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东西文化,培养独立人格
2015-10-28李群王荣珍
李群+王荣珍
北京耀中国际学校位于朝阳区后八里庄地区红领巾公园附近,于1995年下半年开始办学,与1932年由曾楚珩女士创办的香港耀中学校一脉相承。该校为自幼儿园至高中各学段兼有的一体化学校,在办学目标上,明确提出让学生“成就兼容东西文化的独立人格”[1]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该校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课程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目标
该校为了让学生“成就兼容东西文化的独立人格”,致力于提供“全人教育”,通过“撷取东西文化的精粹,将学生培育为勇于探索、具备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社会栋梁”[2]。可见,该校在教育理念上,非常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品格发展。这种品格发展会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的了解、对自身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自身作为社会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来实现。为完成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品格教育在其中承担了重要作用。而且,该校也将品格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描述为“培育学生具备优良品格及崇高品德,达致全人发展”[3]。
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及品格课程具体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校品格教育虽然定位于培养学生个人品格,但这一培养方向指向更为高远的目标,即通过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个体,进而使之具备关注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未来社会责任的能力。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虽然我国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学领导及一线教师大多对此耳熟能详,但未必能真正意识到其内在含义,更不必说能把握在教育工作中落实其的具体途径。
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该校品格教育课程设置三大板块:一是品格生活教育,主要通过主题课来完成。该课“以英格兰青少年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为蓝本,参照美国有关品格培育教材,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品格生活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发展正面的个人品格,如坚毅不屈、善良仁慈和勤奋上进等”,具体包括学生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品格养成和世界伦理道德观等一系列内容。二是绿色校园。该校“致力于打造环保校园,实践‘减废、再用、回收的环保原则,主动为校园及世界尽一份力”。三是慈善活动。慈善活动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慈善活动和社会服务,学习成为富有爱心的世界公民”[4]。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每个板块的目标非常明确,同时也指向课程自身目标及学校整体育人目标。也就是说,总体育人目标及方向进一步明确的课程目标在此被细化为更加具体的教育目标,使得每个板块都能明确各自的教育任务,通过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完成这一任务。
通过分析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到,我们一直提倡的放眼世界的教育视野与眼光是如何呈现并具体落实在学校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及相应课程内容中的。将看似宏大的育人目标分解为可以落实和实施的具体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实施中,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学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内容
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品格生活教育、绿色校园和慈善活动。
1. 品格生活教育
该校品格生活教育课程以英格兰青少年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为蓝本,以美国有关品格培育教材为参照。实际上,前者是作为该课的课程标准来使用的,同时也体现出该校作为以中国香港地区为发源地学校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参照,后者受美国近些年影响较大的新品格教育①课程影响,选择美国Character First系列丛书作为基本教材。这套丛书共有4个系列,每个系列中列出9种不同品格,共36种。这些品格的表述,表现出对学生作为个体个人品格的突出关注,如专注(Attentiveness)、严谨(Thoroughness)、宽容(Tolerance)、节俭(Thriftiness)等。每项品格内容包含该品格的重要性、可讨论问题、典型人物、相关故事、品格细节、相关心理学知识、相关建议、活动建议等。为适应学生心理及认知特点,每种品格都有一种象征性动物,书后配有带有这种动物图案的品格卡片。该书操作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该校也会在主题课上安排其他教育内容,构成对该教材内容及其他活动内容的辅助与拓展。
从品格生活教育内容不难看出,该校品格生活教育课程既指向个体,也关注社群,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所谓普世或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也许受到英国本土学校品格教育观念的影响。1996 年,英国政府曾举办探讨教育和社会公共价值观问题的全国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多元化社会中存在共享价值观,适用性与阶级、性别、种族或宗教等无关。因此,研讨会提出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包括友谊、公平、真理、自我尊重、自由及对环境的尊重等,被称为“共同理想”[5]。
2. 绿色校园
