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条子泥一期工程对条子泥发育影响及工程防护措施

2015-10-27陈才俊徐向红

海洋工程 2015年5期
关键词:潮滩条鱼大港

陈才俊,徐向红

(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3)

条子泥一期工程对条子泥发育影响及工程防护措施

陈才俊,徐向红

(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3)

通过历史和现场观测资料并结合遥感卫片资料,对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两年多的建设过程中,由工程所引起对条子沙洲西大港、东大港、条鱼港等主要的潮沟,及相应的潮盆系统和二分水的剧烈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潮沟摆动治理经验。治理方法主要为丁坝群结合砼连锁块镇压排布防护技术等。

条子泥;辐射沙洲;匡围;潮沟

条子泥268 km2匡围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中2020年前江苏沿海实施匡围267万亩滩涂中在江苏启动的第一个重点匡围工程,也是全国最大的匡围工程,由于匡围区处于辐射沙洲中心区的条子泥沙洲上,这里有着复杂的海洋环境,其海洋动力的作用不仅对匡围工程是一个考验,工程的实施也会对周边动力环境和以后再实施匡围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按相关要求,将条子泥工程分成三期来实施,以观察匡围工程对周围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按照“边施工,边观测”的原则,在组织实施条子泥一期工程两年的时间里,跟踪监测其匡围工程对条子泥沙洲发育的影响,以及海洋动力对匡围工程的影响,并采取了应对措施,结合历史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1 研究区域和工程建设概况

图1 条子泥一期工程布置(2014年5月)Fig. 1 Tiaozini First- Phase Project layout (May, 2014)

条子泥沙洲位于江苏沿海中部东台市境内弶港镇海岸,处于辐射沙洲中心区,现有▽0 m(废黄河高程,下同)以上沙洲面积达550多km2,由于多年的匡围,这个沙洲已与陆地相连。这里是南黄海旋转波和东海前进波两大潮波的汇合区,潮差大(测量证实是我国最大的潮差区),潮流状况极其复杂,形成的潮沟系统特殊,区域内大型潮沟都顺岸分布,潮滩的变化速度快,潮沟摆动频繁,潮滩变化极不稳定。

条子泥匡围工程就在条子泥沙洲靠陆一侧的高滩部分,南起方塘河闸下港道,北至梁垛河闸下港道,南北长18 km,东西宽14 km,计划匡围面积267 km2,已实施的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就是靠陆部分,南北长18 km,东西最大宽度5 km,总匡围面积67.45 km2(见图1)。

2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资料的主要来源是2010年11月测量的条子泥沙洲1/10 000地形图和地质勘查资料;1958年以来的多年断面高程观测资料;2010年11月在条子泥沙洲东、西大港和西洋及条鱼港设立的6个临时潮位和泥沙站的观测资料;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分别在西洋、东大港及条鱼港设立的3个潮位站和西洋口门设立的1个波浪站为期1年的潮位观测(图1)资料;条子泥工程南部方塘河闸下和北部梁垛河闸下固定潮位站25年长期潮位观测资料;还利用了多年卫星遥感资料和2012~2014年施工期间重点变化区域的适时观测资料;以及《条子泥匡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条子泥匡围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等。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搜集,经过对比、分析研究,对工程施工2年时间里的潮动力的变化,条子泥潮滩、潮沟、潮盆系统的调整、演变过程,以及这种变化又对工程产生的反作用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 匡围工程对条子泥发育影响

3.1切断了部分潮沟,减小了潮盆系统面积

条子泥一期匡围工程影响的区域主要为北部的东、西大港和南部的条鱼港潮沟、潮盆系统。匡围工程减小了西大港潮盆系统约25%的面积。由于西大港顺岸南北方向发育,新建海堤同时切断了西大港靠陆一侧的全部次级潮沟,也切断了其“s”形南弯道部分3.1 km长的主槽沟,迫使其主槽外迁。匡围工程也整体切断了南部的条鱼港向西北方向发育的一个最长的次级潮沟的上游部分,共长6.5 km,这使潮盆面积减少了22 km2,约占整个潮盆系统的70%。对东大港而言,工程虽没有直接对其产生作用,但西大港和条鱼港潮沟和潮盆系统的调整也间接地影响了东大港潮沟和潮盆系统的扩大,主要是随中部弯道向外弯曲扩展。

