是关闭的,与航空公司协调后,我们的三个记者和飞手先后抵达加德满都并发回航拍报道。很快另外几家媒体也派出无人机,大概晚了一两天左右。这是我们第一次做无人机新闻,目之所及,这应该也是中国新闻业第一个影响较大的无人机新闻产品。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意识到搜狐要有自己的无人机团队。

第一,我希望我们的摄影记者会操作无人机,不需要你很牛,拍到现场是最重要的,构图精美是次要的。就像我对文字新闻的理解是,文笔是次要的,拿料是第一位的。

第二,要建立自己的飞手队伍,但是不可能全国三十多个省市都有自己的飞手。不过这次无人机摄影大赛,除了香港、台湾、西藏以外各省都有了参赛者,我们与会各地飞手建立好联系,这是可为重用的资源。

“8·12”天津爆炸事故的航拍报道,我们确实晚了一步,另一家媒体第一时间派出了一位合作的摄影师。天津爆炸事故相对复杂,一是化学品爆炸,二是严密的封锁,找到合适的飞手过去并不容易,我们的飞手到现场时,别家媒体的航拍报道已经出来了。

其实,我们的竞争对手和同行在无人机领域已经积累了更长的时间,比如南都的摄影部是全国最早玩无人机的部门,几乎每一个摄影记者都会玩无人机,玩得都很好,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在玩,就变成了摄影记者的个人兴趣而已。我想有些媒体也是一样的情况,现在厚积薄发出成绩,我还是很佩服的,而且有些片子拍得确实精彩。天津爆炸事故特别明显,南都、法晚、新京、澎湃、无界……基本上一线媒体全都派上无人机了。我为这种变化开心,技术确实是在驱动着新闻生产的改变,没有无人机,我们很难能够看到那个清晰的大坑。

说句实话,现在能出现在新闻现场的媒体越来越少了,无人机不会仅是搜狐一家媒体的标配,它会成为能出现在新闻一线的媒体的标配。

这次天津爆炸事件也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大赛数据库里有那么多飞手,我们却没能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人,这说明我们对于自己的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接下来,我们会更加重视这部分工作。不过,大城市还好办,小城市的航拍报道或许也只能就近取“才”了。

《中国传媒科技》:这些参赛飞手并非是新闻从业者,他们对新闻画面的把控能达到新闻的要求么?

搜狐:只要离得够近。我们最早航拍天津爆炸现场是在13号下午,但那段片子没用。因为当时飞手操控无人机从高架桥上起飞后,或许是迫于高架桥下武警的压力,只是飞过来飞过去就是不往前,我真的很着急,这和在高架桥上架个梯子有什么区别呢?必须要穿过烟雾到中心去!这样的片子没法用,价格上也只能按照当初谈好的“没拍到”的标准来算。像这种比较复杂的新闻现场,还是应该派自己的摄影记者带无人机过去,他们更熟悉业务,能把控好现场环境。

其次,和飞手的沟通也很重要。新闻对于很多飞手而言并不难,他们为了拍好风景可以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且能否拍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新闻不一样,地震、沉船、爆炸现场就在那里,拍出来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是简单的,目标非常明确,任何一个会操作的人都能完成这件事情。至于拍摄画面是否平稳、剪辑如何都是次要的。

如果说难的话,主要是可能面临一些管制。不过目前还没有法律规范这件事,除了北京明令禁止、机场附近和军事基地禁飞外,其他地方是没依据禁飞的。七公斤以下的小型飞行器,民航总局都说不需要证照,一个不需要证照的东西在体育系统里称为航模,你愿意怎么飞怎么飞,所以风险还是可控的。

《中国传媒科技》:将来政策收紧了呢?搜狐的飞手数据库还会不会有优势?

