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生活的皱褶处发现诗意,解读命运

2015-10-27董秀丽

星星·散文诗 2015年35期
关键词:玉珍诗作书房

董秀丽



于生活的皱褶处发现诗意,解读命运

董秀丽

《天演论》的作者赫胥黎曾说过,大部分诗歌是年轻人写给年轻人看的,只有大诗人才能写出同时也值得老年人分享的情感。这里所谓的“老年人”,在我看来,并非单纯是年龄划分,而是指那些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人,尤其是那些对生存总是有着悲伤体验且具有老年心态的人。玉珍还不是大诗人,但在读过其诗作后,我讶异于这个90后女孩对人生基本经验的表达,竟有着超越年龄的早熟,诗作风格成熟硬朗,胸怀广阔,富含哲理又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从玉珍的《想到命运》这首诗,就可窥见一斑。假如隐去作者,我相信多数读者一定想象不到它是出自一个涉世未深的90后女孩之手,他们可能会认为作者是位阅历丰富的中年诗人。这个聪颖敏感的90后女孩,以灵动而又不失犀利的诗句,将我们带进生活的本相,与我们探讨命运真实。“很多事情可以计算,比如流水比如征途/——铜臭如此,悲伤如此,一生的寿命如此”,而“唯独你。我永远计算不出见面/的时间以及,千山万水后相遇的地点。”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将生活的痛感洞悉透彻,“这是注定,不是一针见血就是模棱两可。”面对命运,“我们顺其自然并无力回天”,她以自己独具锋芒的解读,剖析命运,“想到命运会好受一点,/想到命运会苦不堪言。”这既道出了她的人生态度,强化了她对现实的理解和对命运的揭示,也表现出对人内在精神困境的挖掘,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不同于玉珍,娜夜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归类的诗人。这位安静的女诗人,有一种很难被忽略和遮蔽的独特光芒。其诗歌宁静内敛,略带羞涩,具有一种难言的魅力。在长达20多年的诗歌创作中,娜夜惯于以日常的琐屑体验入诗,不断探索抒情短诗的表达方式与诗意技巧。《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就是一首从琐碎的生活中提炼诗意,却深具穿透力的诗作。“猫咪享受着午睡/我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停顿/和书房里渐渐老去的人生……”在渐渐老去的人生中,“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虽然“有时候我也会读一本自己的书”,但自己“都留在了纸上/像一些光留在了他的阴影里/另一些在它照亮的事物里”。读着这样的诗句,就似乎读到了娜夜“有光也有阴影”的所有生活,诗人通过她敏锐的感知体悟到,“纸和笔/陡峭的内心与黎明前的霜……回答的勇气/——只有这些时刻才是有价值的!”而在诗末堪称箴言的一句“最爱的人来自想象”,让我们在悲壮与凝重的诗行中,读出彻骨的疼痛。貌似书写人生与爱情,实际却完成了诗歌对命运秘密的藏匿,并在隐藏与直达中,不动声色地展示出现代女性的人生智慧与厚重悲悯。

相较于前两位女诗人而言,年届不惑的邹汉明,其诗歌带有这个年龄应有的色泽。他的诗歌诗意纯熟,饱含中年况味,稳健从容,有一种坚砺的壮阔感。历经磨砺、悟透生死的诗人在中年之后豁然开朗,《中年研究》开篇即宣告“生死太寻常,我已经走过/一个关口”,不仅“偶遇小感小冒/没什么大惊小怪”,而且连“该说的话,也可以不说”了。这并非是诗人得道后的参悟,而是他在四十年人生中走过一个个生命的关口后,才收获的淡定与从容。在其后的三节诗中,诗歌场景频繁转换,意象迭出——“国王”、“鬼魂”、“石头”、“小河”、“回头的马”、“扑火的飞蛾”、“拔高的火苗”、“自横的小舟”等,如果将诗中这些虚实相生的意象连缀在一起,就可破译出散落在诗人四十载人生风雨途中的隐秘符号,勾勒出他已经和正在经历的生命过程。或许只有届入不惑之年,才能抛却浮华,看淡浮名,才会有洒脱的“回头吃草,不做好马”的勇气,或者干脆安居一隅,“自灭灯盏,一心一意/抱残守缺,雨中撑开一把凉伞”。这首《中年研究》与其说是研究中年,不如说是诗人内心的深度自省,是他多年来经历积淀的产物,有着于世俗生存中对人及人的命运的豁达理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玉珍诗作书房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把自己关进书房
童年的小书房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品鉴书房
玉珍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胖镇长的苦恼
大师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