在绿色校园活动中,该校致力于打造环保校园,从校园整体风格可见一斑。该校校园面积不大,但外观整洁、素雅,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关切,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楼的大厅宽敞,便于跑跳活动,为学生多样化学习提供开放空间;高年级教学楼,整洁、宽敞、舒适,墙壁装饰基本上由学生手工完成,在体现对学生个性化成长重视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简洁、自然的环境的关切。
为实践“减废、再用、回收”的校园环保原则,学生成立不同的环保行动小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践行这一原则。在科学设计课上,学生用于探索摩擦力大小的表面材料中,有很多来自教室内的储物箱。箱子中装满各种废旧布料,显然是平时收集和积累的。
为了鲜明呈现“绿色校园”活动的环保主题,该校在每年3月举办“环保日”活动。这一天,学生和教师不再穿着例行的校服或正装,而是换上绿色衣服,在形式上突出“绿色校园”理念。在活动内容上,该校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会举办相应的环保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这类活动往往会和近期世界范围的环境灾难联系起来,以此突出环保教育的紧迫性与适切性。比如,在2011年环保日活动中,该校小学生围绕日本发生的毁灭性核泄漏事件,以此展示世界环境脆弱的一面。
通过一系列既关注身边细节又重视重大环保事件的“绿色校园”教育活动,学生既树立了关注日常生活的环保原则,也养成了关注相关社会问题的良好品质,体现该校教育教学方面的现代视野。
3. 慈善活动
该校品格教育课程,既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交际活动,也关注个性品格及伦理道德观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尤其重视日常及社会生活实例的教育作用。为保证教育效果的持续性,该校开始关注相应教育内容的常规化。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所有耀中国际学校师生竭力为震区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创设“四川教育重建行动”(SEED)。这次行动主要利用耀中国际学校各校区筹得的款项,帮助四川资阳市安岳县重建民主小学校舍,由这次活动产生了“希望种子”慈善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在我国不同农村地区建立“希望种子学校”,保证每年在耀中国际学校所在省区援建一所学校。该校也将这一慈善项目纳入品格教育课程中。为完成捐款目标,师生会将所有音乐会门票所得、学生艺术作品出售所得、竞技比赛所得、家制糕饼义卖所得及纪念品销售所得等纳入捐款
行列。
除这个项目外,该校也参与到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我国的其他重大灾害支援活动中,为救助及重建工作尽一份力量。此外,该校还与当地慈善团体建立紧密联系,协同“支持乡郊的贫困孩子,或受灾、患病的人士”,师生和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也会定期探访民工子弟学校、医院、弱势社区及其他需要协助的地区,目的在于通过“将爱心与慈惠带给国内许多贫困和弱势的孩童”[6],帮助学生意识到本地及国际社群的需要。
这都与该校“与仁爱结盟”的校训分不开。通过一系列慈善活动,学生不仅意识到慈善与仁爱的内涵,而且也能理解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慈善与仁爱,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可以看出,该校品格课程教育内容的普世性与务实性特点突出,具体教育内容或指向公共领域道德准则,或指向对受教育者个人成长的品格引导。在当前时代与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三、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
众所周知,就学校教育而言,要达到预期目标或取得真正实效,课程目标的合理确定与课程结构或内容的科学选择,只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课程内容具体实施方式。对品格教育课程来说,尤其如此,并不夸张。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在实施方面基本遵循以下路径,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效果。
1. 认识和了解品格内涵
该校各个年级都设有品格教育课程,小学阶段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品格发展。为实现培养学生具有优秀品格的教育目标,该校小学部参照品格教育教材,提前确定本学年品格教育主题,每项主题会持续一个月。
在每月伊始,学生会先来认识某种品格,包括该品格的特点、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象征性动物等。比如,在“宽容”品格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先了解什么叫宽容。他们会通过教师讲解及彼此间的讨论,认识到宽容意味着接受别人与自己的差异,由于每个人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或成长阶段,这种差异是很自然的。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宽容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可遵循的原则,如不以貌取人或仅从外表判断事物;允许他人犯错,吃一堑长一智;善于自省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具体问题,分享人物故事。在接下来的教育活动中,师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现这一品格,结合具体事例讨论对待和处理这一事件的态度或原则。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创作主题作品等,深入理解相应品格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或人们给予的认可乃至赞美。
2. 以校本化实施保证符合本校学生兴趣和需要
该校小学阶段品格生活教育课程本身以主题课的形式展开。该课程强调综合实践和自主探究,每学年的课程内容以探索主题单的形式呈现,涉及科学、人文、社会、历史等不同学科,而品格生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2012—2013学年的探索主题单来看,品格生活教育主题活动包括:成长类课程,如认识身体、成长、习惯、玩具与游戏等;交往类课程,如交友、合作、交流等。其中,学科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渗透品格教育主题、内容或目标,如我们有力量、拯救世界、变化、多样性、自然灾害、环境、当地热点、国内外热点等。这会让学生将品格教育知识性内容与生活和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将品格教育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人格品质。
