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后果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2015-10-30贺浩淼王平
贺浩淼 王平
摘要:盈余管理动机研究是打开盈余管理“黑箱”的基础。盈余管理动机的复杂性,导致盈余管理难以识别,无法提前识别的重大财务造假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构建盈余管理动机的理论体系,有助于识别盈余管理,从而正确认识盈余管理产生的经济后果。盈余管理的动机其经济后果可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以及经营动机。在建立系统完善的盈余管理动机理论时,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动机跨领域理论分析、基于动机发展财务造假甄别技术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盈余管理;财务造假;经济后果;动机
一、 引言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自始至终都引起资本市场内外的关注。2014年10月30日,“獐子岛”发布了2014年第三季度报告,其合并报表中显示当期资产减值损失为2.98亿元由“本期计提虾夷扇贝减值”造成,营业外支出7.37亿元由“本期核销底播虾夷扇贝损失”造成,二者是导致当期合并净利润为-8.6亿元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比该公司2012年9月25日公告的《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结构调整的公告》,公司对“新增年滚动25万亩虾夷扇贝底播增值项目”资金结构进行调整,将1.55亿元的募集资金被变更用途至“对原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的海域规模进行扩增,实现公司底播虾夷扇贝产能的升级”,让人怀疑其利润的真实性。这次“獐子岛”的业绩“变脸”事件,不仅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更成为普通民众的谈资。事实上,盈余管理一直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从1996年的“琼民源”财务造假事件以来,出现了“银广夏”、“蓝田股份”、“绿大地”、“万福生科”等多起盈余造假行为,皆在中国股市掀起了一阵波澜。“獐子岛事件”也引发了本文作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再思考。
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学术讨论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问题:“何为盈余管理?到底应该如何界定盈余管理?”“谁在进行盈余管理?他们为什么要采用盈余管理?”“管理层们是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我们能否识别?”由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复杂性,识别盈余管理的动机就好比打开黑箱,因而本文将关注点放在盈余管理的动机上。
盈余管理的动机非常复杂,其复杂性主要源于:第一,盈余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关系,在这个利益关系系统里,可能存在使各方利益均衡的均衡点也可能有一方绝对占优。第二,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具体且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体系的变化、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不断涌现的新的契约形式、信息手段,盈余管理的动机必然也在不断调整更新。可见,盈余管理动机与其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密不可分。本文按照盈余管理经济后果作用范围的不同将其区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与经营动机。其中,契约动机主要指管理层为迎合特定的契约条件而进行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指管理层为满足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而进行盈余管理,经营动机则主要指管理层为使经营活动更好地开展而进行盈余管理。
本文的其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盈余管理动机按照其作用范围经济后果的不同,探究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帮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盈余管理研究的现状,发现盈余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动向;实际意义在于,为识别假账提供线索,进而为监管部门监督企业财务状况,减少假账对资本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制度改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将盈余管理的动机按照经济后果的作用范围进行系统归类,尤其是提出了经营动机这一层面的盈余管理动机,有助于打开盈余管理的黑箱,更加充分地认识盈余管理。
二、 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
1. 债务动机。对于有债务压力的公司来讲,由于外部贷款人不易识别出盈余管理,管理层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减轻债务契约对本公司形成的约束。
Jaggi和Lee(2002)研究了1989年~1996年间债务违约或债务重组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如果公司面临的是临时性的财务困难但基本上公司还是一个好公司的情况下,管理层会采用增加盈余的盈余管理,而当面临的是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导致债务重组时,公司会采用减少盈余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标示出自己将要进行债务重组,从而有利于他们以此来和债权人进行谈判。Bharath等(2008)研究了借款人会计质量在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从而观察出具有不同会计信息质量的企业会在不同的市场上进行贷款,研究发现会计质量越差的企业越倾向于在私人贷款市场上贷款,越好则越倾向于银行贷款。我国学者陆正飞等(2008)发现银行不能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为其不能区分会计信息质量。
2. 股利契约。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时,股利政策(尤其是股利支付水平)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界限,但是股利政策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是否会产生盈余管理、产生盈余管理的程度、产生盈余管理的方向都不相同。
Kasanen等(1996)首次提出了基于股利的盈余管理。他们采用芬兰1970-1989的经验数据发现管理层有平滑股利的动机,在利润太低达不到目标股利时做高利润,在利润太高税负成本太大时做低利润。然而在监管条件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结果有可能会发生变化。Daniel等(2008)发现在萨班斯法案之前股利税减少之后,对需要支付股利的公司来讲,当他们盈余水平略低于预期股利水平时有可能采取激进的会计方式来做高利润,从而说明股利水平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门槛标准。