搜狐:说句实在话,搜狐是一家很守规矩的公司,不会触犯任何的红线,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游戏规则之内把一件事情做得长久。如果有一天超低空的空域管理措施出来,每一次飞行都需要申请或者怎样,那就到时候再说。但我个人没有这么悲观。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的层面上,说道中国的无人机都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如果说中国近些年来有一些产品拿得出手,如果有10项甚至5项,里面都一定有多旋翼无人机。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不太会出台太严厉的管制措施。比如现在美国的管制措施是原则上不允许商业使用,但这也只是“原则”,而不是“法律”,所以主要是公众人物受它限制,大部分人还是会自由飞的。中国现在确实没有太多管制,我猜测可能很快会有一套可以执行的管制办法出来,比如如果要求飞手考商业或是个人飞行驾照,这个我们很容易执行。

《中国传媒科技》:那有没有可能针对新闻业出来一套标准?

搜狐:不可能,我们连新闻法都没有,谁来做这件事情呢?大部分的飞手都不是职业的新闻记者,所以广电总局做不了这件事的。其实真正有无人机飞手的媒体还是很少的。

我们现在已经和飞行学校飞兽签了合作协议,新闻中心的同事只要对无人机感兴趣都可以参加一个2天的速成班,这也为开拓大家眼界,改变看世界的方式。另外,会要求几名摄影记者考飞手证,这也是做好万全准备。

便携性是传媒应用级无人机的首要限制

《中国传媒科技》:您有没有想过现在的无人机针对传媒应用来说,有哪些不足或者有待改进的地方?

搜狐: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现在无人机的操作性、摄像头的像素或是实时传输等都已经做的不错了,但比如现在的无人机产品是不是还是太大?因为对于摄影记者来说,便携性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本身就要带一些镜头,如果无人机也能和镜头一起用一个双肩背包搞定,那再好不过。对于新闻应用来说,便携性首先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我觉得这是技术完全可以解决的,比如我们的赞助商普宙无人机提出的“可折叠无人机”的概念就很好,不需要占用太大空间。

青海海北

另外,我们正在和一个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谈合作,关于360度拍摄。过去的360度摄影更多的是靠图片拼接,即便使用Gopro的四个镜头四面拍摄,最后拼接也会是有问题的,而且设备成本、时间成本都很高,而现在可以用一个一体化的设备完成全景拍摄。就以天津爆炸事故来说,如果无人机可以360拍摄,那它只要飞到“大坑”的正上方,我们的网友就可以在手机或PC端向任意角度拖动画面,实时观看360度画面。这种技术的驱动就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一边是无人机,一边是360度摄像机,搜狐并不涉及这两边的技术研发,但创造性地将两者放到一起,提出并将其包装成现象级的应用,是我们要做的。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积极地去推动这件事。当然,这种技术驱动的创新是不可能被一家垄断的,我们也不想扮演垄断者的角色,最多先行半步,还是要大家一起做这件事情,给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带来更好的体验。

搜狐无人机摄影大赛作品,摄于辽宁营口。

科技驱动之下,搜狐将推出更多优质新闻产品

《中国传媒科技》:除了无人机频道,您到搜狐之后还创造了哪些产品,或者说带来了哪些改变?

搜狐:挺遗憾搜狐不能够自采,但其实我们原创做的不错,比如“移动工坊”项目,它是专门做移动端产品的,里面没有一个专职员工,全部采用项目制,谁提出来一个项目就由谁牵头,调集设计、技术、策划、图片等各方面资源来完成。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UV过千万的H5产品,这是很难得的。

竞争对手去年就有很不错的H5产品出来,比我们要早,但是好东西不能因为别人做了就不做。既然我们也判断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就要赶紧往前跑。这和做无人机摄影大赛的本质都一样,我们就是想呈现给用户更优质的内容。这种更优质的内容不能寄希望于哪里发生了一个更大的新闻事件,因为这是无法判断和掌控的,而且所有的媒体都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们能做的是用一种更好的呈现方式去呈现我们精心制作的原创内容,而H5就是这样一种技术手段。

