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调查

2015-10-28王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蒿子中宁县黄羊

王涛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文化馆,宁夏 中卫 755100)

中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调查

王涛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文化馆,宁夏 中卫 755100)

中宁县非遗保护工作起步于2006年,通过“普遍发动全面普查,明确重点精心整理,逐步申报细致清理”三个阶段,现已完成项目普查、申报、公布等工作,共走访传承艺人100余名,调查整理67个非遗线索,公布了18个县级非遗名录,命名了16个项目传承点与27个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传承培训基地与传习所各2处,非遗保护工作档案资料规范齐备,传承保护活态多样,非遗产业初具雏形,非遗成功进驻校园,名列各县(区)前列,并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基本情况与保护现状;普查;申报;保护;特色;传承

一、基本情况与保护现状

中宁县非遗保护工作起步于2006年,通过“普遍发动全面普查,明确重点精心整理,逐步申报细致清理”三个阶段,现已完成项目普查、申报、公布等工作,共走访传承艺人100余名,调查整理67个非遗线索,公布了18个县级非遗名录,命名了16个项目传承点与27个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传承培训基地与传习所各2处,培育了“石空花灯制作技术”研发基地、“中宁民间刺绣”创作基地与“黄羊传统村落”写生基地各1处。

中宁枸杞传统栽植技术、蒿子面、隋唐秧歌、刘庙舞狮、张庄舞狮、黄羊钱鞭6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中宁舞龙、硒砂瓜传统栽培技术、枸杞传说3个项目列入中卫市级非遗名录,5名传承人获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个传承点(基地)正在申报自治区级传承点(基地),2个项目拟申报国家级名录项目。

非遗保护工作档案资料规范齐备,传承保护活态多样,非遗产业初具雏形,非遗成功进驻校园,名列各县(区)前列,并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二、主要做法与取得的成果

1.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按照“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种类”的工作要求,县非遗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始终坚持深入基层,收集整理民间非遗项目,基本摸清了家底,初步建立了县级保护体系。

2.积极申报,科学保护。按照“以特色促申报以申报促保护”的工作思路,县文广局深入挖掘民间非遗项目,2007年,中宁枸杞传统栽植技术、隋唐秧歌、刘庙舞狮、中宁蒿子面4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首批非遗代表作项目,2011年,刘庙舞狮传承人刘名滋(1936-2012)被确定为自治区级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黄羊钱鞭、张庄舞狮列入自治区级第三批非遗代表作项目,2013年,隋唐秧歌传承人蒋汉清、黄羊钱鞭传承人刘秉国、中宁舞狮传承人张正洪和李逢春获批自治区级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隋唐秧歌与黄羊钱鞭入选自治区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名单(全区有19项)。