图2 条子泥一期工程与西大港图(2011年11月16日) Fig. 2 Tiaozini First- Phase Project and West Major Port diagram (November 16, 2011)

3.2潮沟系统变化加快

3.2.1 西大港潮沟变化

在条子泥沙洲上,西大港潮沟南北直线长超过10 km,低潮时口门宽达2 km左右[1],其主槽正常发育为反“s” 形,北部(下游)向东(海)弯曲,南部(上游)向西(陆)弯曲。2012年2月工程实施前的2011年11月16日卫片图(图2)显示,一期工程的海堤东北角正好在西大港潮沟中(图2),东侧海堤又将西大港的上游弯道主潮沟切弯3.1 km,迫使其沿新建海堤边发育。

图3 条子泥一期工程实施后港汊变动(2013年8月)Fig. 3 Branching stream changes diagram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iaozini First- Phase Project (August, 2013)

工程实施后4个月时间,西大港北部已东移离海堤东北角1.9 km,由东北角向南3 km的“s”形北弯道也东移500 m左右,这样西大港口门及北弯道变得比较顺直。同时,口门变宽,进一步向大喇叭状发育,口门宽达2 km,喇叭口长达5 km,向北部的西洋开敞,至“s”形北弯道拐弯处向南,西大港分成主要的3条次级潮沟,但主潮沟仍向西南方向弯曲,部分顺新建海堤方向发育。围后18个月至2013年8月,西大港喇叭口门进一步扩大到2.8 km,分别向西扩200多米,向东扩500多米,并向上游拓宽发展,喇叭口长达7 km。“s”形南弯道主槽部分向西弯曲至新建海堤边,并沿堤边6 km范围内沿潮沟纵轴线作南北方向摆动(图3)。

至2014年1月,西大港又进一步拓宽,主要在口门和喇叭口部分,并在沿港道中间形成长条状沙脊,将其一分为二,形成复式潮沟,同时在南弯道处分成多个次级小潮沟,主潮沟仍在新建海堤边,但主槽分汊对堤工程的威胁作用相对减弱。在条子泥一期匡围工程实施之前的几次匡围工程,离西大港一般都在3 km以上,滩面高程也较高,工程影响不明显,西大港潮沟发育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一般3~5年摆动一次,最大摆幅3~7 km[2]。但在条子泥一期工程实施的2年时间里,摆幅虽没有增加,摆动的频率在增加,主要发生在西大港南部 “s”形大弯道,0.2~0.3年甚至一个大潮汛就可摆动或裁弯一次,月大潮和风暴潮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当南部弯道发育到90°左右时会裁弯,这时弯道会在纵向向南跳跃3~4 km,形成新的弯道,又进行下一次的弯曲摆动。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半年时间,西大港南部道裁弯了三次,分别在6月6~8日,9月5~7日和2014年1月10日。但这期间西大港北部弯道相对稳定,位置变化不大。

3.2.2 条鱼港次级潮沟变化

南部条鱼港潮沟系统在条子泥沙洲上工程实施前已经没有一条独立的起绝对支配作用的潮沟,主要分成3~4条独立且规模不太大的次级潮沟。其中最西一条主要为方塘河闸下港道,一直由河道排水形成的径流维持,近东西向发育,距工程最近处有2 km,工程对其影响很弱。条子泥匡围工程主要切断了西部第二条向西北方向发育的一条(图2),这条次级潮沟总长度有10 km,工程区域外SE- NW向发育,区域内转为EN- ES发育,但宽度较窄,低潮时口门宽只有500 m左右[3]。条子泥匡围工程实施后,这条潮沟上游高滩部分6.5 km被围,至2014年底,剩下的下游潮沟部分随之东移了800 m,与另外一条条鱼港次级潮沟合并,并已由原来低潮时的500 m左右的宽度,退缩至只有200多米的宽度,实际上这条潮沟已经消失。匡围后其外部的条鱼港其他次级潮沟发育相对比较稳定。

