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重控制机制模型的保险公司总分公司间控制机制的实证研究

2015-10-30张玲

现代管理科学 2015年9期

摘要:文章基于总分公司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与相互依赖关系构建了双重控制机制模型,以应对保险公司总分公司间基于不确定性而形成的风险控制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总分公司体制下的大型保险公司其总分公司间的控制机制有双重控制机制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双重控制机制;总分公司体制;控制机制

一、 引言

总分公司间关系从一个内部视角来看,即是一个企业整体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依赖于严格的层级组织结构,此时的控制机制是以契约、规则、制度等相对标准化的控制手段为特征的合同契约控制机制;从一个外部视角来看,总分公司间关系则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企业间形成的特殊企业间关系,此时的控制机制是以关系、承诺、信任为特征的关系契约控制机制。因此,有必要建立双重控制机制模型,在不同的组织间关系类型下,应对来自于不同渠道的不确定,以增强总分公司间的风险控制。即依赖合同契约控制机制与关系契约控制机制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完善总分公司间的控制。但随着组织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增加,两种控制机制会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合同契约控制机制的使用会有所减少,而关系契约控制机制的使用会有所增加。

二、 委托代理模型下的合同契约控制机制的内涵与理论假设

1. 委托代理模型下的合同契约控制机制的内涵。监控机制作为合同契约控制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总分公司体制下,会有两种具体的机制发挥作用:(1)总公司监控机制。在总分公司体制下,监控机制可以被看成是总公司用以获取分支机构行为和决策的手段,这主要通过对经理层人员的直接监控。但是由于分支机构多数远离总公司,对于信息的获取困难,使得对分支机构的这种监控也变得异常困难,因此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非直接的监控手段。因此,在总分公司体制下,监控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是总公司监督,可以理解为总公司在那些能监控分支机构管理行为的岗位上派出自己的人,尤其是指那些来自于总公司的分支机构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2)层级监控机制。它包括规则和程序。在本研究中,层级监控机制的含义是总公司为控制分支机构的管理行为与决策而进行信息收集的过程。它将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所需要监控的分支机构加以控制,如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等。这个过程和总分支机构的层级密不可分,需要层层上报或层层下达。

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公司治理机制。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只有当结果确定或者容易衡量的时候,委托代理理论才更有效果。总分公司间的控制可通过激励尤其是物质激励来实现,这要求对分公司管理的费用补偿是以分公司的产出为基础的。补偿机制的设计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险公司总分公司间的控制。

2. 监控机制的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会加剧监控的难度,体现为分公司所处地位的关键程度与自治两个因素。

(1)分公司所处地位的关键程度。分支机构在总分支机构整体所处的地位不同,可能会增加总公司监控分支机构的难度。尤其是当分支机构拥有总公司没有的独特信息时。如果分支机构所体现的角色地位是一种非常关键性的角色,则会给总公司的监控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保险公司的主要分公司通常是能获得大量保费收入来源的公司,也是保险公司费用支出的主要所在。这时的分支机构需要对和一个特定产品或产品线相关的一整套价值行为负责。如拥有特定的知识和市场信息进行生产、销售、核保或理赔。

H1a:分公司所处地位的关键程度增加,会使得总公司监督控制机制的使用减少;

H1b:分公司所处地位的关键程度增加,会使得官僚(层级)控制机制的使用减少。

(2)分公司的自治程度。自治作为分支机构监控困难的另一个特征,与本地机构与外地组织间的决策权威的分散程度有关,这种决策权威是用来控制分支机构的。分支公司的自治是指分支机构有战略性和执行性决策权威的程度,它允许分支机构的经理可以有更大的空间以适应当地的市场与工作环境。自治是用来满足组织灵活配置其资源以解决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问题的工具,并能帮助达成组织所设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若分支机构比总公司有更加优越的条件来探知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它就会拥有更多的自治权利。

H2a:随着自治程度的增加,会使得总公司监督控制机制的使用减少;

H2b:随着自治程度的增加,会使得官僚(层级)控制机制的使用减少。

3. 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产出可衡量性。鉴于保险展业的特殊性,按照Ouchi(Ouchi,1977)的控制模式分类方法与研究,采用何种控制模式,以此对保险公司各分支机构进行控制,以及判断风险控制机制的实际运用程度,需要考虑保险公司各分支机构业务经营状况的程度。在总分支体制下,产出的可衡量性是指分支机构经理层的产出的具体化与量化的程度。

H3:随着产出的可衡量性增加,总公司对分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的使用会减少。

4. 监控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关系分析。监控和激励可以看成是两种有效的、可相互替代的控制机制,而两者采用的多少取决于交替使用它们所各自产生的成本和困难。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作为控制机制的两者是负相关的。

H4a:随着总公司减少总公司监督机制使用,会增加对货币激励补偿机制的使用;

