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绘画中的“礼”、“乐”之审美
2015-10-28周雨晴
周雨晴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论中国绘画中的“礼”、“乐”之审美
周雨晴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它的发展一直都是紧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和各时期的学术思想的脚步。对中国绘画审美情趣的探索一直以来也是受到古代文人和现代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了解了中国绘画的审美方向有助于人们抓住中国绘画的精髓,更有利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实践。本文将着重于从中国绘画审美的发生和发生后各学术思想对其产生影响的角度来说明中国绘画的审美特色。
中国绘画;礼乐精神;审美;文化
我们知道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自然就真切的存在着,但那时并没有所谓的,美与丑,美是伴随着人类的发生而逐渐兴起的一个词语,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上并没有美的概念,由于人类智力的逐渐成熟,人类的鉴赏和认知能力也逐渐的完善,人类学会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美的相关艺术品,美便这样的产生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既然美从社会的进步中产生了,那审美便随之而来。在中国审美并没有一定的规范,它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的“礼乐”思想只代表了它的一个方向,并不能说明它的全部,但是其代表了中国绘画审美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礼”、“乐”审美精神的产生
美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解释,追逐时尚的人可能认为华丽的衣服是美的;追求名牌的人认为LV的包包是美的;对于爱吃的人来说吃上一口绝味的食物是美的;对于爱好学习的人来说看上一本好书便是美味的,总之这些反应是内心深处的独白,即美是一种感受,这样的感受没有定向的表现形式,说出来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在中国据所知的一些关于美的解释要从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去追溯,里面也只是一些零星片面的记载。在文中提出“羊大则美”、“甘,美也。从口含一”。古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呢?羊大之所以被认为是美的源于人的本性,对于大多说的人而言,羊是美味的,人们对美味的东西总是想得到的更多。好吃与美在某些方面是等同的,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发展的结果。
美的原来含义是冠戴羊型或羊头装饰的大人(“大”是正面而立的人,这里指进行图腾扮演,图腾乐舞,图腾巫术的祭司或酋长),他执掌种种巫术仪式,把羊头或羊角戴在头上以显示神秘和权威。……美字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文字上的表现。(选自李泽厚、刘刚纪,主编;《中国美术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80页。)从上述的语句去分析可得知美和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巫术说”这个角度去思考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或娱乐而创造的,它们主要是为了满足图腾巫术活动的需要而创作的。这些巫术图腾活动兴许是审美活动早期的萌芽,也是原始人眼中美的化身。随着氏族部落体系的形成,原始的图腾发展为以“祭礼”为核心,表现形式主要为歌舞。这样的组织形式,使得原始先民们紧紧地相互连接起来,逐渐的由于人数的聚拢,人类慢慢发展成为集体运作的生活方式。在最初的时候人类并没有清晰明朗的文化模式,也没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这时的人类还不能说处在文明的形式之下,或许更像是一种半人半兽的状态,在社会阶层中更没有明确的规范礼数去制约它们暴躁的性情。随着人类生产工具的提升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的审美逐渐引导着人类的活动。人类将原本混杂的社会秩序化和形式化,引导中国的艺术从感性欢乐发展而来,重视感性的满足,但在此同时又要求有一定的规范制约着欢乐。
由于巫术图腾活动将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零散的人们整合组织起来,这便形成了人类发展的“阶梯式”所谓“阶梯式”在这里指的就是在家庭中父母及长辈为上,子女为下;在学校中老师为上,学生为下;在军队中将军为上,士兵未下。还要阐明一点的是这里所指的阶梯是人与人之间层层的关系,人们不能由下犯上,逾越各层关系。正由于人类“阶梯式”的发展和分化,由此便产生了中国文化中的“礼”和“乐”精神,也就是说“礼”和“乐”精神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在中国古代社会代表的是典章制度和道德的行为规范准则,礼不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体现了一种外部的约束力,凸显的是强制性的规范和制约。《周礼》中记载说“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戚池以祭地祈”,表明乐与歌舞是祭祀活动中的礼节,这些乐和歌舞要受到祭祀这个活动的制约,但是又要求具有表现形式的乐和歌舞的精神的支撑,即乐重在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从这些论证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的艺术离不开礼乐。
二、中国绘画的性质和古代学术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绘画的性质
中国绘画在长期的发展壮大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礼乐”传统的限制。历代中国古代的君王也不乏对书画的喜爱,这些君主当然是礼制精神的最高统治者,并且中国的画家喜欢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这同中国绘画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有思想有文化的文人有着不可泯灭的关系,这些文人们的共同的思想大多推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道思想从一定的角度去分析可为“礼乐”传统思想的支持者。并且画家在对主体进行造型的时候也通常遵循着礼乐的轨迹进行,体现在绘画体裁上表现为带有一定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性质。
(二)注重礼、乐精神的中国古代儒、道思想对中国绘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主要用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其思想只要是将人作为一切事物的核心在中国绘画中儒家思想影响着绘画创造的主体,即画家本人,而道家思想则影响着绘画创造的主体的外在精神。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宣扬以仁义为其道德核心思想,这些道德思想在古代一直是作为对人的思想教育形式而存在的,是人才选举的重要手段,对古代绘画的影响则集结在士大夫的精神气质上。这些思想都论证了中国的绘画尊重自然重视内在美,受客观自然规律的限制。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表明要画出善和美统一的作品,则要求创作者本人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反应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品”如“人品”的辩证关系,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是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画家的人格,创造主体的人格修养直接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品质。游于艺也表明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和重视。
道家思想反映的是人自身意识的觉醒,在绘画形式上表现为打破前人思想的禁锢,主张人身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画家可以自由的发挥。例如八大山人的所画的那些孤石、独鹰。道家崇尚大自然,这在中国的绘画中影响尤为深渊,古代的士大夫绘画,主要就是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自然的美,彰显个人的情感。中国绘画追求的是宇宙的秩序,人世的和谐,王微在其《叙画》中就曾提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体现了中国画重在再现宇宙自然的规律、逻辑和秩序。
儒家还提出人性出于天,道家也说性是一物之所以得于道,这两家都把性作为本源。这里所提到的性指的是情趣、个性以及意志、气质等,这些都与绘画的语言“写心”、“寄兴”等词语有着深厚的关联。傅抱石也指出“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的表白”,民族精神就包含了中国人的气节、胸怀,还有长久以来形成的礼乐思想,因此以礼乐为艺术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绘画的基本思想。
三、结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动方大国,不论从传说的三皇五帝还是到当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美的探索,中国人的美来自大自然和人类本身,中国人人创造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即礼乐的审美精神,它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都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理论也是在儒道两家的哲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们在品评中国绘画作品时,绝不能抛弃道家和儒家所显现的礼乐思想。
[1]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社,2009.
[5]康定斯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J212
A
1005-5312(2015)20-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