虽然该校小学阶段生活教育课程以美国品格教育丛书为基本教材,但在教学方式上,并未拘泥这一“教材”,也非照本宣科,而是以其中品格内容为线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及方式加以调整,教师根据本班状况及个人所长自主决定教学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商讨、学习和借鉴。在这一过程中,对多样性的尊重尤其突出,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细节上。比如,在品格教育主题课上,不同班级的中方教师会以同一英文单词表述的品格关键词翻译为不同的汉语,如将“Thoroughness”译为“严谨”或“周全”,虽然存在认识或理解的差异,但所传达的认真做事的态度是一致的。
为了加强小学生对不同品格教育主题的感受与理解,这一课程内容通过综合性较强的晨会加以实施。在主题课进行相应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每周三、四、五的早晨,小学部会在不同时间、地点举办晨会,年级全体学生均要参加。其中,某班学生会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或播放集体制作的音视频材料,表达自己对本阶段教育主题的理解,之后有相关问答环节,全年级学生均可参与。接下来是颁发奖状和奖杯,表彰该方面品格比较突出的学生和班级。为方便操作,承担晨会表演任务的班级,可利用主题课时间进行晨会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将品格教育落实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除主题课及晨会外,相应主题的教育内容也会和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在科学设计课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体现自己的严谨品质,明确在哪一环节体现出严谨品质的哪项具体要求。这一品格教育也会渗透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保证教育效果。
品格教育融入日常课程学习,是该校品格教育课程的一大特色。学校充分意识到这种品格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投注充分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使相应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品格。
3. 在实践中深化品格教育
该校品格教育课程包含三大板块内容,即使在品格主题相关内涵等偏重知识性内容的第一板块教学活动中,与品格主题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得到突出重视。学校通过具有明显本校特色的品格教育活动,将教育内容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力图保证教育教学效果。而“慈善活动”与“绿色校园”板块基本上属于实践或活动性课程,学生通过参与特定主题活动,接受品格培养教育。
为保证实效性,实践活动在实施上有突出的特点。一是活动目标非常明确,仅从“希望种子”项目看,它就明确提出每年为我国有需要的地方援建一所学校。新建学校一般选择在该校所在地区,这也为该校及学生持续关注项目和作为活动基地提供方便。二是活动的持续性与常规性。除常规性课程内容与绿色校园活动外,即便是慈善活动,也保持了这一特点。该校虽然关注和参与突发灾害事件的援助工作,但更多的是持续性关注和支援弱势群体。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在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持续关注,使他们意识到弱势群体的始终存在,及持续关心和帮助这类群体的重要性。三是活动内容的日常性。上述品格教育活动无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品格教育内容有效地渗透在学生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中,避免宣传式教育与学生日常实践的脱节。
可以看出,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关注体现学科特点的具体品格内涵的学习,也注重相应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践行相应的品格细节,同时充分利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将品格教育落到实处。
有学者曾将品格教育项目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大致归纳为三类:“(1)直接教授,强调习惯的训练和美德行为的养成。(2)间接教授,强调品格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将品格孤立化、法典化或者打包成教学单元。(3)通过社群建设来教授,强调道德社群的建设。”[7]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实施方式大体上涵纳上述三种方法,也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与实效性。
四、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启示
1. 课程目标的明晰性
该校品格教育课程目标方向与学校育人理念或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学校育人目标可概括表述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有知识、有能力、有品格的综合型人才的话①,那品格教育课程所承担的则是完成培养学生品格的任务。
从我国国内各小学实施品格教育课程的基本状况来看,基本上是依照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实施,对如何将该课程总体目标具体化为有助于实现本校育人目标的具体课程目标并不明确。通观我国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目标会发现,为适应不同地域及学校的状况,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颇为宏观和综合,不仅包含品格教育目标本身,也关注在其他门类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品格教育目标的落实。但如果不能将如此宽泛的课程总目标与本校育人目标相结合,呈现明晰性与具体性,落实到学生身上的品格教育,很可能失去自身的方向性,成为敷衍了事的泛泛之谈。从课程效果看,这样的课程不仅难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某种品格,甚至会由于敷衍塞责的态度使学生无法认真看待品格教育,品格内涵在学生身上的落实自然成为空谈。
2.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结构,既包含学科性内容也包含活动性内容,既关注具体品格内涵的知识性内容的传授,也重视引导学生如何在学习与生活中实践品格教育内容。
