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者与哲人的浪漫对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比较

2015-10-28于晓艺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屈原庄子

于晓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歌者与哲人的浪漫对话
——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之比较

于晓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有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创作手法,同为浪漫主义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庄子是哲学家、思想家而兼文学家,屈原则是政治家、思想家而兼诗人。由于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所以庄子和屈原虽然同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在创作风格、精神境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因此,比较其相异之处,对正确评价屈原和庄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屈原;庄子;浪漫主义;比较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中国的浪漫主义首先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之后受其影响,在诗歌上的发展是屈原,于散文上的发展就是庄子了。

一、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导致浪漫主义风格不同

一种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庄子,祖上虽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几乎一生退隐。因此如其《逍遥游》中“无何有之乡”便成了其理想的处所,但求之而不得,庄子便用轻蔑的态度来彻底否定现实中的一切,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使庄子能大胆运用神话寓言,在想象中为自己展开一片独来独往的广阔天地。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这段时间,他过着孤独凄苦的流亡生活,但同时也写下了大量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其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它反映了诗人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人生。

二、表达的思想态度不同

屈庄二人虽然都有着对理想的炽热追求,但二人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庄子,生于宋国,而宋人是周人征服的殷商后裔,这决定庄子一开始就背负亡国遗民的无奈感,当时战火连天,孟子和墨子各自提出了救世治国的思想,然而庄子认为那些都是徒劳无用的,不能改变日趋衰败的国势,他将自己的无奈化解在了各处游历和远行当中。庄子心中远没那种深切的故土情怀,也就不能像屈原那样虽遭贬谪,依然忠君恋阙,时刻怀有重振社稷的伟业。庄子深受老子学说的影响,更多的是对“道”之哲学观点的探讨。他强调的是“出世”的理念,庄子学说中的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虽然生活在现世社会中,却主张通过“心斋”与“坐忘”,而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境界。他崇尚自然和自由,安于贫困,自甘淡泊,可以说有点孤傲清高,对政治则抱以冷漠疏远的态度,是一种潇洒,蔑视一切的浪漫。

屈原对待自己的国家、故土,有着一种深沉的眷恋之情,“深固难徙”、“受命不迁”就是他对此的表白。他始终坚持自己“美政”的理想,虽屡遭打击,却毫不动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他的“好修”招来了嫉妒与诽谤,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①这可以说是对屈原形象的简明概括。他的“美政”观念,就是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对内改革,对外连齐抗秦。这种对儒家信念的坚持使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明君”、“美政”上,他的做法,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是一致的。

三、感情色彩不同

虽然屈庄二人都对当时的社会充满着强烈的不满,但庄子找不到出路,所以他的作品常主张采取避世的态度,而偏重于内心的快乐、安宁和舒畅,不是积极地创造一个合乎自然的环境,并将死当作了人生的最终解脱和真正的快乐,他传授给弟子“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山木篇》)的处世方法,实际是弱者如何避免戕害的生活经验。从这一点上说,庄子的浪漫主义是为他的无主义,为悲观厌世的人生服务的,所以我们说庄子的浪漫主义是消极的,他的消极浪漫主义常引起没落阶级的共鸣。

屈原作品却无论处境多么严酷,但仍保持坚强的斗争性格,同时也坚信他所为之斗争了一生的进步理想,例如《离骚》中,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以及他追求理想和光明的进取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显示其积极的一面,并且他积极参与现实政治,提出了“举贤授能”实行法治,他反对当时的贵族制度,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主张整顿朝纲,明政治,由于他这些富国强民的理想和措施以及一生的不懈努力,我们认为他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九歌·国殇》的创作,从风格和思想感情上,屈原都表现出了一种更高的爱国热情,也有一种更深层的悲哀,国之将亡,屈原只有寄希望于楚国强盛的不屈精神。《九歌》全文自然朴实,但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总在寄托一种感情,那就是“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作为浪漫主义者,始终对生命和美好的事物有着美好的憧憬和赞美。

四、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不同

(一)在语言方面

《庄子》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如《齐物论》写地籁一段,向来为人所称道,作者喜欢运用独创的奇特词汇,如“丧耦”、“听荧”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另外,《庄子》的句法也独具一格。庄子主张,得意而妄言。主张不拘泥于语言文字,借助比喻、夸张、想象、象征、暗示等方法,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联想、想象、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更为广阔的内容。

