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怎么教?
2015-10-28俞正强
俞正强
小时候学数学,教师通常会让我们“背法则”,先把法则背熟练,再依据法则一步一步做,做熟练了就会掌握。至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法则,是从来不问的,就像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一样,既然是法则,自然是天定的,哪有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在教学生学数学时,通常会有一个设计,让学生在这个设计中得出法则,从而让他们明白法则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来龙去脉的。
自然,这样的教学的确很有必要。本文以“分数除以整数”为例,来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我们如何来向学生讲明白法则的道理,即为什么要这样算?
一、教材的“讲述”与学生的“理解”
算法中,数“分数除以整数”最难理解。例如,÷3,书本上是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的。
图一:画出。
图二:把 平均分成3份。
图三:得到 。
这个过程显然是正确的,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是十分大的,他是这样理解的。
图一:画出 。
图二:把 平均分成3份。
图三:结论,得到 。
教材的意图与学生的理解之间的差别在于:教材是将 的单位“1”作为单位“1”继续分割为3份,学生的理解是将 作为单位“1”分割成3份。当学生难以理解时,他们便会以记住法则为主,这样又会沦入我们从前的学习样式中。
那么,我们能否找到另外一种让学生明白的方法呢?
二、算法的来龙去脉
我们让学生明白算法,需要明白算法的来龙去脉、运算教学的整个体系,可表述为以下流程。
从这个流程图中,算法来源于算理的熟能生巧,算理来源于意义的运用。书本中提供的范例是用原型来支撑算法的理解的。我曾就算律怎么教写过一篇文章,书中也用原型来支撑算律的理解。但什么都回到原型去,可能不是一个合理思路。用原型来支撑意义的理解是理所当然的,但什么都用原型来支撑,可能是机械主义了。
我们可以从意义与算理出发,来支撑算法的理解。
三、从意义到算法
材料1:说说算式的意义。
2× 表示 。
2÷3表示 。
讨论:2× 表示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3表示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材料2:根据意义写出合理的算式。
把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讨论:既可以写成 ×,也可以写成 ÷3。进一步讨论:×=÷3。
材料3:填空,思考怎么填得又对又快?
÷2=×( )
÷4=×( )
÷3=×( )
讨论:填上除数的倒数。
进一步讨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材料4:计算。
÷3
讨论:可以将÷3转化为×进行计算。
理由是:÷3的意义与×的意义完全相同。
四、结论
用意义来支撑算法的理解,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具有探究发现特质的思考过程,其气脉十分通畅。
用原型来支撑算法的理解,其过程生涩滞晦,讲解者与听讲者之间的关于单位“1”的不同横亘其间而又无法讲清。
现在的教材设计中,总是要去找原型,是不是对生活化的机械理解?数学本身是生动的,是相生的,原型生出意义十分合适,但并不等于可以生出所有东西。这就如同祖父可以生出父亲,但祖父生出孙子,总是不妥的。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