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党员自我修养的关键所在
2015-10-30韦顺国
摘 要: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一武器妥善地解决了不同时期党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团结,使党不断发展壮大。认识清楚什么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员自我修养的关键所在。这些内容对当前我们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群众路线; 批评和自我批评; 党员; 自我修养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25
中图分类号: D261;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101-05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党员自我修养的关键所在。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认清什么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不仅是党员提高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党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的一种认识论;而且是党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战斗力以赢得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正是党运用这一武器妥善地解决了不同时期党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团结,使党不断发展壮大。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历来都很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建设,并多次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丰富内涵、重要意义、具体做法等方面进行系统阐发和总结。这些内容对当前我们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正确认识什么是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员自我修养的理论前提
1.认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哲学基础
“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一的合法性依据”,[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必定是以“现实”为依据。
首先,“现实”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认为,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双方相互对立和排斥;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双方互相依赖、相互吸收或包容,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于各人的出生、处境、文化程度不同或认识能力的差异,任何一个组织或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党内主要表现为“积极和消极”、“正确和错误”,自由主义、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左或“右”倾错误思想以及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等现象的存在,这为我们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供了可能。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总结了中苏两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得出了这样一个经验教训:党内存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但随后就发展为对抗的了。他指出,当前我们党内存在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只要犯错误的同志能够认识自己,并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东西。毛泽东说:“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2]这句话就含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两层意思,虽然毛泽东没有使用“批评”一词,但“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已经含有“批评”或“严肃批评”之意;而“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则隐含有“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意思。这句话说明,党内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思想的矛盾,甚至一个普通人或党员在认识自己、他人、党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时,刚开始就难免出现某种认识上的错误或不足,难免存在一些思想矛盾,这种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于此,为我们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其次,“现实”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反复性,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受到这样或那样社会条件的限制,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行为时有发生,思想落后或超越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在党内主要表现为“先进和后进”、“积极和保守”,或者说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等行为,这为我们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供了必要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证并总结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毛泽东认为,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些道理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之所以能够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客观规律性,化弊为利,转败为胜,这一转变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3]这里连续使用“两个须得善于”词句,至少含有四层意思:一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二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认真且讲究实效;三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即“现实”发展的需要;四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切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党内外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必要性。
2.认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内容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针对红四军党内出现的单纯军事观点等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纠正方法。他说:“从教育上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和群众政权机关对红军的批评,以影响红军的党和红军的官兵。”[4]在这里,“批评”既包括党内批评,又包括党外群众对党内的批评。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加强红军党内的团结,或加强中央与地方各级党组织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团结群众,以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多次谈到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的问题,重点谈论党外人士对共产党的批评监督。他说:“共产党员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毛病,我们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毛病。我们要加强党内教育来清除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5]在毛泽东看来,只有通过党员的自我批评或党内的自我批评以及党外的批评等多种方法结合,才能达到清除党员或党组织所存在的各种毛病。延安时期,刘少奇在谈到党内斗争时指出:“对党的组织、对同志、对工作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就有布尔什维克的尺度。”[6]这里提到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致的,即两件事情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整体。从党员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上级与下级、中央与地方之间来看,是党内批评;从全党整体来看,是党的自我批评。在谈到党内民主集中制时,刘少奇又说:“经验证明:凡是哪个地方的负责人在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中认真地进行了诚恳的与必要的自我批评,那里党员和人民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会开展,积极性也就会提高……”[7]刘少奇在这里着重强调了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领导干部带头进行自我批评,既是政治修养的重要体现,又是推动下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先导条件。于是,我们不难看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内容理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党组织面对自身缺点和错误时,敢于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面对广大群众或党外人士的批评监督时,理应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二是党员个体对自己缺点和错误时,首要责任是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自觉改正缺点和错误,同时,对他人的不足和错误,要敢于、善于提出诚恳、恰当的批评意见;三是认真有效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群众观或实践观的根本要求。总之,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这是长期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正确认识为何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员自我修养的思想基础
1.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8]邓小平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9]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10]2003年,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1]2012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会上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
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保证党风常讲常新,永葆党员先进性的根本需要