屈原除对庄子有所学习之外,还富有开创性,即善于运用楚地民间方言,屈原在其诗作中还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吸收民歌形式,创作了句法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体。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例如《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二)在修辞手法方面

屈原大量地运用比喻、暗示、夸张等艺术手法去启发人们想象。正如东汉人王逸所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②大量的香花美草入诗,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重要特点。各种香花美草在屈诗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形成了一个色彩绚丽的浪漫世界。屈诗香花美草的比兴意义主要在于象征和寄托。如《离骚》诗中就写了“江离”、“白芷”、“秋兰”、“留夷”、“揭车”、“杜衡”等几十种,五彩缤纷,鲜丽夺目,简直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香草世界。作者通过这些物象,使“内美”、“高洁”、“清白”等品格具象化。

庄子运用最多,也最有特色的艺术手法是拟人。如《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其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脱一切物质世界的人生观。作者驰骋奇幻的想象,一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大鹏搏击云天的雄奇画面。在极力描述“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要想从北海飞到南海,非借大风之力不可,所以没有绝对自由。庄子以鹏之待风,比人之有待,不但贴切,而且喻中生喻,变化多姿。接下去,他又形象地描绘了作为鹏鸟的对立面——蜩与学鸠嘲笑大鹏的趣事,并以其为喻,说明尽管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但人们不一定能认识到一点,其实,这都是比喻,用它们的或高飞,或低飞都必须借助风力即“有所待”,来比喻在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的自由。

(三)在神话寓言运用方面

屈原大都是借助现成的神话题材,表现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离骚》中神游天国的一段描写,日神羲和为他驭辔,月神望舒为他导路,雷师为他备具行装,以至凤鸟、飞龙、云霓都供他自由驱使,扶桑、咸池、不周,其想象之大胆,构思之奇特,幻想之丰富,古今罕有。又如《九歌·山鬼》中所描写的美丽的山鬼披荔带萝,含睇宜笑,只能与赤豹文狸相伴,强烈的孤独感使她的爱情变得凄艳迷离,希望渺茫,“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这种不可抑制的忧愁幽思,显然是契合了屈原的心态。这其中所流露出的贞洁自好、哀怨忧伤之情绪,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

庄子在运用神话传说时,加入了自己的创造,从而使他笔下的神话故事,具有了寓言的性质,多用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人生理想、政治理想。其神话故事,大都带有神秘玄奥,怪诞奇幻的色彩,境界神奇阔大,飘渺超然,让人惊异,令人神往。比如《逍遥游》开篇,“鲲鹏万里”的神话故事:“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其构思之奇特,气势之磅礴,境界之高远,意境之阔大超然,都显示出与屈原不同的独特的浪漫风格。在这当中,表现了庄子摆脱世俗中的一切束缚,达到自由解放的理想的人。又如《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这则寓言故事表现出庄子对社会世俗居功近利,追求利禄的讽刺,也宣扬了道家清静无为,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

五、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是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人士以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自觉运用,“楚辞”的参差灵活的体裁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重幻想”的表现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散文和诗歌创作;三是他开创了诗歌骚赋一体,催生了汉赋的繁荣,构成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从屈原之后,中国诗歌开始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庄子》的文风在当时非常新鲜,他开创出很多虚构的场景、人物,来表达自己超脱的观念和想法,描绘的情景本身和其中蕴含的思想,都超脱现实之上,是心灵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深深感动着陶渊明、李白等后世文人。在他们对现实不满、感到污浊憋屈的时候,庄子创造出的那个清风满面、亦仙亦幻的世界就给了他们心灵的救赎。

总之,屈原和庄子这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先行者,对浪漫主义在文学上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庄子的作品以说理为主,多次主张反理性的“悟”,实际上庄子本人也是非常理性的,而他的主张又多与社会潮流相背。因此,他非常清醒地选用一些物象,按照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相反的标准进行塑造。屈原不同,虽然屈原与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很合流,性格也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就其思想主张来说,还是不违背社会正统的,甚至他还非常固守于社会标准。因此他的意象与社会文化相统一,他侧重抒情文学,他作品中的大部分意象还在情感浓烈时塑造出来的,带有更多的情感性。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627.

②洪兴祖(宋).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1]钱穆.庄老通辩[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赵又春.我读庄子[M].长沙:岳麓书社,2009.

[3]姚曼波.庄子探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茂元.楚辞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6]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I206

A

1005-5312(2015)17-0003-02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屈原庄子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屈原送米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