3.2.3 东大港的变化

东大港离匡围区5~12 km,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规模一直在变大,形态也在变化之中。对比图1和图2可以看出,工程实施后:①主槽变得更加弯曲,工程实施初期的2011年11月卫片图上中部还是近半圆形大弯,到2014年5月的卫片上已变成近90°的大拐弯,弯道顶点横向东移了2.2 km,同时弯道在纵向也南移(上游)1.3 km。弯道拐弯后进一步向西(上游)延伸3 km,又形成1个超过90°拐弯与条鱼港一条小潮沟连通,并向南发展,将条子泥沙洲切开。②随条子泥北尖子的蚀退,口门也向南蚀退了近1 000 m。③喇叭状口门宽度变大向西洋开敞,中部大弯附近低潮宽度由1.4 km增大为2.0 km。

3.3南部潮滩淤积,北部潮滩在潮沟摆动区域侵蚀

匡围前条子泥沙洲是江苏沿海淤涨速度最快的地区,据作者研究[4]这里多年平均高潮位以上平均淤涨速度达214 m/a,年淤高达5~8 cm/a。但是,在西大港和东大港潮沟经常活动的范围内沉积极不稳定,大冲大淤现象明显。这次匡围工程实施后,除西大港“s”形北弯道近海堤部分潮滩未受西大港潮沟摆动影响外,其余西大港和东大港摆动和控制的潮滩基本都处于蚀低状态,侵蚀量为5~8 cm/a。工程开工以来,这些滩面已经平均下降了20~30 cm,特别在西大港“s”形南弯道靠近新海堤脚附近受其摆动影响的滩面近两年下降了30 cm 以上,并在工程的近海堤脚处出现了30 cm左右的陡坎。未受潮沟摆动影响的潮滩受匡围淤积效应的作用[5]都在淤积,特别是近堤潮滩(桩号如图4,测量结果见表1)。南部条鱼港潮沟系统控制区域,潮沟相对稳定,匡围以来潮滩处于淤积状态,近堤脚部分平均淤高达40 cm/a左右。堤脚向外500 m以内也达10 cm/a,两年时间堤脚处的50 cm厚的抛石工程已经被淤平。尤其在条子泥工程南堤外的潮滩,围后这两年离堤1 000 m以内潮滩的淤积不仅普遍淤高20~50 cm,滩面原有小潮沟已经消失,而且已开始生长斑块状的互花米草。

表1 条子泥一期海堤桩号外50 m滩面测量值Tab. 1 Current beach surface elevation of Tiaozini First- Phase Project off 50 m by seebam

注:原滩面测量时间:2012年2月10日,现滩面测量时间:2013年10月30日。

图4 条子泥一期海堤测量桩号图Fig. 4 Current beach surface elevation point of Tiaozini First- phase Project

3.4二分水近岸位置南移加快

二分水是南北两大潮波在条子泥沙洲上的汇合带,基本垂直于海岸,呈东西向分布,地形上也是条子泥沙洲上高程最高的地带。20世纪80年代初,二分水的位置在32°48,30”N的位置[2],以后一直处于缓慢的南移过程。在条子泥一期工程实施前,已移到32°47’30”N的(k12+900)位置, 20年的时间,二分水已经南移了6.5 km左右,约320 m/a[6]。随着条子泥匡围工程的实施,经观测(表2),二分水已从k12+900移至东堤k14+100点附近,即32°43’30”N,南移了1 200 m,600 m/a,较之匡围前速度明显加快。

表2 东堤k14+100位置二分水汇潮时间Tab. 2 Observation record of Erfenshui tide convergence time at East dam k14+100 location

4 匡围工程对沙洲影响原因分析

匡围工程对沙洲影响主要原因在于:①这里是南黄海旋转波和东海前进波两大潮波汇合的强潮区,沉积物易于搬运;②工程涉及的岸线较长,达18 km,干拢范围大;③起围高程较以前低,东侧大部分滩面高程在▽0.5 m左右,对潮沟、潮盆的影响大。

