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切除子脾法”控制中蜂囊状幼虫病流行蔓延的实践与探索
2015-10-27谢鹤
谢鹤
(宁夏西吉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756200)
采取“切除子脾法”控制中蜂囊状幼虫病流行蔓延的实践与探索
谢鹤
(宁夏西吉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756200)
2014年春,我地普遍出现多年不遇的连续低温和阴雨,对当地中华蜜蜂春繁造成不利影响。夏天,气温仍然出现较大波动,平均在16.0℃,比历年同期偏高0.1℃,比2013年同期偏低0.6℃;降水量为255.4 mm,较历年同期降水偏多38.7 mm,比2013年同期偏少38.2 mm;日照时数514.2小时,较历年同期日照偏少81.3小时,比2013年同期偏多17.5小时。由于异常气候的影响,使得蜜粉源植物开花泌蜜情况较往年有很大差异,致使我地不少乡镇农户饲养的中华蜜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囊病(俗称“烂子病”),加之多为土法饲养,农户管理粗放,给当地中蜂养殖户造成了较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中蜂饲养量因中囊病减少45%左右。为此,笔者应养蜂户之邀,深入本县田坪乡腰庄村、吉强镇羊路村、火石寨沙岗村等地,实地调查蜂群发病情况,指导养殖户采取加强保温、补充饲喂和药物防治等办法,积极应对突发灾害,尽可能降低损失。同时利用当地蜜粉源20天左右的间歇期,大胆采取“切除子脾法”并辅助药物饲喂,控制了病情流行和蔓延,获得意外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中华蜜蜂;中蜂囊状幼虫病;切除子脾法;技术关键;方案
1 中蜂囊状幼虫病概述
1.1致病病原及典型症状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是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镜检可见许多直径为28~30毫微米的囊状幼虫病病毒颗粒。1~3日龄小幼虫最易感染,幼虫体内聚集大量的液体和病毒粒体,使其巢房不能封盖,病虫体色由珍珠白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典型症状是5~6日龄的大幼虫与前蛹期发病,大约有70%是在封盖后,又出现房盖穿孔;发病幼虫呈尖头状且头略上弯,死亡后的虫体组织解体、液化,仅存表皮,用镊子或细竹签挑起幼虫尸体时形似水袋,呈“囊状”,体液无异味;巢房中未被清理的虫尸,体色会由白色变为黑褐色,最后干瘪成头部上翘的长鳞片状,俗称“龙船状”。除了以上症状,还有一些发病前兆,例如,幼虫失去滋润、体色异常;成蜂体色普遍变深,靠近巢门的巢脾下沿,通常出现类似饲喂蜂王的小蜂团(俗称“蜂胡子”);个别有一定规模的蜂场,还会出现多群集体出逃,有的爬蜂严重。该病毒可通过蜂群内传播、蜂群间传播、蜂场间传播和地区间传播,中华蜜蜂对其抵抗力差,极易造成暴发流行。
1.2诱发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因素
任何一种蜜蜂病害,其病原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中蜂囊状幼虫病也不例外。正如四川农大龚凫羌、宁守容老师在《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机理与防治方法》一文中论述的,中华蜜蜂属于应激易感的生物类群,因此很多应激原的作用都可以诱发中蜂囊状幼虫病。例如,气温剧烈变化的骤冷(低温应激)、骤热(高温应激),盗蜂(安全应激),胡蜂、鼠害、巢虫、蜂螨(敌害应激),蜂群合并、人工饲喂不当、调脾、转场震动(人为干扰应激),烈性致病微生物感染(病害应激),蜜粉源植物泌蜜情况(食物营养应激),敏感期幼虫(指4日龄至前蛹期的工蜂幼虫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尤其是过热应激最为明显)等,都将成为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诱因。因此,在常年的饲养管理中,必须注意加强蜜蜂营养,重视蜜蜂福利,减少人为干扰,防控病敌害入侵,使蜂群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保持旺盛的群势和蜜蜂采集积极性。
2 切除子脾法
切除子脾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患病蜂群中的全部子脾,用割蜜刀由外而里(指平脾)或者自右而左(指立脾),逐一切除、集中处理(熬蜡或深埋)的一种人为帮助患病蜂群自救的方法。
2.1蜜源及气候条件
采取切除子脾法,必须有辅助蜜粉源植物开花散粉,有零星蜜源植物泌蜜,主要蜜粉源植物间歇期在20天左右,外界气温必须在20℃以上。
2.2蜂群条件
土法饲养,染病蜂群,蜂王健在。
2.3方法步骤
以田坪乡腰庄村史登科家养中华蜜蜂为例。该农户土法饲养中华蜜蜂4群(窝),2014年5月底发现蜂群异常,拖子,6月1日笔者来到40余公里外的腰庄村史登科家。首先对他所饲养的蜂群进行箱(窝)外观察,发现蜂群所在院内地面上有被工蜂拖出蜂巢的死亡幼虫尸体,用镊子挑起观察,可见中囊病典型症状(囊状),挤出体液,鼻嗅无味;打开巢门,发现蜂群暴躁,易蜇人,采集蜂怠工,很少有蜜、粉进巢;箱(窝)底有蜡屑,用割蜜刀挑起发现有巢虫及茧衣(确定并发巢虫危害);割下一小块子脾观察,发现尖头状幼虫,插花子脾,“龙船状”幼虫尸体贴巢房下部,腐烂,不易清理等明显病症。在确诊蜂群病情后,做切除处理。
