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经意间的诗性直觉
——读曹利民的诗

2015-10-27

星星·散文诗 2015年23期
关键词:利民诗性潜意识

叶 橹

百家诗论

不经意间的诗性直觉
——读曹利民的诗

叶 橹

认识曹利民已经数年,而她写的诗,却是在近两年引起我的关注的。一个人写诗,从最初给人印象一般而步入认人眼球一亮的感受,从阅读者的角度说,是感受到了他巨大的进步,而就写作者的内心历程而言,或许是经历了一种曲径通幽之后的豁然开朗的。写诗的人大都比较着意于自身的心灵深处的潜意识,而这种潜意识往往是隐秘的和稍纵即逝的。有的人因为忽略了这种潜意识而错失了机缘,有的人则因为把握和捕捉到了这种隐秘的和稍纵即逝的瞬间心灵活动而写下不错的诗。曹利民大概就是属于后者。

在我所认识的一些扬州的青年诗人接触的过程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他们多读一些诗歌,多读一些有关的书籍。这自然是一句说了也等于没有说的老生常谈。从写诗的人来说,其所以会产生写诗的欲望,自然总是因为读了一些诗的,否则不会贸然地动笔写诗。但是初学写诗者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因为喜爱上某一类诗而着意去模仿它,又因为“偏食”而造成营养不良,以致自己在写诗时,首先不是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而是想摆出一副写诗的架势,力图给人一种“我在写诗了”,从而给人一种多少有点像在“作秀”的姿态。以这种方式写诗的人,如果十分认真努力,有时候也会偶尔能写出不错的诗。不过,长此以往,不但会写得很累,也很难写出好诗。

我之所以写这么一段题外话,是因为在对一些青年诗人诗作的阅读中,日渐形成的一种印象。而我在写这篇对曹利民诗歌的阅读印象的文章时,特别着力强调的就是为此文的标题所突出的“不经意间的诗性直觉”。这“不经意间”四个字,可能会招致一些误解,但我的本意则是在强调她的写作状态,丝毫不意味着写诗可以漫不经心或粗枝大叶。为什么说曹利民的诗表现出“不经意间”的诗性直觉呢?这也是我读她近年诗作时的最突出的感受。

一个人的诗性敏悟和能力,可以在多种写作方式中呈现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呈现方式,“吟出一个字,掐断几根须”也是一种呈现方式。洒脱和苦吟都可以造就诗,一切全在于各人自己适合的方式。在我对曹利民诗歌的阅读中,她在表达和表现自己内心感受时那种洒脱自如,那种看似信手拈来的自然朴实的诗句和词语,常常使我有一种惊诧之感。这些年洛夫每次来大陆来同他一起闲聊起扬州一些青年诗人时,他称赞最多的就是曹利民。我想也是因为他读出了曹利民诗中的这种洒脱自如和自然朴实的韵味。不妨举一首她的短诗《这样的红》为例罢:

已经够了。红到这份上

已成了路边行人眼中的风景

已然是花圃黄芽银杏叶红花檵木的焦点

再红下去。就像血了

这样的红,不算浅也不算深

花了不少心思但也不至于锥心刺骨

再红下去的话,我担心

她不单要耗尽心血,还将丢光原有的绿

找不回春天的路

这不到十行的诗句,一口气读下来会感到有点突兀而顺畅。它好像是某种现场的即兴式感慨。但是你在读过后难免会对它的有感而发产生一些联想。这些联想或是对诗的景观的虚拟,或者还会联想到一些社会现象中的人和事。不管怎么说,你会从读诗中有所得,有一种愉悦之感。这就是一种读诗的美好感受。如果我们把诗的前四行略去中间两行,就读行了“已经够了。红到这份上……再红下去。就像血了”,这虽然不失为一种表达,但显得过于直接,没有铺垫也没有层次。可是有了原诗的中间两句,不仅衬托出“红”表现,也更让人感到它的危机四伏。也正因为有了前面四行诗,后面的五行诗才显得顺势而下,水到渠成。“她不单要耗尽心血,还将丢光原有的绿/找不回春天的路”。这些诗语的自然流畅且暗含机锋,是我从中体味到的愉悦和妙语。

曹利民的这种对于诗性的表达和表现,经常会在某种机缘之下得以顺畅又有点突兀的呈现,这种状态非常自然而典型地传达出她的内心感受。往往在一种场景中,她会空然奇想,若有所思地冒出一些令人惊诧又羡慕的联想来,即景即兴的胡思乱想,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细想又似乎颇为耐人寻味。譬如这首《断塔》:

倾巢之下,我仰视。

如天空,如盛唐烟云,如乱了阵脚的南飞雁

挥之不去。有人悄悄合十,有人捧来满城风雨

也有谈论七级浮屠与九层宝塔

一千年只剩框架。失火的,挣扎的,重修的

并非古寺。秘笈已被珍藏

善,恶,买罪,赎身,短暂的欢愉与颤栗

不过是野草与枯树

不住地摇晃——

四面环水,你为波心

这本是任何一个参观旅游者经常会参与的场景,但是她却在一连串的假想中试图从历史风云中窥测到一些恒久之物。所以不管是“我仰视”还是众人的各式姿态,乃至一些是非善恶之类的评说和情感纠葛,都“不过是野草与枯树/不住地摇晃”——只有她眼中的“断塔”是“四面环水,你为波心”。这个最终留下的意境和意象,也许才是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恒在。

正是这种在各式生活场景中不经意间流露和呈现的诗性直觉,使我在阅读她的诗时,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在《向虚拟的自己低头》一诗中,她的笔触似乎伸向了迷幻之境。本是一场普通的朋友之间的聚会,她却忽然奇想:

偌大餐厅,我只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至于人进人出

至于你

在我眼里,是一些比喻句,漂来漂去

我这样忽略了人物和情节

就像不再熟悉你,我已没有那时的拘谨

在镜子面前,我只想低下头去

向一个虚拟的自己低头

像这样的诗句所透露出的一些内心隐秘,其漂移不定或若隐若现,正是一个“诗写者”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同时又是必需具备的捕捉和表现能力的。

作为一个生活在扬州这块充满诗性生活土地上的诗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吟诵古代诗人们所留下的那些经典,而应当有勇气以自己的笔触来抒写当代的感受和体悟。曹利民的“扬州人写扬州”一辑诗篇,正是她这种努力的表现,我以为也正是这些诗,相当充分地表现出她的“诗性直觉”的品质和能力。所谓的“不经意间”,正是由于她已经整体上浸润在扬州的诗性环境氛围里受到的陶冶和溶铸而形成的气质,不再需要故作姿态地摆出一副架式作秀了。

诚想,我这样写下对曹利民诗歌的阅读印象,丝毫不意味着她已臻于完美,不需要再努力了。我一直对她说,要多读善思,深入体察心灵奥秘与写诗之间的隐秘通道。从写诗的角度说,人自身具体具备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对广泛知识的吸纳和接受,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入和独到的体察,便不可能有更为广阔的诗境的开拓。

从曹利民已经写出的这些诗篇,我们不妨认定她是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的。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璞石要成为精美的玉雕,还需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们可以寄望于她在未来的写作中取得新的成绩,要记住,写诗的人永远是在路上而没有终点的。

这就是我要对她所说的倚老卖老的话。

猜你喜欢

利民诗性潜意识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