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中月亮意象探幽解析
2015-10-27王海强
◎王海强
王昌龄诗中月亮意象探幽解析
◎王海强
王昌龄诗中七绝诗最为擅长,有“七绝圣手”及“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王昌龄主要创作七绝诗,在七绝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意象和意境,这其中最为成功的意象则是“月亮”。
王昌龄 七绝诗 月亮
王昌龄,字少伯,第开元十五年进士,补秘书郎,迁汜水尉。他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代表了盛唐七绝的最高成就。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现从王昌龄创作的诗中以月亮为中心意象分类加以赏析。
一、王昌龄诗中“月亮”的悲凉空旷
唐代边塞诗中诗人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象征,借助“月亮”意象强化征人置身偏远异地、内心孤寂凄凉的特殊处境与感受。王昌龄边塞诗以“月亮”为中心意象的共有四首,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善于捕捉典型情景、善于想象和概括、善于表现刹那间的感触,如《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短短几句诗,写的不仅是远边愁,重点却无哀怨无悲惨。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撩乱边愁听不尽”时拓开一笔,以景结情,归结于“高高秋月照长城”,表达的是在军队里跟将士饮酒后产生的悲凉之意,君可见,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古老的长城逶迤起伏,众人远离家人,守卫祖国的边疆,无限的壮阔和悲凉。这表现的是深深的思乡之情,对战争的讨厌和在边塞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也更多的是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浓浓的眷恋。
在整首诗词里面。作者采用了意象的表达手法,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秋”“月”“关城”。分别意像指季节,时间,地点。由这三个点构成了一个悲凉空旷的画面,给人以大气,豪迈的感觉。想起王昌龄一生的境遇,这位出生贫寒的著名诗人生平却很简单粗糙,生年也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他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此时大概30岁左右。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之后只知道他屡次被贬谪,迁谪途中遇到了诸多著名的大诗人,终于在他年近花甲之时,再次被贬谪,来到了他
二、王昌龄诗中“月亮”的凄冷寂静
王昌龄在开元十五年的十一年中,官途比较稳定,没有受到什么排挤和郁郁不得志。又因为居住在城里,跟京城的风俗比较近,本时期的创作主要为闺情宫怨诗。当时科举考试制,多少文人贤士抛妻弃子奔赴京城,闺中少妇为了渺茫的夫贵妻。如王昌龄的这首诗: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从外表看,宫廷生活多么静谧迷人,宫人是多么娇艳美丽,但在这绚丽的情景中,宫人们能做的只是“空悬明月待君王”(《西宫秋怨》)。纵观全诗,表明当时朝政局势的朝夕变换,假借冷宫来比喻自己当时的处境,一朝失宠万般无奈。前两句诗主要形容西宫嫔妃平时寂寞撩人得不到皇帝的宠幸,漫漫长夜之恨夜晚太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此中确有宫女们的忧怨愁思,然而透过诗歌的表层,以物喻人的手法写明了诗人当时自己的出境,朝政局势的朝夕替换,作者在失落之时的凄凉,悲哀!
王昌龄好友李白写给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担载着诗人离愁与友情的明月,是友人无限的深情和关怀,是他与友人情感最忠实的练习者。所以,王昌龄以明月为中心意象构成送别诗的独特意境:感情真挚,心胸旷达。
综上所述,王昌龄努力于意象经营和意境创造中,在其边塞类、闺情宫怨类和送别类三类诗中月亮意象贯穿其中,并各赋以深刻的内涵。边塞月中常常融入浓浓的怀古情绪,悲凉慷慨,深沉含蓄,增强了边塞时空的历史沧桑感与悲情感;宫人月中表现幽怨郁闷的宫女情感,用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并借此隐喻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友人月则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中秋色寒景交织的意象群则常用来烘托渲染离愁别绪。【参考文献】
[1] 勾承益.唐诗感悟[M] . 四川.巴蜀书社,2005年版
[2] 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M] .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3] 刘怀荣,宋巧芸;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陈娟;王昌龄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宋巧芸;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D];青岛大学;2005年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