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政德 修官德:谈儒家政德观
2015-10-29傅永聚
□ 傅永聚
养政德 修官德:谈儒家政德观
□ 傅永聚
中国传统文化虽说融儒释道三家,但治世却主要是儒家。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政德建设资源,可以为今天治国理政包括为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领导干部官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政德=德正,即确立政德标准
政德是治理国家政事过程中官员所必需的德行。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仁德治国的执政者就好比是明亮的北极星,能自发地受到百姓的环绕(拥戴)。官者,管也。在存在分工的社会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即官民关系总是关乎统治秩序的根本。在这一对矛盾中,“以吏为师”的传统使居于上位的管理者、执政者的德行决定着其推行的政治的清明度,因此也就决定着民心的向背。
儒家政德观的核心是仁政思想,仁政就是保证人民能正常生活下去。民生问题是任何政权存在的基础,不论其性质如何。孔、孟设计的仁政蓝图闪烁着民本的光辉,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的孔子率领弟子们来到了卫国,驾车的是冉有。看到卫国人口稠密,孔子慨叹道:“人口真多呀!”冉有请教说:“人口已经多了,给他们再加点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又问:“已经富裕了,给他们再加点什么呢?”孔子回答:“教育他们。”“庶”“富”“教”,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富而兴教化,
遂成为历代强国之法。因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孟子设计的仁政方案是:在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农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诚然,传统社会的“为民”本质上只是“为一姓”考量的政治,而我们共产党人的“为民”是“为万姓”谋福祉的政治,性质迥然不同;但前贤对民的作用的认识和实践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心中有人民,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是我们执政合法性的来源。过去我们领导和依靠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行土地改革,翻身当家做主人,人民才真心实意地跟着共产党走;今天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人民就会继续拥护共产党,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推行仁政,才会得民心,而失去民心,政权就会覆亡。后世亡秦、亡隋及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之鉴令人警醒。今天我们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让人民安居乐业、幸福长寿就是最大的仁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就是民心的期盼。
推行仁政,就要有“仁以为己任”的执政者。《礼记·中庸》有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为政的逻辑在此:为政需得人,需得有道之人,需得以仁修道之人。除了人人都应该遵守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仁德之外,儒家职业官德主要强调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南宋人吕本中《官箴》之语“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可谓一语中的。
为官要“清”(廉)。清廉,即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儒家并不否认人们的正当利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应该坚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欲而不贪”“取之有道”的原则。管仲认为“廉”是一种伦理道德,与“礼”“义”“耻”共同构成了“国之四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明人薛在所著的《从政录》中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牢牢坚持“四廉”——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鉴于“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在古人“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扎紧篱笆使之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从源头上防贪,体现廉政文明的时代进步。
为官要“慎”。要慎初,就是要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关,因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要慎微,就是要正确看待、重视和处理细小之事,因为“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要慎独,就是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能够谨慎律己、不苟从事,因为“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要慎友,就是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交朋友要择善而交,择廉而交,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友直、友谅、友多闻”;要慎好,就是要正确对待个人的爱好,谨防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投其所好”者必有图谋;要慎权,就是要谨慎对待和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因为公权姓公,公权私用必然身败名裂。
为官要“勤”。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周公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如此的勤政爱民,终于使得“天下归心”。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到人民永远的爱戴。有权必担当!面对时下的“懒政”“怠政”等不作为现象,李克强总理大声疾呼:尸位素餐是最大的腐败!
“廉”“慎”“勤”作为官德的“千古不易之法”,与我们共产党人的执政之德“为民、务实、清廉”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一脉相承的。而以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等为代表的政德楷模始终是广大干部学习的榜样。
政德=正德,即建设优良政德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德的好坏,直接关乎政权的安危、国运的兴衰和百姓的祸福。官为人之杰,但官员也是人,也具有人性的弱点和软肋,也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尚的道德也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职务升迁和地位变化而自动提高。当今社会出现的许多连做人底线都不具备的官员,更从反面证明了做官先做人的重要性。如何端正政德,就需要一番正德的建设。
首先是立德修身,慎独自律,自觉地追求仁德,知行合一,砥砺君子品格。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古人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做出表率。
同时需要礼即制度的约束。自觉和教育不是万能的,制度的完善可以防微杜渐、惩前毖后。孔子主张“齐之以礼”“约之以礼”“以礼修身”,荀子更强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礼就是纪律,就是刚性要求,就是不能逾越的高压线。要靠组织、靠制度来管人管事。要始终划清“三条线”:即公与私的底线——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决不允许公权私用、假公济私;廉与腐的红线——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决不允许以权谋私、擅权贪贿;俭与奢的防线——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政务实,决不允许奢侈浪费、腐化堕落。
总之,德正树立的是为官标准,正德着眼的是如何实现这些优良的政德。古人重视“仁礼合一”,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讲思想治党和制度治党要紧密结合。新近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员尤其是执政者仁德(廉洁自律)与礼法(讲规矩、守纪律)的统一要求。□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孔子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