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扬琴的历史与发展探析
2015-10-28曾魁红
曾魁红
(东山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福建漳州363400)
中国扬琴的历史与发展探析
曾魁红
(东山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福建漳州363400)
扬琴也称“洋琴”、“打琴”、“敲琴”、“钢丝琴”、“扇面琴”、“蝙蝠琴”和“蝴蝶琴”。中国扬琴的前身是在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的一种萨泰里琴。萨泰里琴大约在中世纪以前就开始在中亚流传。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金属弦。明末,随着我国和西亚、东非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于广东一带,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
扬琴;中国;发展
一、扬琴在中国的传播方式
扬琴至少在17世纪已传入我国沿海地区。至今发现中国扬琴最早的史籍记载,是在琉球人喜名盛昭所著《冲绳与中国艺能》一书记载:1663年中国册封使臣张学札至琉球,在唱曲表演中使用了扬琴(瑶琴)。中国以外的有关记载还有:1651~1655年间琉球王国在“上江户”的仪式准备中,“坐乐”里就有洋琴这个乐器。所以,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扬琴在明代(1368~1644)晚期传入中国,在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广东。现今,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扬琴进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大部分得到传播。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在明清的主流艺术中,传统的四大声腔、清代以来风靡全国的京剧以及当时各大型地方剧种都未应用扬琴,也就是说,明清宫廷音乐和世俗主流音乐皆没有接纳扬琴;而扬琴却在中国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小型地方戏曲音乐中成为重要伴奏乐器,特别在民间器乐合奏中,如广东音乐、潮州弦诗、江南丝竹、客家汉乐等,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在某些地方戏中,如粤剧、潮剧、闽剧、沪剧、吕剧、黔剧等地方剧种,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在应用。这有一个潜在的背景,这些地方戏是从说唱曲种演变而成,如吕剧来自山东琴书,黔剧来自贵州文琴等。这样,探讨“琴书”类说唱艺术是研究扬琴发展的重要线索。
相对于最早“洋琴”的称谓,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称呼,如在广东称蝴蝶琴,在潮州称瑶琴,在江南称扬琴,在四川称七音琴,在贵州称文琴,这些别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扬琴在中国传播的路径。
扬琴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广州向北,再由扬州向西的传播路径。首先,在广东流行,后逐渐扩及到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留下了社会底层人民使用扬琴卖艺为生的传播途径:“盲女弹唱,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为摸鱼歌,佐以洋琴,悠扬入听。人家有喜庆事,辄招之。”可见当时广东的歌妓多携带扬琴,应召度曲,自弹自唱,卖艺为生。在浙江,“金赤泉听洋琴”条目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清代扬琴形制和构造:“乾隆时,钱塘有金赤泉典焜者好音乐。尝听洋琴而作歌以纪之。……此琴也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几常。取材讵用金铜锌,发音亦自循宫商。图形宛然如便面,中桓铁弦练百炼。细钉节比排两头,二十六条相贯穿。携来可击不可弹,双锤巧刻青琅轩。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心生欢。”又在江苏,“嘉庆时,江宁有名妓杨福龄,……工琵琶扬琴,偶一奏技,听者神移。”另外,清董伟业的《竹枝词》、李声振的《白戏竹枝词》、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对扬琴均有相关的记载。从沿海的“广东音乐”、“粤曲”、“福建南词”,到江浙等省的“丝竹音乐”、“扬州清曲”、“四明南词”、“绍兴平胡”,到山东、河南等省的“山东琴书”、“淮北丝弦(安徽琴书)”、“榆林小曲”、“安康曲子(汉中)”、“翼城琴书”,到腹地的“四川扬琴”、“恩施扬琴”、“贵州文琴”、“云南扬琴”、“广西文场”皆留下了扬琴的足迹。
二、扬琴在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
18世纪末,扬琴仍然在中国的许多说唱和民间音乐中下了根,对它的记载也时有所见。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城市畸形发展,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传统扬琴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使扬琴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由于缺乏记载,我们尚找不到扬琴被民间艺人选择成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的主要伴奏乐器原因的记录。究其因,应是因为扬琴每一个音由一根弦至四根弦组成,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具有清脆的音色,宽广的音域,以至各种的节奏型,故常用於合奏及伴奏。另外,以弹拨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特别是它用有弹性的竹槌击弦发声,可以模仿击鼓鸣锣的音乐特征,将节奏音型溶入音乐旋律,以极快速演奏的纯熟演奏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扬琴既可以作为节奏型乐器又可以作为旋律性乐器,表现力极为丰富,这应是曲艺品种接纳扬琴的重要原因。扬琴艺人用情真意切的演唱和扬琴伴奏来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述人物喜、怒、哀、乐的变化,从而进入中国“母语”音乐文化圈,在吸收着各种各样的“方言土语”之后更有“坐地传情”的神奇功效。所以“琴书”很早它就说与唱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其说带有音乐性,唱带有口语性,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自然贴切。而且,扬琴的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扬琴在中国能得到接纳和认同并迅速发展的一系列条件和原因。
三、扬琴在中国化的主要艺术贡献
扬琴广泛存在于民族器乐演奏中,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东北音乐中的扬琴演奏有独奏、合奏、重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至今,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乐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二,广泛加入到为说唱音乐伴奏的行列。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第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中国曲艺的种类众多而且体系复杂,主要分为八种: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时调小曲类、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杂曲类等。各地的“琴书”是因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的,山东有“山东琴书”,江苏有“徐州琴书”,山西有“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四川、云南则叫做“四川扬琴”、“云南扬琴”,湖北有“恩施扬琴”,湖南有“常德丝弦”,广西有广西文场”等。“琴书”类说唱艺术通过不断实践与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流派与地方风格,拥有各自优秀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传承关系与演奏特色,并为群众所喜爱和承认。它们的共通点是地方性、乐种性、民俗性。所谓地方性,指“琴书”类说唱艺术是以其不同的发源地和流行地而冠称并区分其地方风格;所谓乐种性,指“琴书”类说唱艺术是根植于不同的民间乐种衍化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所谓民俗性,指各地“琴书”类说唱艺术结合地方方言、民歌反映民间生活习俗、乡土风情、喜庆集会等。
扬琴是依附在俗文化的说唱和曲艺表演之中传播的,这是一个非主流却广阔的生存空间。扬琴长期处于民间和社会中下层的自发状态,故可称为“世俗扬琴”。扬琴适应了中国的土壤,并衍展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扬琴在传播过程中依存的说唱和曲艺,使“琴书”这一载体成为明、清以来中国最活跃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所以研究“琴书”艺术是演绎扬琴音乐文化发展轨迹的重要途径。
扬琴自五百年前由波斯引入,从此在中国生根,并经过几百年中国文化的熏陶和锤炼,终于使其成为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扬琴由于其圆润的音色和丰富的和声表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肖银芬.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2]杨娟.浅谈中国扬琴起源说[J].黄河之声,2013(12).
[3]覃建萍.扬琴艺术的文化变迁[J].艺术探索,2006(S2).
J632.51
A
1005-5312(2015)20-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