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温暖路:爸爸的信从未缺席
2015-10-27闵璐纯
闵璐纯
在通信设备如此发达的今天,你还会坚持给孩子或父母写信吗?就算有,你能坚持25年并一直写下去吗?藏族作家意西泽仁做到了。从女儿意娜7岁开始,他便给女儿写信,同样,女儿也会给他回信。书信,成了父女俩最独特的交流方式。一封封家书,慢慢展开了意娜的未来:9岁,她成为知名的小画家;18岁,她被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连读硕士、博士、博士后;32岁,她成了四本畅销书的作家,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研究部主任、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秘书长。
一路走来一路通信,成长路上“爸爸的信”从未缺席,那么温暖,那么甜蜜。
爸爸出差了,一幅幅“童画信”记录思念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这首家喻户晓的《康定情歌》所唱的就是意娜的故乡——四川省康定县。
意娜的父亲意西泽仁是一位作家,曾出版过建国后藏族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大雁落脚的地方》。在意娜小时候,意西泽仁经常带她去图书馆,为她借几本儿童刊物,父女俩坐在一起看书。遇到看不憧的地方,意娜就轻声问旁边的父亲,意西泽仁则耐心地给女儿解释。人多的时候,图书馆不方便说话,父女俩便用简易的小字条交流。对于这种纸上交流方式,意娜不亦乐乎,觉得特别有趣、好玩。
意娜5岁时,一天正在家里画画,刚好遇上父亲有一位画家朋友来家里做客。画家被她专注的样子吸引住了,站在她身后笑眯眯地问:“小意娜,你在画什么?”意娜回答他:“我在画太阳。”“太阳?太阳怎么会有眼睛呢?”“我画的就是长着眼睛的太阳。”意娜抬起头,开心地说,“因为它每天都在天上看着我们,没有眼睛怎么看?”画家赞赏地对意西泽仁说:“意娜很有想象力,是个画画的好苗子。”
朋友一句无心的评语却被有心的意西泽仁记住了。他认为孩子身上的任何闪光点都是可贵的,他开始让小意娜系统地学习画画。
意娜家门外就是著名的跑马山,那是她从小嬉戏玩耍的地方。6岁时,意娜创作了一幅水彩画《康定跑马山》。意西泽仁把这幅作品投寄给杂志社,这幅画被发表在意娜经常看的《看图说话》杂志上。在喜欢的读物上看到自己的作品,这给了意娜很大的鼓励,她对艺术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9岁以前,意娜已经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了100多幅作品,成了颇具名气的小画家。
每次出去寻找写作素材和灵感,意西泽仁都会源源不断地给女儿写信,然后托妻子转交。信中,他会把自己在外面看到的一切用语言表达出来。读父亲的信,对小意娜来说,更像是看一本“游记”。不太会写字的她便用画画的方式,把对父亲的想念画出来。这种“童画信”成了父女俩独有的回忆。
几年下来,受父亲书信的熏陶,意娜除了画画外,还爱上了写作,她的作文《香喷喷的酥油茶》曾在国内某征文比赛中获奖。1991年,意娜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去了北京见到天安门,兴奋不已的意娜决意给父亲写封信,老师告诉她等信寄到时,他们可能已经到家了,有什么话不如留着回到家后说。但意娜不愿意,她觉得现在想说的话必须现在说,而父亲看到她的信一定会很高兴。老师的话没有错,意娜到家时信还没到。不过意西泽仁收到信后,在家里写作的他依然给女儿回了一封信,放在女儿的书桌上。
小学五年级,由于意西泽仁工作变动,意娜随着家人搬到了成都。不管在哪里,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随着她慢慢长大,意娜和父亲的交流反而没那么多了。
2000年上半年,当众多高三学子还在紧张备战高考的时候,意娜已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
压在枕头下的信,那是父亲未完待续的话
2000年9月,意娜开学的日期到了。父母带着大包行李,陪着她坐上北上的火车。一路上,意娜的心在飞扬,她即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开启属于自己的另一段精彩人生。由于即将送别女儿,母亲的情绪有些低落,意娜也感觉到离别的气氛,沉默下来。然而,平日不苟言笑的父亲却意外地随和,甚至主动讲笑话逗母女俩开心。
到了学校办完入学手续,送走父母,意娜意外地在枕头下发现了一封信。那是父亲的字迹。意娜的心猛地一跳,急忙看了下去。
“我估计,当你打开这封信的时候,我和你妈妈已经坐在火车上了。这些日子看着你收拾行装,我总觉得有许多话要告诉你,可话到嘴边我又止住了。于是我就想到给你写这封信,这封信是你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就写好的,我想等去了北京后再留给你。孩子,还记得小时候你最喜欢看的就是爸爸的信,同样,爸爸每次看你的信也会觉得很幸福,我希望这种方式可以延续下去,有话,咱们信里说。”
拿着这封信,意娜的手有些颤抖,没想到上大学的第一天,父亲就送给她这样一份礼物。在大学里的第一夜,独自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人,即便是坚强的意娜,心底也会生出几分淡淡的落寞,而父亲在信里的字字句句都熨帖着她的心,让她在一个人的夜里感觉到无边的温暖。
当自己欢快地和同学们四处聚会的时候,父母在家里为她收拾行李,那是怎样的不舍和牵挂……父亲的爱是那样深沉,他从不轻易将爱说出口,却在她最孤单的时候默默地陪伴着她。