4.1沉积物颗粒细,潮流作用强,极易被反复搬运

这里是两大潮波的汇合区,不仅潮差大,而且潮流形势复杂。分别在条子泥沙洲东北侧的西洋口门(T1站)、东侧的东大港深槽(T2站)和南侧的条鱼港口门(T3站)布置了3座固定潮位观测站,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连续观测一年(图1),2012年10月17日T3站测得最大潮差达9.39 m,北部东大港口门T1站也超过7.0 m,在这样大的强潮流作用下,细颗粒泥沙很难沉积,特别是在西大港潮流控制下的潮滩,西大港口门附近涨急流速大都在3 m/s以上,槽沟近口门弯道处涨急流速在4 m/s以上,即使在低潮滩上,涨急流速也在1 m/s以上。研究分析,西大港附近沉积的泥沙起动流速只有0.23 m/s。因此,细颗粒泥沙只能在高滩低流速区有所沉积。匡围区外已经处于中低潮滩,在强大的潮动力作用下,潮滩的表层形成较厚的推移质层,有8 cm左右,流速越快的地方,推移质活动层越厚,推移速度也越快。当地渔民也称这种推移质层为“流沙”层。这层推移质层含水量高,颗粒粘结作用差,在强潮动力作用下,潮滩、潮沟很容易被反复改造,如遇风暴潮甚至大潮汛都可能在瞬间改造潮沟和潮滩。每一次潮过后,潮滩的形势都会不同,2014年6月8日,只在短短的1个潮周期,西大港弯道就在纵向上向北移动了20多米。西大港、东大港在潮滩摆动每重复完成一个周期,都会把摆动范围内的潮滩扫平、蚀低。所以,匡围的拢动作用,导致潮动力调整,加剧了潮沟的摆动,也造成东、西两大港摆动范围内的潮滩很快蚀低。同时,由于这里是粉砂质沉积,在潮流作用下易液化、易流动,造成条子泥沙洲潮沟都很宽浅,没有明显的沟肩,形成“涨潮一片水,退潮一片滩”的特殊潮滩地貌景观。

4.2围垦工程改变了潮沟与潮盆系统,使潮动力作用大大改变

4.2.1 北部东、西两大港潮动力加强

匡围工程使西大港潮盆靠陆一侧大片的潮滩被匡围,使其失去了约35 km2大片的潮盆。本来西大港陆侧潮盆通过陆侧次级潮沟要分流一部分潮水,特别在涨潮初期的高流速阶段,这时正是槽沟流阶段,也是潮水改造潮滩和潮沟能力最强的阶段,陆侧次级潮沟分流了部分潮水必然要减慢西大港主槽沟流速。因此,在匡围工程实施后,西大港陆侧由原来的多次级潮沟变成单一潮沟,减少了潮盆面积,减弱了西大港潮水的分流功能,导致西大港主槽沟潮动力作用反而增强。最明显的特征是,北部连接西洋的西大港入口口门喇叭状形态变大,一方面反映了主潮沟潮动力加强,推进了对口门的改造。另一方面反映了口门的喇叭状地形放大,也放大了地形的束窄作用,又进一步加强了潮流。在西大港中部有明显的涌潮现象,在阴历8月份大潮汛时,中段主潮沟有20 cm左右落差的潮头,以前是少有的。在条子泥中隔堤附近,通过观测由北部来的到潮时间,较施工前提前了3~5分钟,这也说明流速加快了。由于西大港和条鱼港潮沟都是宽浅型的,没有明显的沟肩,所以,槽沟流阶段时间很短,现场观测这种槽沟高流速时间大约维持在15~20分钟,以后逐渐转变漫滩流阶段,流速急剧下降,影响作用也迅速减弱。同样,上面讲到的东大港的变化也证明了潮动力作用的加强。一方面,东大港喇叭状入口口门段也在不断扩大,东大港尾梢向上游发展增长,同时也使尾梢横向摆动范围增加。另一方面,因匡围区域向海突出,对潮流的挑流作用明显,突出岸外的围区使由西洋北向来的顺岸方向的潮流流向发生偏转,对东大港也有所干扰,在工程施工2年时间里,不仅使北部大弯道向东进一步弯曲发展了2.2 km,也使弯道在纵向上向南移动1.3 km[7]。由上所述,东、西两大港的变化说明,匡围工程造成条子泥沙洲北部潮动力作用有所增强,结果导致动力在其面上重新调整。①东、西大港喇叭状口门扩大,强化了潮动力作用。②潮沟摆动加剧。匡围使潮盆减小,要维持合适的潮量,必然要扩大潮盆,维持一个与潮动力相适应的潮盆体系,东、西两大港短期变得十分活跃,摆动增加,横扫滩面,也引起较大范围的侵蚀。③条子泥潮滩北尖子向南蚀退。

