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
2015-10-28王晓阳
王晓阳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务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
王晓阳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务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e抗原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定量聚合酶连反应(PCR)、Abbott微粒子酶免疫荧光法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e抗原含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组与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e系统双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与HBeAg呈正相关性,随着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的不断下降,肝损害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结论 研究表明HBV DNA与HBeAg含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恶化加重,HBV DNA水平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e抗原
慢性HBV感染患者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发展形成慢性肝炎,进而恶化为肝硬化、肝癌。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检出HBeAg,则表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若HBeAg(+)转变为-HBe,一般表明病变静息和病毒的免疫清除,但临床研究中发现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转阴后,血清中仍有HBV DNA,继发病毒血症以及严重的活动性肝炎疾病,且研究发现一些患者表现为e系统双阳性[1]。本次研究中,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HBV 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分析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男130例,女70例,年龄为22~54岁,平均年龄为(38±1.0)岁,轻度89例,中度92例,重度19例。所选取的患者均根据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且检查HBV DNA显示为阳性。
1.2方法:HBV DNA含量测定采用PCR方法,采用水解探针Taqman模式。Taqman探针带有一个荧光淬灭分子以及一个荧光发光分子,整个探针在激光激发下,淬灭分子全部吸收掉发光分子所产生的荧光,观察可见样品无荧光。PCR随之不断来扩张,在链延长的过程中,Taq酶分子通过自身的5'-3'核酸外切酶发生降解,之后与模板结合,形成特异性的荧光探针,从探针上切下的荧光分析与荧光淬灭分子发生分离,并在激光激发作用下产生特定波长荧光,之后荧光随着PCR增加而表现为动态增加,整个过程中采用定量PCR仪进行检测,从而获得每一种特定模板DNA拷贝数。检测结果判定:<103copy/mL则判定为阴性;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HBV-M含量,e抗原>0.28 peiu/mL判定为阳性。
1.3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资料数据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结合直线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1血清HBV DNA与HBeAg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e系统双阳性,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与HBeAg定量之间有密切相关性,但e抗原转阴并不能表明病毒复制停止,且HBeAg阴性组个别患者以及e系统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平均值,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损害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含量为(6.50±2.35)copy/mL,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5.30±1.40)copy/mL,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4.20± 1.10)copy/mL。研究表明,随着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的不断下降,肝损害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1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之间的关系()
表1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之间的关系()
组别 例数 HBV DNA(copy/mL) HBeAg(peiu/mL) HBeAg(+) 109 6.54±2.50 1312.05±1021.21 e系统双阳性 41 5.05±1.31 5.31±2.21 HBeAg(-) 50 4.15±1.13 0.05±0.02
3 讨 论
HBeAg作为HBV核心区基因的一部分,分析其形成过程为:于HBV DNA复制中,C基因和前C基因一起生成一个P25前体多肽链,在转膜作用以及自身消化后将头尾两段去掉,而形成的。形成HBeAg的前体多肽链P25是从HBV复制过程中前基因RNA中而生成,因此外周血中的HBeAg为HBV复制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副产物[2]。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可通过观察是否存在HBeAg而判定病毒复制活跃情况。本次研究表明,HBeAg(+)患者的HBV DNA、HBeAg水平明显高于e系统双阳性组、HBeAg(-)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eAg(+)组患者血清中越有90%中可检出HBV DNA,证实了HBeAg为一个重要的反映HBV复制的指标。E系统双阳性患者的HBeAg、HBV DNA水平均较低,分析可能是因抗原抗体处于转换期,同时存在二者,或抗原抗体未紧密结合而发生分离,而病毒复制未停止,仅为复制率有所下降,减慢病变情况,减小疾病的传染性。本次研究中,HBeAg(-)50例中,可检出36例HBV DNA,且一些个别患者的HBV DNA定量水平明显高于HBeAg(+),具有较高的复制水平,分析可能是与病毒出现变异相关。HBV前C区基因发生变异,HBeAg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可对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性。一旦HBeAg发生变异,丧失调节作用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加重。因此,分析认为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癌、慢性肝炎恶化与HBV前C区变异相关。因此,血清HBeAg阴性或水平较低而HBV DNA表现为高水平时,临床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3]。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病毒标志物与肝脏损害程度的关系,本次研究表明,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HBV DNA含量明显下降,分析可能是因轻度患者处在免疫耐受高复制期,随着病毒感染的加重,毒性T细胞在损害肝细胞时,同时有效清除血液循环中的病毒,导致HBV DNA检出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含量与HBeAg关系密切,二者呈正相关性,而随着患者乙型肝炎程度的恶化,HBV DNA检出量则明显下降,明确上述特点后,临床可采取对症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曾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水平和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9):1653.
[2] 王运才.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6):487.
[3] 王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6):381.
R512.6+2
B
1671-8194(2015)31-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