第二天一早,意娜就去商店买了信封和信纸,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她在信封上端正地写上了家里的地址和父亲的名字,郑重地寄了出去。
入学后,迎接意娜的是严格的军训,许多娇弱的女孩受不了军训的辛苦,纷纷抱怨。而在意娜写给父亲的信中却没有一个字的埋怨,反而说军训锻炼了她的意志,让她好好地上了大学的第一课。
对于女儿的坚毅,意西泽仁十分赞赏。他在信中鼓励意娜:“军训中一定受了不少累吧?很欣慰你在信中说会从积极的方面对待这次磨炼。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一些回避不了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只要以主动的态度迎接挑战,效果就比被动应付要好得多。因为心态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了。军训,也许是你在独立生活后所上的人生第一课,你一定会从中得到许多启迪。”
父亲依然是那个严格的父亲,虽然他不会直白地表露对女儿的心疼,但意娜知道他对自己的爱不会比任何人少。就这样,父女俩开始了一来一往的通信。父亲信中的文字朴实平淡,语气就像在与她面对面交谈,让意娜觉得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身边。
朋友都劝意娜:“打电话多方便,写信太麻烦。”意娜却不以为然。面对父亲,总有一些话说不出口,然而只要提起笔,就能用最真挚的语言自然地表达出来。对于她来说,写信不但不是麻烦,反而是一种乐趣。每次把信寄出后等待父亲回信的过程,以及拿到回信那一刻内心的无比喜悦,是其他任何联系方式都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一个人静静地看着信,默默地思考着,那种淡然的心境是再先进的通信设备也替代不了的。
千里寄家书,父爱是最温暖的阳光
由于意娜在学校的优异表现,她被保送上本校的硕士,之后又读了博士。在这期间,她曾到德国和加拿大留学。由于地域相隔更远以及通信设备更为发达,意娜和父亲的家书也从书信变成了更为方便的电子邮件。但她偶尔还是能收到父亲从成都寄来的书信。
2008年春节,意娜没有回家。春节前夕,父亲的信如约而至:“虽然你不能回来,但你妈还是忙活着做了很多你爱吃的东西。今年冬天我们这里很冷,下了雪。每次坐在街前,我总想着哪天你会从外面推门而入,和以前一样喊着‘妈妈我饿死了,我要吃饭。独在异乡为异客,我想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会更加纠结、难过,但不要紧,我们在这边陪你过年。”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意娜收到父亲从国内加急寄来的红包。
当晚,伴随着璀璨的灯火,意娜在灯下给父亲回了封信,就像小时候那样,一字一句细细地写,写好后轻轻折叠起来装进信封。她想,没有什么礼物比这封信来得贵重,父亲看到信时,一定会比过年还要开心。
同年,意娜意外地接到北京奥委会的邀请,希望她作为火炬手参与北京奥运会祥云圣火的传递。收到邀请后,意娜马上兴奋地给父亲写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把自己的荣誉和快乐与他分享。2008年8月7日,意娜参与了祥云圣火在长城的传递。由于学业很紧张,完成圣火传递后,意娜匆匆赶回加拿大。虽然没有时间回成都看望父母,然而回去之后,意娜的邮箱就收到父亲发来的一封邮件,他看到新闻上关于意娜的报道,在信中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句话:“女儿,你是我们的骄傲!”父亲的信弥补了意娜没能回家的遗憾,也让父女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2009年,意娜完成了博士学业,回国后定居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工作,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研究部主任、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秘书长。由于工作繁忙,意娜依然不能陪在父母的身边,甚至有时出差经过成都也没时间回家看一眼。对此,意娜时常感到遗憾。
这些年,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意娜都喜欢到处游览,用随身带着的相机拍下路上的风景,然后用邮件发给父亲,和父亲分享她的所见所闻所想。意西泽仁在博客上专门设置了一个分组,叫做“女儿眼中的世界”。他把女儿寄来的照片全都收录到这里,珍藏起意娜看过的每一处风景,留过的每一个脚印。
2012年12月,意西泽仁的散文集《雪融斋笔谈》出版了。在这本书中,意西泽仁专门开辟了一个叫做“父女家书”的板块,里面收录了近20封写给女儿的家书。在这些信中,有爱护与鼓励,也有他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给女儿提出的要求和建议。浓浓亲情、拳拳父爱,随着一封封家书,陪伴着意娜的每一步成长。
女儿的一切在意西泽仁眼中都是珍宝,他不仅珍藏着这些照片和家书,也完整地收藏着意娜从小到大发表过的每一篇作品,这是女儿最珍贵的成长经历。
2014年12月15日,《成都晚报》上公布了成都十佳“好家训,好家风”家庭,意西泽仁家庭榜上有名。从小到大,父女俩共积攒了500多封家书,正是因为这一封封家书中传递的优良家风,使意西泽仁培养出意娜这样优秀的孩子。
春节将至。今年,意娜早早地把父母接来了北京,她打算春节期间和父母一起出国旅游,带他们看看她曾经随信寄回去的照片中的风景,和他们一起重走那些年她独自走过的路,让父母见证自己的成长。
关洁摘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