3. 激励契约。管理层激励制度是诱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Penman(2007)的《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一书中提到:“当管理层奖金与未来盈余相关时,储存利润有可能发生”。
Lambert和Larcker(1987)认为激励契约是管理层特点、公司和环境的函数。Bergstresser和Philippon(2004)发现,更有动机(总体激励的额度比公司股价更敏感)的CEO会采取更多的盈余管理,并且在对影响公司报告业绩的会计项目上采用更加激进的政策。Conyon(2006)详细分析了管理激励计划中的管理层动机,并发现管理层财富随公司股价变化而变化。
三、 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
1. 分析师预测。在资本市场中,作为第三方的分析师常常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盈余管理产生影响。一方面,管理层有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财务预期的倾向;另一方面,分析师所作出的披露也会对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Degerorge等(1999)研究发现分析师预期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门槛”,管理层有满足分析师预期的倾向。Yu(2008)进一步探究了分析师在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现不同类型的分析师对盈余管理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现分析师对于盈余管理也有一定的治理作用,且通常更有声望和更有经验的分析师更能减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
2. 股票发行。股票发行过程常常伴随着股票定价,而定价又往往与公司盈余密切相关,因而作为与股价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公司管理层在股票发行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Teoh等(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IPO过程中,管理层会通过粉饰报表来增加当期利润且在短期内不容易被发现,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投资者才会发现并做出市场反应使股价重新回落。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在股票发行过程中的盈余管理并非那么难发现,至少与非常应计项目相关的盈余管理就很容易被发现。DuCharme等(2004)发现在股票发行时非常的会计应计事项很高,尤其是在那些有诉讼可能性的公司里,这些应计事项在发行后通常会回落并与发行后的股票收益负相关,而这些非常项目常常引起与发行股票相关的诉讼,证明了管理层在股票发行前有操纵盈余的机会主义动机而使他们更有可能因此而卷入诉讼。章卫东(2010)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着定向新股增发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发新股后的股票价格负相关的关系,这与Teoh等(1998)的研究结论类似,另外还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定向新股增发过程中大股东向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动机。
3. 企业合并。企业合并会诱导盈余管理的发生,但是具体盈余管理的方向如何,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Erickson和Wang(1999)以1985年~1990年股份合并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收购方在签订收购协议前会做高利润,并且盈余管理做高利润的程度与合并规模正相关。Louis(2004)发现,在股票置换前的季度里,收购公司倾向于夸大自己的盈余,并且这种盈余管理将造成收购后收购方的业绩下滑。我国学者也试图在中国市场上寻找支持性的证据。黄新建和段克润(2007)也发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并购前会有盈余管理的行为出现,会明显地储存收益、调低利润,然而在并购过程中却不会明显地进行盈余管理。
4. 证券监管。上市公司通常也会为了迎合特定的证券市场监管规则而采取盈余管理,使自己的业绩指标能达到监管规则,从而避免因未达规定产生的不利影响。
Cheng等(2010)等以中国上市公司的ST制度为例探讨了盈余管理、资产重组与交易所退市制度要求的威胁。1998年中国股市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冠以“ST”(特殊处理),而连续三年亏损将被停牌,并引入强制退市制度,要求不能在停牌年度报告出正利润的公司退市,以此来保护投资者利益。这种制度将引发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来保住自己上市公司的地位。研究发现仅有少量的证据表明避免退市的公司比避免停牌的公司使用更多的盈余管理。另外研究还发现停牌公司比ST公司会采用更多的资产重组来提高绩效。肖成民(2011)以中国ST与退市制度以及再融资与配股制度为研究背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制度性比较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避免退市的盈余管理比获得配股权的盈余管理更容易;另外,由于退市制度是以是否亏损为导向,而再融资制度是以是否在收益水平上达到一定程度为导向,比起再融资制度的收益动机,上市公司有更强烈的避亏动机来防止被ST。
四、 盈余管理的经营动机
1. 政策法规。宏观及中观层面的政策法规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成本,比如针对跨国经营的企业新出台外贸条例、对特定行业的限制,企业的业绩会受到突发性的影响从而产生盈余管理或平滑利润的动机。
Jones(1991)研究发现企业有动机在进口救助(关税提高和配额降低)计划中采用会计数字将增加企业盈余管理,希望借助盈余管理能够增加获得进口救助的可能性。Key(1997)以政治成本理论为基础,检验有线电视行业在严格审查期间倾向于调低利润来避免严格审查带来的重大政治成本。Yip(2011)基于政治成本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出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由于政治环境影响,两者有关且在不同行业关联程度不同。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两者负相关;对于食品行业,两者正相关。
2. 同业竞争。财务报告不仅是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竞争者了解竞争对手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很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而降低竞争对手做出与自己相关决策的正确性。