在“6·1”长江沉船后的“头七”,各家媒体都出了H5产品,不过从流量和口碑上来看,我们做的那个H5可能是最出色的。我们发布了一份遇难者名单,在名单前面用几张图片来渲染气氛,在后面与用户互动,请大家为遇难者点亮蜡烛,这些东西都是次要的,重点在于那份名单。沉船事故已经过了一周,但遇难者名单迟迟没有公布,我们就用最笨的办法,三个人几乎不眠不休地工作了两天两夜,从各省媒体报道的当地遇难者名单、保险公司资料等等所有能获得的资料中找每个遇难者的姓名、年龄、户籍等信息,甚至有些资料里面的照片是模糊的,需要资料部的同事一个个眯缝着眼去猜名字,然后需要用排除法,这个名字在这出现过所以不是这个名字,来回比对,做出了一份尽可能完整的遇难者名单。你可以想象第一个名字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到最后是一位70岁的老人,他们都是在这样一艘船上,在一个扫码看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大雨的夜里莫名其妙地失去了生命。

事故发生后第七天,我们是第一个拿出这份名单的,用户看到了我们的用心,传播效果非常好,光是点蜡烛的就有两百多万人。当时还有好几家媒体打电话过来问这份名单是哪里发布的,说自己没找到,能不能给他们一份。

和这个H5产品一样,我们推出的很多原创作品都是用做新闻的工作态度、用新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另外,我们还成立了一个做快讯的新部门,一共就三个编制,专门做国际和国内的突发事件和不需要去现场采访即能快速反应的新闻,投入产出比非常非常高,几乎每一天都在被同行抄袭。我们会觉得互联网需要原创的优质内容,一方面是有深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快的东西、国际视角的东西。

如何做到快?找对人!所有的工作归根结底是管理者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找对了一个正确的leader,这个事就搞定了。一个leader会来组建他满意的团队,带领这个团队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我们快讯部的主编非常优秀,他知道怎么去做这块的工作,我只要给他充分的授权就好了。

我们马上还会推出一个蛮好玩的东西。你看过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吗?这幅可谓是中国最有名的画正在故宫展出,每天都有上万人排队去看,但是能看到的人毕竟是少数。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没认真看过。《蒙娜丽莎》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因为它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但是《清明上河图》太长了,在网上是找不到电子版的。我们正在将它做成PC端和手机端版本,还会把一些知识点放进去,借着这次故宫展出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泛新闻产品。这个产品并没有多大的技术突破,但是用了一种成熟的技术嫁接了新的新闻形态,是一种微创新。

对于互联网而言,技术是第一驱动力,有时我们没有办法去预测哪项技术一定会火,像微信或是新闻客户端这样成为现象级的应用。但是在未来,我们依然会对技术的变革和新技术的产生保持一种敏感,尽早的发现它。如果不能成为引领者,但起码不能落后。我们会去不断尝试,看这些新的技术能不能为我们所用,给用户带去更好的用户体验。

写在后面

能在搜狐将一个媒体人对技术的兴趣变成优势并发挥很好的作用,这或许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最大区别,容许发挥个人才智也容许试错。反之,就像玩无人机的摄影记者一直都在,但在此之前并未发挥过作用。

无论是无人机频道、首届无人机摄影大赛、移动工坊或是其他即将诞生的产品,科技驱动下的创新在搜狐不断上演,一个又一个想法很快被多方合力实现。这或许也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最大区别,崇尚技术并可因此迅速解决问题。反之,就像操办无人机摄影大赛的想法早就有了,但还是被别家媒体抢了先。

假设真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门户已经是传统媒体了,但搜狐绝不仅是门户。用过去传统媒体人做新闻的态度和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做搜狐新闻,这中间既有对新事物的掌控与迎合,也有对过去新闻理想的坚守,或许只有那些从过去走来的人或者媒体能做到。

至于无人机改变新闻生产方式的变迁将如何演进,除了搜狐,一定会有更多媒体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中国传媒飞手搜狐
从5G“管家”到无人机“飞手”:农村新业态激发新活力
随着无人机飞防的普及
——“飞手”成了农村热门新职业
我当直播网红、你做麦田飞手 “乡村中关村”会不会来
英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世界智能无人机大赛竞速赛 国内国外飞手津门冲刺
绿色传播:中国传媒新生态中的媒介责任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2016年我国传媒产业规模增长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