3.打造特色,传承发展。(1)文艺创作。舞蹈《金鞭飞舞》将民间社火改编成现代舞,促使非遗与艺术巧妙融合。舞蹈《钱鞭声声》以钱鞭代代传习为线,原生态呈现了钱鞭艺术的前世今生。秦腔折子戏《小宴》编排选送参加2012年全区群众文艺节目调演,荣获一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晚会做汇报演出。民间刺绣作品参加首届全区女职工手工艺制作大赛暨优秀作品展,并荣获三等奖;(2)活态传承。中宁三中继承黄羊钱鞭传统套路,编印校本教材《钱鞭神韵》,实现了教学普及;中宁八小引入张庄舞狮,设立中宁舞狮陈列室,聘请传承人担纲教学,达到了常态化传承;中宁戏曲(秦腔)拟在中宁十小、太阳梁二小等开展进校园活动,力争达到“一年普及,二年提高,三年见效”的目标;刺绣项目落地大战场镇石喇叭村,传统刺绣技艺得以传承;书法入驻青少年活动中心,带动了书法学习的热潮;(3)展演比赛。利用国家“文化遗产日”等契机,将非遗保护项目资料制成展板或印刷彩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广场等群众聚集地展出,并对项目传承点和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授牌命名和经费资助;蒿子面制作技术大赛、“杞乡绣女”刺绣比赛、碾馔子制作技术摄影大赛受到群众亲徕;石空大佛寺“二月二龙抬头”民间社火大赛与社火鼓乐大赛引来媒体关注;“啸龙闹春”社火展演得到《中国节日志·我们的节日》课题组关注;“腾龙诵春”花灯展邀请新华社宁夏分社一行亲临观赏;“杞乡印象—老旧照片和老旧物件展”与“薪火传承—中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让群众流连忘返;(4)培植产业。扶持蒿子面、枸杞膏、老豆腐等代表性传承人与社会文化能人兴办经营实体,促使其从家庭作坊生产迈向专业规模生产,实现了“生产性保护”;(5)鼓励研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潜心钻研非遗业务,撰写的《论民间舞蹈黄羊钱鞭与全民健身》、《论蒿子面文化产业如何破题》等论文获得第十四-十六届宁夏文艺论文研讨会论文征集奖项。同时,做好对非遗成果的开发利用,以理论研究指导保护实践;(6)对外交流。选派蒿子面制作技术传承人赴毛里求斯参加了第八届唐人街美食文化节,荣获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颁发荣誉证书;选送舞狮代表性传承人张正洪等5人赴贝宁参加了“欢乐春节”巡游表演;带领枸杞膏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伟中参加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非遗衍生品展示奖与优秀组织单位奖;安排农具编织技术传承人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黄河金岸非遗展;组织民间社火艺人参加了全国慈善博览会主题歌MTV拍摄等活动,受到了出访国家(地区)与主办方的一致认同,获得了文化厅的充分肯定,不仅参与了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更是迈出了中宁非遗项目“走出去”的步伐;(7)宣传推介。邀请CCTV-1、CCTV-2、CCTV-4《远方的家》栏目分别拍摄播放了纪录片《妈妈的味道》,制作播发了中宁枸杞传统栽植、中宁枸杞膏、中宁枸杞酒等民间制作技艺。新华社宁夏分社以“舌尖上的蒿子面”为题采访报道了蒿子面传承工艺。宁夏广电总台《新时空》先后拍摄了“隋唐秧歌”、“刘庙舞狮”、“新桥高跷”、“枣园清炖土鸡”等项目;《老王茶馆》制作了“一面之缘—中宁蒿子面”、“一碗鸡血面的百年情缘”、“巧手塑功德—中宁泥塑彩绘”。《中卫日报》整版刊登了“杞乡特色美食海外飘香”一文。中宁电视台《文化中宁》栏目制作了“中宁枸杞酒”、“中宁‘四大碗’”、“石空大佛寺庙会”等项目专题片;《杞乡人》栏目采写了“中宁老豆腐”、“中宁硒砂瓜传统栽植技术”“中宁民间音乐”等项目传承人。2015年春节期间,由中央电视节目台录制的《妈妈的味道》在CCTV1播放,进一步大力宣传了中宁蒿子面。

4.推进出版,巩固成果。县文化馆编印《杞乡文化》刊物与《守望家园》报,集中展示了全县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中宁民间故事》、《中宁民间歌谣》等近百万字民间文学资料已整理完成,年内即将出版。

三、存在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

1.受资金、设备、人员等因素制约,中宁非遗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保护举措较为迟缓,个别濒危项目未能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现存项目未能及时挖掘。

2.受机构体制等因素制约,各乡镇政府缺乏对非遗政策的认知,基层乡站工作流于形式,重视程度不足,项目普查等文本报送质量较差,普遍存在应付现象。

3.受认识能力等因素制约,文化旅游广电局对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思路,尤其在选准对象、科学规划、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之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回顾近几年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召集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想方设法落实专项资金,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全县非遗资源的蕴藏总量、项目类别、分布状况、保护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对非遗只是保护、挖掘不是上策,一定要走活态传承的道路。这条路,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要深入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保护性开发。

[1]中宁县志.

[2]中宁县政府文件.

G122

A

1005-5312(2015)17-0181-01

猜你喜欢

蒿子中宁县黄羊
蒿子馍,家乡春天的味道
织女 [外一首]
2009~2018年宁夏中宁地区风的时空分布特征
气象灾害对中宁县枸杞生产影响的评估
母黄羊之死
中宁县初中教师体育健身现状研究与分析
关于中宁县国有林场改革几点思考
蒿子
南江黄羊杂交改良本地黄羊母羊的生长发育效果分析
又吃蒿子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