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戏曲豫剧的舞台表达
2015-10-28王宏宇
王宏宇
(兰州歌舞剧院,甘肃兰州730030)
浅析戏曲豫剧的舞台表达
王宏宇
(兰州歌舞剧院,甘肃兰州730030)
豫剧发源于中国河南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并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它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本文将从戏曲豫剧的特点着手,浅析戏曲豫剧的舞台表达。
豫剧;特点;舞台;表达
一、戏曲豫剧经典
豫剧产生由来已久,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而得名“豫剧”。豫剧自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五大声腔,即祥符腔、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和高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戏曲文明,豫剧的优质作品也不在少数。早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盛传于中国的戏曲豫剧经典在艺术家们的苦心经营下生命旺盛。如《打金枝》、《花木兰》、《西厢记》、《对花枪》、《铡美案》、《三上轿》、《八珍汤》、《穆桂英挂帅》、《抬花轿》、《女贞花》等。
二、戏曲豫剧的舞台表达
豫剧以唱见长,在戏曲界也算是擎天一柱。近些年来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发展与推广,豫剧以其独特的舞台表达魅力蜚声海外。首先,豫剧的唱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抑扬顿挫、富于热情奔放的阳刚磅礴之气,具有强大而深厚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的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原生态自然、情感爱憎分明、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情感。再者,豫剧的节奏明快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完整,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演出时像是轻松的喜剧,但又不失为恢弘大气之势。豫剧本身就具备以上特点,在舞台表达上更加丰富。
(一)情绪化的表演节奏
豫剧本身情感鲜明,在舞台上表达时因有专门乐器的配合更加情绪化。豫剧本身的节奏并非是不可控制的,可以由乐器、人物台词等来辅助调节。首先,在舞台上表演时,剧中人物的情绪主导着舞台节奏的快慢。如《花木兰》,这一剧作开篇交代故事背景:北朝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名列征兵军册。木兰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年幼,最终决定女扮男装,冒充弟弟入伍,替父从军。本剧将花木兰由待字闺中的悠闲少女转变为充满英雄气概的女将军,音乐由轻缓低沉的管弦乐变为慷慨磅礴的打击乐,其节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由慢到快的节奏是跟随剧中人物的情感而变动的,这种表演节奏由情绪主导。依据剧中人物的情绪、命运或者经历的变化来把握戏剧表演节奏有利于戏曲舞台的深度开掘,营造出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其次,舞台节奏紧系观众的情绪。戏曲的舞台表达其最终目的是感染观剧者,因此无论戏曲剧情如何发展都要紧扣观剧者的观赏心情。也就是说能够使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者精力注视欣赏本戏曲,并油然而生产生审美感。现今随着大众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身也越来越严苛,生活节奏不断变快,这些外在生存生活条件使得大众变得浮躁,鲜有静心赏析戏曲的闲情逸致。由此导致很多的戏曲为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甚至失去了很多原本该有的精华。快节奏在很多戏曲中随处可见,但这种快节奏并非长久良策,最终只会使观众产生疲惫感以至于一出戏到了紧要关头或者说高潮时,观众早已无心欣赏。再者,舞台硬件设备紧系人物语言。剧中人物生存生活氛围或者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它是造就人物性格甚至命运的重要外在条件。舞台硬件设备多且复杂,硬件设备的巧妙配合和充分运用可以为人物的刻画做铺垫。如豫剧乐队的表演分为武场和文场,就豫剧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武场的锣鼓点又有三大类,一是开台锣鼓点,二是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三是唱腔中的锣鼓点等等。而文场中不乏伴奏曲牌等,这些直接运用乐器为戏曲添加色彩的硬件设备围绕剧中人物角色、性格特点、台词等做成对应的表达。
(二)多媒体、演员配合默契化
一台成功的戏曲豫剧在舞台的唯美呈现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完美配合。音乐、舞台背景等是舞台表达的重要辅助。戏曲的表演固然是以演员的精湛的表演技巧为主梁,但辅助对舞台表达有着点石成金的作用。舞台表达不仅需要借用多媒体,还讲究演员之间表演的默契配合以及多媒体和演员的配合。如在新编《白兔记》第一出《别夫》中,刘知远在杀人后逃逸,李三娘在瓜地中被李氏父子发现,二人得知刘知远杀人逃逸后极力劝说李三娘改嫁,这时舞台伴凑和音乐的节奏都在不断的提速,而剧中人物的演说唱词的速度不断加快,李氏父子的咄咄逼人、李三娘的为难情绪都在音乐背景的映衬下步步显现。
三、结语
豫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在不断的积累、创新中成长起来的艺术。戏曲豫剧完美的舞台呈现要求精湛的舞台表达,情绪化的舞台表达及多媒体、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等是造就一出成功戏曲豫剧的重要法宝。但我们也有必要认清戏曲豫剧的发展前景,不可为迎合某种消费人群而盲目进行不必要的变革。
[1]潘妤,田蔓莎.寻找戏曲的另一种表达[N].东方早报,2011-09-20.
[2]王骥德.曲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J825
A
1005-5312(2015)20-01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