但从我国各小学品格教育课程建设情况来看,基本上未能关注到这些方面内容的统一,要么照本宣科,使品格教育内容无关痛痒、枯燥乏味,要么孤立地举办某种品格教育活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所产生的短期效应却乏善可陈。
其实,在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中,已经强调了品格教育课程的活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如果学校及教育者能够摆脱教材局限,结合本校实际状况及教育需要统筹考虑,从课程建设角度综合规划本校品格教育课程及与之相关的教育活动内容,不难建构出体现综合性、实践性乃至整体性、长期性的品格教育课程。
3. 课程内容的合理性
该校在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强调核心价值观或“共同理想”,也关注与学生自身成长、学习及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既培养学生的国际性视野,也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事件。这种多维度的课程内容设置,既可以重视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也会将关注点引向外部乃至未来世界;既保持学生身心发展的统合性,也有助于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国内各小学品格教育课程内容看,也有上述一系列内容,如对诚实勇敢、友爱宽容、自尊自律等品格的倡导,对所在学校或社区环境的认识与了解,甚至对国家地理、历史概况的学习与探索等。但不难看出,这些教育内容甚至比耀中国际学校或美国品格教育内容更为宽泛,这种差异可视为不同国家或文化实施品格教育所采取途径的差异。美国品格教育研究所把以下品格因素界定为品格教育研究可探讨的要素,包括关怀、公民道德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平与公正、尊重、责任、可信等及其他适当因素[8]。德育心理教育专家杨韶刚指出,“在我国,道德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它既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等”[9]。不仅如此,从我国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看,除上述内容外,还包含基本社会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品格教育是渗透在其他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的。
不难看出,这种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实施方式是课程改革及课程整合的结果。如何在现行国家课程框架下有效落实品格教育的课程目标,既涉及学校根据自身状况及学生发展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问题,也涉及有效实施给定课程内容的问题。
4.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也许在内容多样性方面,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内容并不丰富,但在课程实施上却非常关注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关注本身即表现出对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视,因为从小学生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品格教育课程内容只有通过丰富的形式,才有可能帮助受教育者内化为自身品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该校品格教育课程除引入核心价值观外,也关注价值的多元性。该校教育理念与育人目标建基于对文化多样性及个体丰富性的体认,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因此,该校的教育教学包括品格教育极少追求趋同,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或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注意辅以普世性的价值观教育,为学生个体心灵的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避免国内品格教育所谓“典范”趋同的模式化甚至教条化弊病。因此,品格教育课程目标不应追求将所有学生塑造为同一类型,而是把握方向后,尊重个体差异性,引导他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关心周围的世界,甚至努力去改善这个世界。
因此,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的实施所关注的并非塑造一个好人,而是引导学生品格的健康发展,“道德不是限制我们做事情的规条、规则,而是使我们明确道德生活为何需要道德规则,哪些体现道德法则的规则是我们道德实践和道德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使我们明确从内在品格上、在内心中承担道德规则对于个人生活、人类繁荣的意义和价值”[10]。这也应是国内各学校实施品格教育的原则与基点。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该校小学阶段品格教育课程在如何将我国品格教育国家课程有效校本化实施方面有着突出的借鉴作用。如果学校与教育者能够在明确本校育人理念或育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品格教育课程建设,注重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及心理体验,将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起到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2][3]http://www.ycis-bj.com/files/philosophy_objectives.pdf.
[4][6]http://www.ycis-bj.com/zh/enrichment-programmes/character-formation.
[5]詹姆斯·阿瑟.郑美勋译.品格教育在英国教育政策中的重现[J].中国德育,2006(10).
[7]丁道勇.品格教育: 观点与评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
[8][9]杨韶刚.品格教育: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2(5).
[10]尹怀斌.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视角和基础—当代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研究[J].道德与文明,2012(6).
(作者单位: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 2.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