2.3.1准备阶段
对患病蜂群处理前,必须准备好蜂帽、蜂扫、割蜜刀、艾蒿绳(当地人用艾蒿拧做的绳子,点燃后产生烟雾,用于驱蜂、驱蚊蝇等)、盛水盆等用具。
2.3.2切除子脾阶段
戴好蜂帽后,点燃艾蒿绳,慢慢接近巢脾熏烟,驱使蜜蜂离脾;待子脾裸露出后,迅速用割蜜刀沿巢脾靠上部子圈与贮蜜区之间(巢脾上基部留5 cm蜜脾)下刀,将子脾完全切下,取出后用蜂扫驱除蜜蜂,置盛水盆待处理。依此类推,逐一将蜂群中的子脾全部切除,取出,集中处理。之后,清理箱(窝)底蜡屑,关上巢门,告于段落。切除下来的子脾,可以熬蜡或者做无害化处理(入土深埋)。
2.3.3奖饲补饲阶段
待傍晚,蜂群安静下来后,用1∶1或1∶1.5糖浆(加入适量食盐、花粉末)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或补充饲喂,以刺激蜂群造脾和采集。
3 切除子脾法的技术关键
切除子脾法是在当地有20天左右蜜粉源间歇期的前提下,对患有中囊病的蜂群进行的一种被动抢救的方法,其技术关键:一是必须确诊患病类型,二是必须提前准备好用具,三是切除子脾必须准、稳、快,四是子脾必须一次性切除干净,五是防止误伤蜂王,六是必须辅助其他管理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经过切除子脾法处理后的蜂群,要根据当地蜜粉源情况,适时做好补喂、奖饲、遮阴、补水、密集群势等辅助措施,帮助蜂群增强自愈能力,提高抵抗力。
3.2药物防控
通常在采取切除子脾法对患病蜂群进行处理后,还需要采取积极的辅助措施,即药物防控措施。
3.2.1.典型方案
方案一:元胡20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每天喷雾治疗1~2次,3~5天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烂子、蜂不护脾。若用于集体飞逃、乱场、结大蜂团,应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3次使用,于清晨或傍晚喷治。蜂群停止飞逃后,改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方二、方三。
方案二:元胡20g、半枝莲10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每天喷雾治疗1次,3~5天为一个疗程。适用于气候寒冷时烂子、蜂不护脾。同时,注意给患病蜂群施以既防闷、又能适当保温的措施。
图1 6月20日回访时,蜂群重新造脾,蜂王重新开产(横)
图2 6月20日回访时,蜂群重新造脾,蜂王重新产子(纵)
图3 7月10日再次回访时,病情消除,蜂群又恢复往日的安宁
方案三:元胡20g,青蒿20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每天喷雾治疗1~3次,3~5天为一个疗程。适用于非寒冷时节的烂子、蜂不护脾。同时,给蜂群施以较大力度的散热、防闷措施。
方案四:元胡20g,千里光20g,作煎剂取汁,将每剂药煎3~4次的药汁混合,分作5次使用,每天喷雾治疗1~2次,3~5天为一个疗程。适用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蜂病。
方案五:干的南刺五加100g,虎杖70g,南天竹50g,树舌20g,两次煎汁之和。作预防药,可用于100脾蜂。初秋和早春连续喂7天,平时每半个月连续用两晚;作治疗药,可用于50脾蜂,每晚1次,10天为一个疗程。病情未愈,可连续用药三个疗程。药汁喷脾比饲喂要好,饲喂的药汁中需加适量蜜或糖。
3.2.2试验方案
方案一:预防性给药,主要是抗应激药物,如海南金不换对应激性蜜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不错。中药元胡(玄胡)可以作为海南金不换的替代品,效果也很好。
方案二:喷雾法,又简称“水法”。取清洁凉水,装入手持喷雾器中,通过调节喷嘴使喷出液呈现浓雾状,这样对成蜂刺激小。提起以敏感期幼虫为主的子脾(可带蜂),用喷雾器均匀喷至脾上的成蜂体表,雾湿状,无蜂处封盖子脾的蜡盖上有小水珠即可。一般每面喷4~6下便可达到这样的喷湿程度。喷水时间与次数是:在气温3℃以上,蜂群已有敏感期幼虫时,对其实施喷雾。一般在低温期,仅在敏感期幼虫较为集中的子脾出现,及时将该子脾调入无王区后,对其喷雾1~2次;第二次是在调入后次日或其他日,气温在20~25℃时,每日喷1次;气温在25~30℃时,每日喷2次;30℃以上还在繁蜂的,每日喷3次。喷水时间是:每日喷一次时通常在中午;每日喷2次时在10时左右和17时左右;每日喷3次时在9时、13时、17时左右。
方案三:囚王法,又称“囚十放九法”。将已初现中囊病发病前兆和已发病群的蜂王,用半阻隔王笼囚禁在蜂群中,囚禁10天后放王。此时,发病幼虫已被清除,健康幼虫基本羽化出房。蜂王经过10天停产,工蜂经过停止哺育一段时间的休整,重新开产与重新哺育的质量都高。到第9天时,再将蜂王囚禁起来,此时蜂巢内有一批幼虫陆续进入敏感期,再囚禁蜂王10天放王。这样,由前次放王产卵而育出的幼虫已过敏感期,最早产卵的幼虫甚至已羽化为成蜂。为什么囚王有如此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蜜蜂的群体情绪调整,蜂王被囚禁后,蜜蜂群体情绪低落,应激性明显减弱。
3.3其他综合措施。
在防控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例如,常年选育抗病品种,适时换王,加强保温,遮阴防暑,换箱换脾,注重消毒,加强蜂群营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