党风问题是人心背向及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的正确路线制定以后,需要好的党风来保证路线的贯彻执行。那么,良好的党风从哪里来呢?答案是:走群众路线,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非常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建设。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时,毛泽东就开展对右倾错误思想进行批评,并进一步探索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看到边界各县党组织绝大多数是农民成分这一情况以后,他说:“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2]于是,倡导在党内开展自我教育活动,以提高无产阶级的思想认识。“古田会议”时,他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主张,强调了党员不但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是在思想上入党,并进一步尝试思想建党的各种方法或途径,尤其是,毛泽东经常对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想进行批评,对军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开展严肃的斗争,并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配合约束。在长征途中,1935年的遵义会议,毛泽东扭转的“左”倾错误思想,在这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创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3]随后,又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成为整顿“三风”的主要武器之一。正如邓小平说:延安整风运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二十一年历史的经验教训之后,特别是研究了党的现状之后,提出来的使党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方针,使党在思想上更好地武装起来、一致起来,顺利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方针。”[14]在七大会议上,刘少奇指出,党内“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15]强调了用科学思想进行自我教育与改造的重要性,并总结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大会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确立为党内生活的基本方法及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之一。七大以后,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可见,正是党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妥善地解决了不同时期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证了党风常讲常新,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不断增强了党的战斗力。毛泽东说:“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16]
然而,近年来,党内外盛行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各种不良风气,贪污腐败屡禁不止,干群关系愈来愈紧张,各种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背离党的宗旨,没有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甭说“一日三省吾身”,甚至一年半载或更长时间累计起来都不到“三省吾身”;不关心群众,不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是一套做是一套等各种不良行为,严重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鱼水关系”,破坏了党的优良作风,使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大打折扣。
“现实是唯物史观考察的唯一前提和基础,对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倾情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旨趣。”[17]即对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现实与未来的倾情关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旨趣。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发展,保持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做出了不懈努力。因此,面对上述有悖于党的宗旨的各种歪风邪气,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有效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而且体现了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根本需要。列宁说:“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18]
三、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员自我修养的根本保证
1.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尊崇正确的宗旨和原则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是可以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不断增强个人党性修养;二是帮助他人认识和改造错误,提高他人的党性修养;三是强化党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这决定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尊崇的宗旨和原则。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宗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他说:“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评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的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他指出,揭发错误或批评缺点的目的,正如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绝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19]由此就形成了“团结—批评—团结”这一解决党内矛盾的公式。这就告诉我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要有敢于碰硬的勇气或胆量,又要有善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只有把握好一定的尺度,才能解决好党内矛盾,增强党员之间的团结互助,不断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同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应奉行三个原则,即组织性、政治性、全面性。所谓组织性,就是“要教育党员懂得党的组织的重要性,对党委或同志有所批评应当在党的会议上提出”;所谓政治性,就是“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20]所谓全面性,就是既要注意小的方面,也要注意大的方面;不仅要指出缺点和不足,还要“指出他的成绩、功劳、长处、和他的正确主张”。[21]
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把握好一定的方法
一是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和胆量。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认真地开展自我批评,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任何一个党员或组织,对待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如果存在“讳疾忌医”、“家丑(自丑)不可外扬”、“隐裂护短”、避重就轻等心理,那就谈不上纠正错误或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目的。自我批评既不能哀怨命运、自认倒霉,也不能自命清高、狂妄自大,而是需要大胆地抛开面子,敞开心扉,剖析“病根”,触动自己的灵魂。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二是要诚恳接受他人的批评。能接受他人的批评也是一种智慧。党员对待党内的批评,不仅要具备“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态度,而且要树立“言者有功,闻过则喜”的新理念。没有容人、容事、容言的胸怀,听不进他人的批评意见,那就很难把党的各项工作搞好。“洗澡”理应先“洗心”,诚心才能换取批评。作为一名党员理应自觉把他人的批评,当作一种提醒或关心,当作一面镜子或一把尺子,时常检视自己的言行或校正自己的生活轨迹,以达到“衣冠正、心身洁、无疾病”;即使他人的批评意见是错误的,也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决不能产生对抗或反感心理,更不能借机泄私愤、发牢骚或图报复。要时常记住毛泽东的那句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22]三是要敢于、善于开展相互批评。坚持党性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展开说理或澄明,让事实说话,对事不对人,做到以理服人,决不能捕风捉影或夸大其辞,更不能搞成像“文革”那样:主观臆造、抓尾巴、打棍子、上纲上线或无原则的纷争。相互批评要讲团结、讲民主、讲真话,不要兜圈子、绕弯子或借机会拉关系、拉帮派;批评要带点“辣味”,既要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又要肯定他人的成绩或优点,主动帮助他人改正缺点和错误,以赢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达到不断前进的目的。可以说,相互批评是一种思想的“滤化”或“净化”过程,能否认真地开展相互批评,也是检验一个党员或领导干部是否具有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品格。作为共产党人“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他不畏惧别人的批评,同时他也能够勇敢地诚恳地批评别人。”[23]
3.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注重一定的有效性
一是克服党员的思想误区。从现实情况看,联系群众的制度、措施和办法不可谓不多,但脱离群众的现象已经带有某种普遍性,因干群矛盾激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有些地方党组织或党员,因受人情所困、关系所累、利益所惑、选票所拖、面子所迫等方面的影响,多年无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致有些党员丧失了党性,党组织失去了“堡垒作用”。长此以往,势必导致纪律松懈、赏罚不明、纲纪紊乱或各种歪风邪气的滋生蔓延。因此,每个党员必须自觉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作是党和人民的一种需要、一种责任,敢于开展健康的积极的斗争,对各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清洗”或“消毒”,尤其是着力解决“四风”问题;每个党员必须按照党纲党章之规定,发扬延安整风的精神,坚决克服“四风”及其他一切不良影响。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能否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使之产生实效性,这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开门搞活动,敢于自我解剖,自我揭短亮丑;开展相互批评,诚恳地听取他人的批评,或提出让人能够接受的意见;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做到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给他人“戴帽子”、“穿小鞋”,也不能“伤和气”、“吹毛求疵”、“求全责备”等,严格自控不利于团结的言语或行为出现,以消除广大党员的顾虑,增强党的凝聚力。三是建立健全批评制度。加强党员自我修养,固然对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所要求,但批评机制的创新同样不可缺少。因此,我们不仅要完善民主生活会的“中心制度”,而且要健全各种“配套制度”,并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或可操作性,如民主集中制度、党员谈话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内通报制度、征求意见制度、问责制度或责任追究制度、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等;同时,要把是否认真有效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作考察领导干部作风的一条重要标准,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只有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创新批评机制,才能促使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发展。
总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员或党组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关键所在,正是党以之为武器,妥善地解决了不同时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今天,面对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再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倡导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一英明决策,对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韦顺国.马克思政治发展观的“三重现实维度”[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
[2][3][4][12][20]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5,294,88,77,90.
[5][8][16][19][22] 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0,809,1096,827,1004.
[6][7][21][23]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1,364,212,132-133.
[9][14]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87.
[10]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1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15] 王炳林.党的领袖与党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64.
[17] 韦顺国.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因素[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
[18]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