4.2.2 南部条鱼港潮沟潮动力作用减弱,潮沟潮盆萎缩

上面讲到,南部条鱼港在条子泥沙洲上的潮沟不是单一的潮沟系统。是由3~4条独立的次级小潮沟组成,形成3~4个小潮盆,规模小,工程实施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因为:①匡围工程切断的这条潮沟和潮盆,多年来因淤积一直在萎缩。由于滩面较高,已匡围部分潮滩高程在▽2.0以上,有50%的潮盆部分已长有禾花米草,沉积物颗粒较细,有较强的粘结作用,抗冲刷能力强,潮沟稳定,潮盆淤积。②被围区域在高潮影响区,这部分纳潮水进潮盆时,改造潮沟最强的初期高流速阶段已经结束,所以潮动力作用弱。这个潮盆系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潮盆间潮动力相互影响作用小。所以,匡围与不匡围对潮沟、潮盆的影响都不大,整个潮滩淤积的大环境没有改变。就目前条子泥南部这部分潮滩发育状况而言,潮沟、潮盆还在进一步的淤积,相对于北部潮滩要稳定得多。

4.3潮动力北部趋强南部趋弱,加快了二分水的南移

图5 江苏岸外条子泥沙洲冲淤变化Fig. 5 Tiaozini sandbank's erosion and deposition variation diagram

二分水南移直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条子泥南部的蒋家沙逐步向北移动与条子泥沙洲并滩(图5),使条子泥南部潮滩不断向南延伸扩展。1977年蒋家沙是平面形态为长平行四边形EN~WS走向的一个沙洲,▽0 m高程以上面积接近130 km2[8],至2014年已退缩成长带状近EW走向,面积只有20多km2,蒋家沙向条子泥沙洲并滩的结果,使条子泥沙洲不断向南扩展,并阻断了部分南部通向条子泥的小潮沟,使南部黄沙洋进入条鱼港到条子泥潮滩的潮水受到滩面的阻滞作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图5也可以看出,条子泥东部的竹根沙也在向西移动并与高泥并滩,高泥沙洲在扩大,使东部苦水洋经高泥进入条子泥的潮水阻滞作用也在增加。目前,东部高泥和南部蒋家沙并滩几乎半包围了条子泥沙洲,这极大地阻滞了南部和东部来潮的作用,使南部来潮到二分水汇合的时间推迟。相反,由于条子泥沙洲北部处于缓慢侵退过程,东、西两大港特别是东大港更加发育,加快了北部的来潮作用,使北部来潮到二分水汇合的时间提早。结果造成南、北两大潮波的汇合带南移。近30年的观测资料表明,上述作用是一个较长期缓慢的影响过程。但是,近期工程的影响使二分水南移有所加快,主要是上节讲到的匡围工程的短期影响,使得条子泥北部潮沟的输潮作用加快,潮滩的海洋动力作用短期有所增强,有利于北潮向南推进速度加快,才使南、北两潮汇合带的二分水南移有所加快。观测到的隔堤到潮时间提前3~5分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可以认为,这种由匡围工程引起的影响只是短期的,随东、西大港调整到位会趋于正常。因此,二分水南移的主导因素,仍是由蒋家沙和高泥在条子泥南部并滩的趋势决定的,匡围工程只是在短时间加速了这一过程。

5 对潮沟摆动引起海堤工程危害的治理

5.1潮沟活动对工程产生巨大影响

图6 条子泥海堤受风暴潮破坏图(2013年6月8日)Fig. 6 Tiaozini levee being damaged by the storm surge (June 8, 2013)