H4b:随着总公司减少官僚(层级)监控机制的使用,会增加对货币激励补偿机制的使用。

三、 相互依赖模型下的关系契约控制机制的内涵与理论假设

1. 相互依赖模型下的关系契约控制机制的内涵。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分支机构其有效运转的先决条件是,各个分支机构间在一定的控制机制下合作,通过这种或强或弱的合作实现总分公司间的有效控制。每一个参与者,即分支机构间必须具有高度的信息共享,同时兼具灵活性。当分公司之间相互依赖程度高时,可通过以关系、信任和承诺为基础的控制机制,来促进不同分支机构间的合作行为,以达到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组织认同感的目的,从而提升相互依赖组织网络的有效运作。总公司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来达到此目的:垂直控制机制、水平控制机制和非物质激励机制。

2. 垂直控制机制的影响因素。在总分公司体制框架下,垂直整合机制是总分公司两个层级经理间的各种交流与沟通机制,以促进总分公司间在管理上的高度认同与相互理解。这些机制一般是指总公司委派专人至分公司关键岗位、总公司设置培训项目和发展项目来提升分公司经理对总公司政策、战略等的认同。这与委托代理理论中总公司向分公司派出人员加强监督管理是有区别的。因为从社会化控制的角度来看,总公司向分公司委派人员则是出于让分公司经理们和总公司的决策者增加交流与沟通的目的,有助于分公司经理增加和总公司的决策者的更多非正式的沟通机会,更能促进分公司经理对总公司各项决策的认同。而是否会用垂直控制机制来增加总分公司间的管理,这取决于总公司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分公司。因此,垂直整合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依赖关系。

H5:当总公司与分公司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增强,则垂直控制机制的使用会增加。

3. 水平控制机制的影响因素。水平控制机制作为一种社会化控制机制,关注的是水平层面,尤其是各分公司经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跨分支机构会议的方式参与决策、或是通过临时工作的方式在分公司中建立合作关系、或是通过在各分公司间设置联络人等增加各分公司经理间的交流与联络,来实现有效控制的目的。而分支机构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是否有设置联络人、举行会议或是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因此,水平控制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分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H6:当分公司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增强,则水平控制机制的使用会增加。

4. 非物质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不论是和职业生涯相关的非货币激励机制和,还是和分公司相关的非货币激励机制都取决于总分公司间的依赖关系。因此其影响因素为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依赖关系和分公司之间的依赖关系。

H7a:当总分公司间相互依赖关系增强,则和职业生涯相关的非货币激励机制使用会增加;

H7b:当分公司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增强,则和职业生涯相关的非货币激励机制使用会增加;

H7c:当总分公司间相互依赖关系增强,则和分公司相关的非货币激励机制的使用会增加;

H7d:当分公司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增强,则和分公司相关的非货币激励机制的使用会增加。

四、 实证分析

1. 数据收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对所需要采集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指标进行测量,主要向大型中资保险公司,尤其是总公司或者是分公司在上海的保险公司,向熟悉总公司或分公司业务的经理层及高管人员通过直接发放问卷或电子邮件方式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76.7%,其中有效问卷111份,有效率占96.5%。

2. 信度与效度分析。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872,针对每个变量的子量表的可靠度系数除第一项分公司所处地位的关键程度与最后一项与分公司有关的非货币激励机制的可靠度略低于0.7,其他各个变量的可靠度均大于0.7。说明量表总体的信度较好。其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其因子载荷量,本研究中的各个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量均大于0.6,因此各个因子对相应潜变量有较强的解释力,说明量表总体上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3. 回归分析。把各个自变量与对应的因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1~表7所示。除H1a和H2a与假设相反,其余各项假设均在0.01或0.05的检验水平上成立。而H1a和H2a与假设相反的原因则在于金融行业尤其是保险业自身经营特性所决定的。

4. 总公司监控机制与货币激励机制的相关性分析。经过相关性分析总公司监控机制与货币激励机制间在0.01的检验水平上存在显性负相关,假设H4a成立。经过相关性分析层级监控机制与货币激励机制间在0.01的检验水平上存在显性负相关,假设H4b成立。

五、 研究结论

实证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不论是代理模型下的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还是依赖模型下的社会化控制机制,都是总分公司间控制的有效控制机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主要来自于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基于相互依赖模型的控制机制的设计侧重强调了分支机构间与总分公司间在业务上的依赖关系。两种理论基础下的两种控制机制相互补充、相互辅助。因此,双重控制机制模型比以往单一控制机制模型能更好的满足保险企业实际的控制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珉,何长见.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J],2006,(5):87-95.

[2] 杨家泉.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J].保险研究,2004,(8):9-11.

[3] 李孔岳,罗必良.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一个综述[J].当代财经,2002,(8):61-64.

[4] 秦晓.组织控制、市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J].管理世界,2003,(4):1-8.

[5] 林征.我国国有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2006,(8):38-39.

[6] 盛和泰.论建立国有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J].保险研究,2001,(12):8-12.

[7] 焦杰.论内控制度在保险公司中的运用[J].金融与保险,2006,(4):126-129.

[8] 陈志斌,何忠莲.内部控制执行机制分析框架构建[J].会计研究,2007,(10):46-52.

[9] 席酉民,韩巍等.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8):1-8.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号:BSQD201410)。

作者简介:张玲(1978-),女,汉族,吉林省延吉市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财政金融系讲师,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保险企业管理。

收稿日期:201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