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渔乡
2015-10-27李德琴
◎李德琴
童年的渔乡
◎李德琴
我小时候在玉环县黄乡长大,这是一个古老的小乡,古老得犹如三爷讲述的那些古老的故事;一个恬静的小乡,恬静得犹如毫无涟漪的水塘,那么令人神往。至今回想起来,仍如梦如幻。
我每天沿着乡间那参差不齐、凸凹不平的泥石路,去杨府庙小学读书。这是一座百看不厌的古朴小庙,虽然那屋的青瓦上长满了稀疏的小草。那时那条唯一的街道上不时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上下课铃声。
假日雨后天晴,那雨飘飘洒洒,娓娓而去,洗涤了尘埃污秽,过滤出一种沁人心脾的空气,使小乡更加生机盎然,人的心底更加纯净。这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便邀几个好友到海边沙滩上像小顽童似的捡贝壳,垒沙屋,打水漂,掏沙蟹,扎纸船,再把它推进海面,眼看着它渐渐被波浪淹没。我们还坐在沙滩上观潮涨潮落,看船出船返,有时借来小舢板在海上来回穿行,海鸟儿斜飞,鱼儿沉浮,听着清亮悦耳的海浪声。在这种亲近温馨的感觉中,我们饱尝了如诗如画的渔乡风光,忘记了街上早市的喧嚣。
逢年过节,杨府庙里还有戏看,越剧、花鼓戏、木偶戏、杂技演得最多。这些戏剧布局独特,首尾呼应,演员顾盼生姿,唱腔字正腔圆,语言诙谐生动,一招一式疏密有度。演者富有激情,泼辣开朗各显性格。观者自始至终情绪饱满,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频频点头,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击掌叫好,无拘无束,如痴如醉,沉浸在浓郁的传统的乡土氛围里。演员和观众奏出一组富有渔乡风情的交响曲。
稍大我来到在乡政府后的中学读初中。江南雨季多,有时雨点打在窗台上,雨丝飘进教室里。在校我们读过许多名篇佳句。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时的我们仿佛置身于雨的灵气中读书,感到书中的文字是那样生动。诗句滋润了心境,涓涓思潮又滋润了文字,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交融着。此时此刻,我仿佛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戴一顶竹笠,披一领蓑衣走在雨丝如烟的乡间小路上,看到了茅屋草舍,听到了燕语鸟鸣,书便读得更有韵味了,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度假。
到初中有了自习课,老师便带我们到营岙村后的竹林里去演习。一到山上,我们一行人便钻进竹林,捉迷藏,采鲜花,捡干柴,还分成两队大搞军演,在竹林里摸爬滚打。竹林里栖息着不少鸟儿,如布谷、鹊雀、斑鸠、百灵、山鸡等,它们一边展翅飞翔,一边展开悠扬的歌喉,奏着优美的旋律,争先恐后地鸣唱起来。
我们上山的次数多了,了解了竹子,它茎节明显,节间多空,枝繁叶茂,它还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农闲时人们便砍下几根,编成常用的家具和精美的工艺品。若经济拮据,便送到集市上去,换些日常用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竹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竹子挺拔向上,笔直屹立,具有逾寒冬不凋零的坚韧性格、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品质。它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赞颂,它与松、梅合称为“岁寒三友”,以此喻人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的高雅品格。
渔乡以慈母般宽大的胸怀哺育了我。长大后,我自学成才,成为家乡渔业公司的文员兼团干,带领团员青年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组建民兵,还上山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我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因这里依山傍海,青山绿水,竹翠花红;因这里的乡音乡情纯正浓厚。为了建设家乡,我信心十足。
班斓的世界充满诱惑力,我牢记家乡淳朴的传统,独特的民俗,不敢放纵,不敢沉湎,因我永远是家乡人民的儿子。
(责任编辑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