潮沟的摆动是对匡围工程最大的危害,条子泥一期匡围施工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因潮沟摆动引起的危及工程安全的直接灾害治理已经高达5次,都是由于堤前潮滩崩塌至堤脚引起。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风暴潮引起潮沟突然裁弯。如前述提到的2013年6月8日气旋在江苏沿海活动,在风暴发生的第二天,西大港主潮沟南弯道突然西摆近1 km至新建好的海堤东堤脚,并沿堤脚作南北方向纵向发育3 km,使其高程▽5.5 m平台以上还正在做防护的6 km海堤防护受到严重的毁坏,最严重的地方海堤损毁了1/2,原8 m宽的堤顶还剩1.5 m宽(图6)。仅这一段的海堤直接损失就高达600多万元。并对后续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得不对潮沟进行治理。另一类是工程本身切断了潮沟系统,使原潮沟系统自然调整,寻找新的出路。如条子泥匡围北堤沿堤并没有潮沟,只有由原大丫子港发育的垂直于新海堤相隔500多米的两条小潮沟,由于新建海堤切断了西部一条潮沟(图2),又恰逢工程北侧与海堤平行的梁垛闸下港道汛期大量排水,引起闸下港道出流与匡围区东侧未匡围的潮沟出流对接,引导新的潮沟沿堤方向形成并加快发育,最初离堤脚的距离有500多米,在2012年8月的大潮汛助力下,迅速向堤脚摆动,在新堤前形成总长度达1.7 km顺堤发育的潮沟,加上施工在沟中取沙等影响,造成大范围的崩塌,危及海堤工程安全(见图7)。不断向堤靠近,最近距堤脚只有8 m,形成的最大水深达▽-8 m,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

图7 丁坝混凝土连锁块防护Fig. 7 Groyne concrete interlocking block protection

5.2潮沟治理方法

条子泥上对摆动潮沟治理最大的难度是近乎流动的沙滩和不断变化的潮沟系统,同时,要考虑防护效果和投入。经过研究,结合长江口和钱塘江口的治理经验,采用了丁坝结合砼连锁块镇压软体排布覆盖防护技术,起到了很好的防护效果,也节省大量投资。丁坝起挑流作用,垂直于潮流方向布置,坝体深入于潮沟或切断潮沟,将威胁海堤的潮沟潮流向改变,这也叫“硬防护”,它是“中流砥柱”。 由于坝头要承受3~4 m/s以上高流速的作用,对丁坝特别是坝头的防护处理要求较高,它一旦被破坏,就失去了其防护功能。为了节省投资,采用就地取材,用袋装沙做坝体,顶宽15~20 m,长100~200 m,比正常滩面高50 cm左右,坝头用砼连锁块软体排防护(图7),丁坝的间隔按小于丁坝长度的2倍布置,用多个丁坝组合,形成丁坝群。砼连锁块镇压软体排布主要是将丁坝之间被潮流侵蚀后退的岸滩覆盖起来,防止潮流直接冲击岸滩,达到防护效果,这也叫“软防护”。潮滩在潮流作用下蚀退过程中,其砼块镇压的软体排布一直可以覆盖在坡坎上,阻隔了水流直接对泥沙的冲击作用,同时,有砼连锁块镇压,可以保证砼连锁块软体排不被潮流冲走,覆盖牢固对堤坡起到很好的防护。一般情况下,只要用上述一种方法就可以达到效果。

6 结 语

1) 条子泥一期工程匡围总面积67.45 km,南北长18 km,东西最大宽度5 km。匡围工程减小了西大港25%和条鱼港70%的潮盆面积,同时也切断了部分次级潮沟系统。对潮滩和潮沟的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工程实施后,北部西大港发育活跃,摆动频率增加,由原来的2~3年摆动一次,变为0.2~0.3年摆动一次,甚至更短。东大港变得更加弯曲并延伸至条鱼港。在南部,工程切断的条鱼港次级潮沟和缩小的潮盆发育较为稳定,处于萎缩状态。

3) 条子泥一期工程实施后,北部东、西两大港口门进一步发育成喇叭状潮沟地形,促使潮动力加强,潮沟潮流加快,其中部到潮时间提前3~5分钟,加上沉积物的易搬运性,潮沟摆动频繁,二分水以北在潮沟摆动范围内的潮滩普遍侵蚀。南部被匡围的滩面较高,潮沟稳定,滩面普遍淤积。

4) 二分水逐年南移,主要是南部蒋家沙向条子泥并滩和东部竹根沙向高泥并滩,南来进入条子泥的潮水受阻作用增加造成的。工程实施后二分水短期南移加快,主要是匡围工程造成北部短期潮动力有所加强,形成北强南弱的潮格局,使二分水南移趋势加快,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

