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节庆仪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2015-10-30栗蕊蕊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栗蕊蕊

摘 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节庆仪式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正向的、潜在的、渗透性的功能,因而可以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我们应注重发挥节庆仪式的民族性、群众性和多样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融入节庆仪式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教育。

关键词:节庆仪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 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08-04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庆仪式是通过行为、语言、服饰、礼乐等仪式化、符号化、象征化的综合呈现,塑造民众共同情感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节庆仪式既是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资源,也是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一、节庆仪式的精神内涵及德育价值

节日是不同国家或民族在特定时期、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开展的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社会活动。可以说,节日是承载着独特民族传统的文化介质和价值符号,集中反映着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凝聚的习惯、风俗、性格、信仰、价值观,记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中国节日类别多样、活动形式丰富,主要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民俗性传统节日;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国史党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纪念性节日等。任何节日都包含着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一是节日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和价值,是无形的;二是体现其精神内涵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是有形的。节日期间官方或民间都会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即节庆。节庆仪式是承载节日内涵的外在形式。

历经千百年来的变迁、演化,节庆仪式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与忧国忧民、国家安泰的美好心愿息息相关;清明节的扫墓、踏青、插柳与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密不可分;中秋节的赏月、观潮、吃月饼蕴含着血亲团圆、民族团结的意蕴。这些仪式看似传统而朴实,却是民众期待和民族心理的生动体现。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不论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也都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屈原、介子推、牛郎与织女分别承载的忠诚信义、爱国为民、忠贞爱情等精神内涵,已超越地域和时代,演化为民族永恒的生活方式,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成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重要载体。

节庆仪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下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节庆仪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既有助于从理论上凝练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理论形态的完满和成熟,又助于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二、节庆仪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如前所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庆仪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上。节庆仪式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节庆仪式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更加充实丰满、完善完美。

1.节庆仪式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凝结和表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正向的、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节庆中,蕴含和凝结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包括忠孝仁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昂扬斗志;团结互助、贵和尚美的心理追求;效法自然、追求和谐的行为方式等。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些精神因素得以承袭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成为整个民族潜在的价值共识,甚至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的重要构件。比如民众熟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典故——春秋时期,作为楚怀王大臣的屈原,因倡导举贤授能、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反对而去职并流放。他以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然而祖国楚国终被秦国攻破,于是屈原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故后人将屈原投江之日作为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说,端午节从兴起伊始,就蕴含了爱国主义、精神自由、社会公正等价值内涵。不独端午节,其他传统节庆均含有鲜明的美德主题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因此,过好节庆需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弘扬和继承,需要将其意义内化为每个国民的自觉意识,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之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阐述、培育和践行,就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以“文化自觉”作为基点,寻求节庆仪式中的文化内涵,实现节庆仪式的精神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会通融合,既有助于节庆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又将强化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进一步将节庆仪式中的文化内涵内化为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2.节庆仪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上,藉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得到广泛传播和持续滋养

如前所述,节庆仪式具有文化传统性,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以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庆——春节为例,人们不仅要回到家乡,还要参与祭灶、扫尘、贴春联、挂年画、放炮竹、守岁、拜年、访亲、祭祖、联欢等一系列仪式,甚至每一天都要完成规定性的、序列化的仪式——“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就是各种仪式的序列和组合——衣的仪式、食的仪式、祭的仪式、驱穰祈福的仪式、娱乐的仪式等。其他节日莫不如此。节庆仪式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是人们共享情感与价值观的集体活动。人们自发参与节庆仪式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情感,建构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形成同宗同源的文化亲和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无不深切地感受到节庆仪式的文化渗透力,例如重大纪念日都要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就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爱护国旗、保护国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国旗从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情境,实际上构成了引发民众情感共鸣的心理场。在庄严亢奋的情境下,民众所处的时空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具有了教育内涵和情感意蕴,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将直接体验到的情绪,升华为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而周期性的、重复性的仪式则强化了这一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不得不说,节庆仪式是中华民族独特性的文化缩影。与之相应,任何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都有其形成的特定社会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绝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美德中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的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因此,节庆仪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显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内隐要素,二者互相融通,具有内在契合性;所以节庆仪式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甚至有学者将弘扬节庆仪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2]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