Markarian和Santalo(2010)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于盈余操纵的影响,并发现这种影响的程度与企业真实活动的可见程度有关。可见程度越高,盈余操纵的程度越小;而当可见程度越低,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盈余管理将会被鼓励,市场的激烈竞争将对盈余管理造成正向影响。Datta等(2013)建立起市场竞争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市场定价权薄弱的企业有更多的主观盈余应计项目,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与更多的盈余操纵相关。
3. 税务筹划。税收及其变化也能够导致盈余管理。从企业内部人角度讲,税收将作为一项成本减少企业价值,企业会通过相应的盈余管理减少税负成本而把更多的价值留在企业内部。
Maydew(1997)以1986年美国税务改革法案为背景,以1986年税务改革法案前后经营净损失的公司为样本,发现能够获得经营净损失抵免的公司有动机转移利润从而使自身获得更高的抵免额度、获得优惠税率。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为节税而努力调低利润。Niskanen和 Keloharju(2000)研究发现芬兰公司虽然也具有节税动机,但是会稍微把利润调高一点点,这种现象可从行为学角度归因于人们首位数效应,即更重视最左边的数字,因而这样的方式使得公司达到了节税与高利润并行的效果。
五、 结论与启示
根据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产生经济后果的不同,盈余管理动机分为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经营动机。契约动机主要指管理层为迎合特定的契约条件而进行盈余管理,包括满足债务契约、股利契约及激励契约这三种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主要指管理层为满足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而进行盈余管理,包括迎合分析师预测、股票发行条件、企业合并价格要求及证券监管要求四种资本市场动机;经营动机则主要指管理层为使经营活动更好地开展而进行盈余管理,包括减缓政策法规带来的冲击、助力同业竞争及进行税务筹划减少税收成本的三种经营动机。
本文基于经济后果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是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研究的一个起点,盈余管理动机方面还存在一些未完成的问题,未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1. 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目前文献多集中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而很少涉及到非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然而非上市公司也存在着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盈余管理的现象,这种动机必然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不同。由于非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不容易获得,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2. 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的跨领域发展。目前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问题大多数是基于经济理论,少数研究会给出基于行为理论的动机。而事实上任何一项行为或现象其理论解释的角度应该是非常丰富的。除了经济动机、行为动机外是否还存在其它的动机解释角度,比如系统理论是否可以运用在盈余管理动机的解释上,在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3. 由动机入手发展财务造假甄别技术。会计信息失真与财务造假是妨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甄别财务造假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有着重要意义。准确定义盈余管理,并认清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一切财务造假甄别活动开展的逻辑出发点。目前财务造假甄别的相关文献大多从案例入手分析财务造假的手段,而缺少对盈余管理动机的总体性认识。因而有必要发展基于动机的财务造假甄别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识别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打开盈余管理“黑箱”的基础,未来应完善盈余管理的理论架构,支持相关研究的发展,实现盈余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同时,盈余管理具有很强的实务背景,与实际中出现的财务造假问题可谓一脉相承,尤其是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对于实际中监管部门识别假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并完善盈余管理动机理论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据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识别财务造假的具体手段,减少假账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祝继高,孙便霞.盈余管理、会计信息与银行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2008,(3).
[2] Kasanen E.,Kinnunen J.,Niskanen J.Dividend-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nland[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22(1-3).
[3] Daniel N.D., Denis D.J., Naveen L.. Do Firms Manage Earnings to Meet Dividend Threhold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45(1).
[4] Penman S.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and Security Valuation:3rd Edition[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5] 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1).
[6] 黄新建,段克润.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7,21(6).
[7] 肖成民.市场监管、盈余分布变化与盈余管理—退市监管与再融资监管的比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5XNH036)。
作者简介:贺浩淼(通讯作者)(1992-),女,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直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公司金融;王平(1963-),女,满族,辽宁省海城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信息披露。
收稿日期: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