5) 潮沟摆动在堤前形成崩塌工程地质灾害的治理,主要是用丁坝并结合砼连锁块镇压软体排布覆盖措施。前者起挑流作用,后者起护滩作用。

[1] 陈君,王义刚,张忍顺,等.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东沙稳定性研究[J]. 海洋工程, 2007,25(1):105- 113.(CHEN Jun, WANG Yigang, ZHANG Renshun, et al. Jiangsu tidal sand ridges off the coast of East Sand stability studies [J]. The Ocean Engineering, 2007,25(1):105- 113. (in chinese))

[2] 李加林, 王艳红, 张忍顺, 等,潮滩演变规律在围堤选线中的应用——以江苏辐射沙洲内缘区为例[J]. 海洋工程, 2006,24(2):104.(LI Jialin, WANG Yanhong, ZHANG Renshun, et al. Tidal flat evolution rules in the selected application line dike in Jiangsu——Taking the radial sand ridges of the inner rim area as example [J]. The Ocean Engineering,2006,24(2):104.(in chinese))

[3] 卫晓庆, 陈君, 周永. 江苏条子泥匡围工程对邻近水道流场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 2013,(9):82.(WEI Xiaoqing, CHEN Jun, ZHOU Yong, influence of Jiangsu Tiaozini inning project onadjacent channel flow analysis [J]. Yangtze River, 2013, (9):82.(in chinese))

[4] 陈才俊. 江苏滩涂研究[M]. 第一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1. (CHEN Caijun. Jiangsu tidal flat research [M]. 1st edition, Beijing: Ocean Press, 1992:11.(in chinese))

[5] 陈才俊 围海造田与淤泥质潮滩的发育[J]. 海洋通报,1990,9(3):70.(Chen Caijun. Reclaiming land from the sea with the growth of tidal mud flat[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1990,9 (3): 70.(in chinese))

[6] 张忍顺,陈才俊. 江苏岸外沙洲的演变与条子泥并陆前景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104.(ZHANG Renshun, CHEN Caijun. The Jiangsu offshore sandbar evolution and the Tiaozini and continental foreground research [M]. 1st edition, Beijing: Ocean Press, 1990:104.(in chinese))

[7] 王义刚, 陈橙, 黄惠明.江苏省条子泥滩涂匡围相关问题研究[J]. 浙江水利科技,2012(1):5.(WANG Yigang, CHEN Cheng, HUANG Huiming. Jiangsu province Tiaozini tidal flatinning issues related to research [J].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1):5.(in chinese))

[8] 丁贤荣, 康彦彦, 葛小平, 等.辐射沙脊群条子泥动力地貌演变遥感分析[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32.(DING Xianrong, KANG Yanyan, GE Xiaoping, et al. The radial sand ridges of Tiaozini morphodynamic evolu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J].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2):232. (in chinese))

Influence of Tiaozini First- phase Project on Tiaozini development and project protection measures

CHEN Caijun, XU Xianghong

(Jiangsu Coas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Nanjing 210003, China )

Analyses and studies are conducted on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tidal creeks in West Major Port, and East Major Port, Tiaoyu Port, etc. in Tiaozi sandbank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tidal basin system and Erfenshui caused by the project within more than two years of construction time of the Tiaozini Inning First- Phase Project. The studies are mainly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 data and timely satellite data to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The main treatment technologies are: the spur- dik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crete interlocking blocks.

Tiaozini; radial sandbanks; inning; tidal creeks

TV148

A

10.16483/j.issn.1005- 9865.2015.05.014

1005- 9865(2015)05- 0105- 08

2014- 12- 09

陈才俊(1956- ),研究员。主要从事海岸动态、围垦工程等研究。E- mail:Chencaijun@jsyhkf.com

猜你喜欢

潮滩条鱼大港
杭州湾北岸临港新片区岸段潮滩沉积特征
河海大学青年学者在河口海岸潮滩系统韧性的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大港连云》
崇明东北潮滩泥沙输运过程的研究
潮滩干湿转换的地貌发育物理模型及动力机制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10亿吨”超级大港的“重量”——《世界首个“10亿吨”超级大港诞生》采写体会
省审计厅到都昌县大港镇开展送“红色”文化下乡活动
分鱼
不放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