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崇德思想与现代干部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2015-10-28曾美海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终极目标

曾美海

摘 要: 崇德是孔孟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是忠诚信实、唯义是从,实现路径是“先事后得”,这对现代干部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合干部身份的特殊性,现代干部道德教育应以忠、信、义为基本内容,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干部在提升个人品德的同时,努力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并在社会管理中体现“德治”思想。

关键词: 崇德思想;干部道德教育;路径;先事后德;终极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5.11

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尤其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特质是道德中心主义的,泛道德主义、道德本位或道德至上的思想,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德性主义特质”[1]5。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历代统治者在人才选拔时都将“德”作为一条重要的取舍标准,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路径方面,更是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对现代干部道德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一、孔孟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尽管关于“德”字的古义众说纷纭,但在孔孟时代,“德”在多数情况下都表示“道德”。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共38次提到“德”字,其中6次表示行为、作风和品质,4次表示恩德或恩惠,27次表示道德,1次表示品质;[2]301《孟子》共37次提到“德”字,其中34次表示道德、好的品德,2次表示有道德的人,1次表示行为、品质。[3]435可见“德”在孔孟语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在孔孟看来,道德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个人而言,道德是个人修养高低的评判标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孟子·万章上》)对于治国而言,德治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路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真心归服,这一治国之道也得到孟子的认同:“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表面上都是仁政,但有的以仁义的名义进行征伐,有的则依靠道德施行仁义,其性质是不同的,虽然都是使人臣服,但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心悦诚服。

道德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呢?这就是孔孟的崇德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有两次针对学生的提问对崇德的内涵及其路径作了扼要解释: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论语·颜渊》)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以上两段对话中,孔子回答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崇德和怎样崇德。在孔子看来,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是崇德;通过努力而在道德修养上有所获,就是崇德的主要路径。

孟子虽未言“崇德”,但他也有类似的表述,即“贵德”和“尊德”。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孟子·公孙丑上》)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尽心上》)

孟子言仁政,必须贵德尊士,让贤能各得其所,其中就隐含了“让贤”这一层意思。这与孔子赞“让贤”者为“至德”是一致的。

二、忠、信、义:干部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忠”和“信”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忠、信占了半壁江山。即便是概括得再简约一点,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忠”呢?即对别人,尤其是对上级竭心尽力,这是人们立身行事、治国理政所需的重要品德。在行事上,只要做到忠信,便可行走天下畅通无阻;在治国理政方面,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与“忠”相比,“信”和“义”更是孔子时常提及的道德概念。《论语》中共38次提及“信”,24次提及“义”。“信”就是诚实不欺,“义”就是公正的道理和正直的行为。“信”和“义”对治国大有裨益,因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孟子也常忠、信并举,强调其作为基础道德的重要性,要求“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在孟子看来就是“天爵”(自然爵位)。至于“义”,《孟子》一书中出现达108次之多,其中98次指合于某种道或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孟崇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对现代干部教育仍有重要意义。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远比古代要丰富。根据2001年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干部首先是公民,其道德教育自然要包括这些内容。但“干部”这一身份,要求其道德教育必须兼顾“官德”与“私德”。在“官德”方面,忠、信、义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忠,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信,即诚实可靠,不欺上瞒下;义,即正直不阿,公正合理。做到这几个方面,加上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私德”(个人品德),干部道德教育才算完备。

三、“先事后得”:干部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樊迟曾问孔子,如何“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答案是:“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论语·颜渊》)何谓“先事后德”呢?孔安国注云:“先劳于事,然后得报。”[4]509杨伯峻译为:“首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不是提高了品德吗?”[2]130这里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是针对道德修养而言的,也即通过日常道德实践,使自己不断增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可见,“先事后得”强调的正是道德修养的实践性。

现代干部道德教育更应该重视实践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道德宣讲(提高认知)必须与道德实践(规范行为)相结合,才是道德教育的最佳路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实践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实践平台,任何道德教育都是空洞的说教。干部道德教育更需强调道德实践。一方面,干部所受的道德教育并不少,但真正体现干部道德修养水平的并非口头上的仁义道德,而是干部的日常行为。事实上,对干部道德的监督和考核,也是就其行为而言的。另一方面,干部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不道德的行为负面导向作用巨大。因此,干部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宣讲上,而是让其充分参与,“先事后得”,才能产生实效。

四、独善与兼济:干部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

道德教育的作用,小者可以提高个人品德,大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个人品德,有“独善”之意;推动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乃“兼济”之意。孟子认为能“尊德乐义”,便可自得其乐。所谓“尊德乐义”,须做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独善”与“兼济”,强调“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显然是道德修养的路径。但不得志时可以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可以惠泽百姓,这显然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

干部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干部道德在内容上由“官德”和“私德”两大部分构成,“私德”可具体化为家庭美德,如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等;“官德”可具体化为职业道德(为官之德),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刚直公正等。显然,“私德”涉及的是个体本身与特定范围内的特殊成员(如家人、朋友等)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而“官德”调节的是干部个体与广大民众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官德”与“私德”,虽分属于不同领域,但个人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一个有“官德”而无“私德”的干部肯定不是有德之人,反之亦然。再者,干部的特殊身份也不容许私人空间“失德”,否则民众便会质疑、失望甚至效仿。因此,干部道德教育,既要使干部能够“独善其身”,又要使干部“泽加于民”“兼济天下”。

五、德治与仁政:干部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孔孟道德的最高标准是仁,而以德治国正是仁的重要表现。季康子曾就治国问题请教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答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尚武之人,如羿善射,用舟师冲锋陷阵,可谓武力过人,但都不得善终;禹、稷亲自下地种田,终于得到天下,是尚德的结果。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霸道是被迫服从,定会有反抗发生;王道是心悦诚服,是长治久安。所以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强调德治,并非要削弱法治。关于“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问题,目前已有很多论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两者的效用不可替代,道德领域类的事情法律不便干涉,法律的效用也非道德可及。对于干部而言,依法施政重要,因为他能让百姓“口服”,但如能施以德治,让百姓“心服”,也同样重要。德治是基础,也是目标。因此,干部道德教育的基础在于提高干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而终极目标是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泽加于民”,实现德治。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终极目标
防范系统性风险是证券市场监管的终极目标
——兼评《中国证券市场宏观审慎监管研究
追梦路上,什么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智能化汽车发展是不是终极完美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孩子幸福——记砚山县民族中学校长余玲
终极目标
平安普惠赵容爽:我们的终极目标
——客户的首选品牌
浅析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能偏离
浅谈对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认识
人文关怀:医改的终极目标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终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