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2015-10-28黄红梅
黄红梅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是后进生形成的内因。如有的学生对行为的意义、性质、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单凭主观上的兴趣、欲望、好奇行事,等等。
(二)客观因素
1. 家庭方面的因素。家庭方面对后进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过分溺爱与娇惯;二是教育方法粗暴;三是有的家长思想觉悟低,文化水平差;四是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频繁社交、娱乐,没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等等。
2. 社会方面的影响。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如不良的人际关系,交友不慎、游戏厅、网吧、影视发展与变革也无时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3. 教师认知偏差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对学生的感知和判断往往会因各种心理效应而造成歪曲的社会知觉,作出错误的评价,影响良好的教育效果形成。
二、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对策
(一)善于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后进生,我们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们并不是一切都差,关键是怎样引导。如果引导得法,他们也能赶上去,甚至超过优等生。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深入了解后进生的特长、爱好、兴趣。当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一方面鼓励他们发展已有的兴趣,逐步从课外转到课内,从艺体方面转到书本知识里面;另一方面,教师应配合并指导后进生,帮助他们确立前进的目标,让他们为达到自己所确立的目标而努力。
(二)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后进生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他们取得的成绩不那么明显,更需要鼓励、喝彩、加油,激发其兴奋点,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寻找或设置激励载体,然后抓住契机,鼓励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进步的希望。
(三)引导后进生学会自我教育
引导后进生自我教育,主要是要给后进生讲清道理,并教给方法,即指导他们学着处理一些事情,教其如何去克服自身缺点,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需要、情感,注意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
(四)引导后进生进行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就是分析和说明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在激发动机、促进努力、对未来行为预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低、能力差、任务重、困难大等内外因中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时,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预期和信心,难以产生持续努力的行为。相反,如果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自己个人努力不够、对完成的任务重视不够等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吸取教训、严格自律、增强信心、加倍努力,从而产生争取成功的持续行为。鉴于后进生普遍的错误归因倾向,教师要注意对后进生进行正确归因的合理引导,从而使正确归因成为维护后进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
(五)发挥“三结合”整体效应,优化全方位心理环境
“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加强教育。首先,要引起全社会对后进生的关注,要改变教育观,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重视抓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其次,所在学校要经常联系家长,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使后进生不但在学校得到重视,而且在家庭中也得到重视。促使后进生逐渐改掉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盲目心理,进而产生心理平衡,而且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后进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尽快转化。学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家庭共同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逐渐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原则,尊重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全面、深入了解后进生,客观、准确评价后进生,加强自身修养,掌握足够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