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的叙事技巧分析
2015-10-28周艾渝
周艾渝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劝导》的叙事技巧分析
周艾渝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简·奥斯汀的作品《劝导》叙事技巧精湛,本文从叙述视角,自由间接引语引语的运用,对意识流手法的探索在作品中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劝导》;叙述视角;自由直接引语;意识流
无疑,《劝导》中的这段爱情之旅是最吸引读者目光的。那么作者简·奥斯汀是怎样设下悬念并揭晓悬念的呢?我觉得在这段爱情之旅上简·奥斯汀是吊足了读者胃口,最后又让读者十分的愉快。那她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不能不说到简·奥斯汀精湛的叙事技巧。我把探究的重点放在了叙述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两个方面。
视角又叫聚焦,整体上可以分为内视角(internal/characterbound focalization)和外视角(external/non-character-bound focalization)。申丹认为,奥斯丁继承了菲尔丁所创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为了避免全知叙述说教的缺陷,在运用有限视角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所以,这就引导我分析《劝导》文本在这上面的作为。得出的结论是:全知视角与人物有限视角交叉使用,或者叫全知视角中的透视。在不同的人物身上都运用了有限视角,读者通过人物的感知来了解故事的发展,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感受人物的内心。可想而知,隐含作者最希望我们了解的和走进的是主要人物安妮,所以人物内聚焦最多的被用在在主要人物安妮身上。所以,安妮这个人物担当艺术中心和观察之眼,我们读者可以时常进入安妮的内心,“一旦叙述者建立起了伦理和认知的结构,我们就进入了安妮的意识,并且一直紧跟着他……”随着阅读的行进,我们与安妮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关心她的命运和她的爱情的命运。在小说的开头通过全知视角建立起了伦理和认知的结构之后,将大部分感知任务交给女主人公安妮,使其成为“意识中心”、“观察之眼”。因为安妮处于故事的中心地位,她的发现更多的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不是外部行动。奥斯汀为了很好地展示安妮的内心活动,引导读者跟着女主人公安妮经历她那漫长而痛苦的爱情之旅,直到发现温特沃思最终还爱着她,从而分享她的喜悦。对安妮的心理活动精彩程度与温特沃斯与安妮之间的距离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从接触温特沃斯的姐姐开始,对安妮的心理表现开始增多,这是合乎情理的。
自由间接引语而这种聚焦方式与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互为表里。自由间接引语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视角连在一起的,因此分辨自由间接引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叙述视角,即判断叙述者是否站在人物的位置上叙述故事。一般来说,自由间接引语主要表现在全知型作品中,因为只有非聚焦型的视角才使叙述者有机会与各种人物站在一起,通过人物的眼睛、感受来描述故事。
“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介于直接与间接之间的话语模式,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包容了叙述者和人物两种声音。因而读者阅读时必须进行双重审视”,不仅要看到人物在叙述者的控制下活动,还要体会到人物自身的感觉和他所理解的世界。就是要从叙述者的报告中偷听到人物的声音。在自由间接引语中,叙述文字有时显得十分含混,但如果从人物的视角来看,却能体会出其中的微妙和清晰。
Norman Page指出简·奥斯丁使用自由间接话语,异乎寻常地再现了安妮的“观察和情感”(observations and feelings),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的特征(a vivid immediacy)。他把它分为两类:free indirectspeech and free indirect thought同时还阐明了对二者结合的运用,即人物对话对另一个人物心理的影响。例如,在厄泼克劳斯秋游中,简·奥斯丁安排了一个安妮偷听温特沃思和路易莎对话的场景,并采用安妮的眼光展现对话在她的意识屏幕上投射的心理意义(第十章)。温特沃思对路易莎“坚决果断”的赞美,对“优柔寡断”性格的批评,安妮以为是针对自己说的,感到“十分伤心”,听到路易莎说她拒绝过查尔斯的求婚时“心情过于激动”;又看到亨丽埃塔和查尔斯·海特重新聚在一起,她根据这些做出判断“路易莎属于温特沃斯上校的了”。
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上述二者醇熟、深刻地运用而向意识流的靠近。Norman Page对奥斯丁《劝导》中的这种创作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代表了作家在其创作生涯的最后阶段,向技巧实验所迈出的突出和迷人的一步”。
早在弗吉尼亚·伍尔夫近百年之前,简·奥斯丁就对“意识流”进行了探索。诺曼·佩奇对奥斯丁《劝导》中的这种创作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代表了作家在其创作生涯的最后阶段,向技巧实验所迈出的突出和迷人的一步。”感知的涌入、场景的千变万化通过快速总结性的片段的习惯用语传达出来。这里无法分清哪里是安妮因局促不安和尴尬不堪而加快并敏感化的意识,哪里是作者或叙述者本人的更加无所不包的聚焦。这一手法比起约翰逊来更接近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它把意识流作品中的那种感知的栩栩如生的流动性,与效果明显的叙述概要出奇地融为一体。
申丹认为,“一切运用意识流叙述的作家可能都企图进入深层心理,但其中一部分作家有意地停留在道德的表层”。所以,我们同时我们能体会到简·奥斯汀在这种意识流表现上的控制。或许在这里说这是敏感化的意识更准确,我觉得对人物敏感化意识的表现是意识流手法的雏形。
[1]韦恩·布斯,华明(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胡亚敏.中西之间:批评的历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I106.4
A
1005-5312(2015)20-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