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生成资源,增强教学实效

2015-10-28王晓兰

师道·教研 2015年9期
关键词:渔家温暖课文

王晓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教师创造地利用语文课堂中生成的资源,顺学而导,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预设的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重视质疑,直面生成

学贵有疑,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因素,还能够为课堂增辉添彩。

曾听一位教师赛课时上《倔强的小红军》,在组织学生自学环节,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课文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你看,文中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陈赓同志……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马不是最爱吃草吗?草地上的马怎么会是瘦的呢?”教师略加思索,极力肯定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并就所提问题调整教学,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综合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资料,领悟到草地环境之恶劣!红军长征之艰苦!进一步加深理解小红军倔强得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拿陈赓的干粮的最根本原因!

这位赛课教师敏锐地抓住生成的问题,敢于冲破预设教案的束缚,让教案搁浅,让课堂随学生而行,引导学生讨论、探索生成的问题,课堂氛围一下子由紧张变得活跃轻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他们在研读课文中得到感悟,在交流体会中得到提升,在知识碰撞中擦燃智慧火花!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思维飞扬的天地!

二、超越文本,活化教学

超越文本,就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跳出文本来审视文本,以深一层领略文章的内涵,拓宽文本外延,活化教学思路。

听一老师教学《穷人》一文,有学生提出异议:“不是说托尔斯泰是著名的大文豪吗?他在这篇课文中说‘这间渔家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我觉得‘温暖而舒适用得不准确。”“为什么?”老师略感意外地问。“文中说到屋外‘寒风呼啸‘又冷又黑,屋里只有‘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何来‘温暖?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睡,何言‘舒适?”这位学生说得振振有词。教师接过话题说:“首先,肯定你敢向名家挑战的勇气。是呀,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罢了。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请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相信你们会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经过反复读课文,独立思考,共同研讨,明白了小屋的温暖是相对屋外的寒冷而言,舒适是相对“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的渔夫而言,最起码没有生命危险。最让人惊喜的,是一个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我们小组认为,课文表面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反映了渔家生活的艰辛和贫穷。你看,仅一间简陋无比的小屋子,对他们来说就感到‘温暖而舒适了,贫穷,让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那么低。”此时,掌声自发响起。

的确,学生通过钻研课文,主动积极思考,获得个人体验,再通过小组的交流,探讨,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感悟,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读出渔家生活的艰辛,真是了不起!教师巧妙运用超越文本的理念,在课堂中生成中活化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在彼此的思考、交流中不断刷新感悟,使课堂充满鲜活且灵动。

三、关注综合性学习,催生课堂精彩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课堂中的加强,学生演、画、唱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日渐频繁,这当中生成的资源,往往有助提高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程度,催生学习的兴奋点,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

例如,读通顺古诗《山行》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试着自个儿理解的大意,喜欢当小画家的同学还可以把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画出来。不久,一位爱画画的学生举手发言:“我发现书中插图出错,诗人不应该站着,而应坐着,因为诗中说‘停车坐爱枫林晚。”本想让学生交流诗意的教师立即调整教学,说:“诗人到底是站着,还是坐着,请同学们再读全诗,特别多读几次‘停车坐爱枫林晚,想想诗人为什么停车。”反复读诗后,学生回答说:“因为他喜爱晚霞映照下的枫林美景。”“那‘坐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诗人到底是站着还是坐着?”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坐”在诗中是“因为”的意思,诗人是站着的,是自己的画没画对。教师顺应学生的发现,创造性利用这一意外插曲,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渔家温暖课文
渔家网事
温暖冬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渔家妹子打鱼回
渔家灯火
温温暖暖
爱·温暖
惠东渔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