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国油气出口禁令:西边刮风东边雨
2015-10-26
美国原油出口禁令在国会的讨论引来了大洋彼岸中国业界的热议。然而当我们把美国原油出口禁令的来龙去脉和美国政府的国家利益摆在一起审视这个问题,不难发现市场的真相并不总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们对美国原油和天然气出口禁令的解禁问题特别关注,即使几十万桶页岩气凝析油出口、或数万桶原油互换、或数百亿立方英尺天然气互换或出口都会成为市场评论家口中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甚至,在美国净进口量还占其总需求量近30%的情况下,还是极其乐观地预测美国在若干年后即将能源独立,并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市场这种激情四射的憧憬、期待,甚至慷慨的赞美是否科学笔者不敢妄加评价,只想沿用在《三权鼎立石油金融之道》一书研究和撰写时所秉承的“以史为鉴”之理念,并用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做进一步扩展研究与大家分享,期待着能相对准确地还原市场真相。
被误读的出口禁令起点
视野回扫,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就发生了朝鲜和越南两场局部战争,使美国长期陷入双赤字的困局中。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又先后多次爆发了持续多年的货币和经济危机,并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超发的美元不断涌入全球,降低了美元的含金量,推升了全球的物价水平,并引发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间的货币大战。为了确保美元霸权,美国在1971年放弃对全世界的承诺:美元与黄金挂钩,使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进一步向大宗商品市场和实体企业传导。
客观上,这种集体性货币贬值达到了隐性盗取产油国油气资产的效果。产油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陆续实施了油气资源国有化运动,或与国际石油财团重新签订油气开发合同,用以维护出口原油资产的价格安全。随后,第四次中东战争暴发,阿拉伯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部分石油禁运。
全球经济危机、产油国国有化运动与石油禁运在时间和效用上的叠加,进一步增加了西方消费大国对产油国的不满。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将当时的经济危机毫不吝啬地归咎于阿拉伯国家的原油禁运,在张冠李戴的同时进一步妖魔化产油国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破坏。
其实,在此前尼克松总统就已经知道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因此,在1970年年初就对包括美国国内生产的原油和加工的汽油等燃料油实施严格的限价令,但看到国际原油价格从不到每桶2美元飙升到每桶40美元时,美国原油生产商在暴利的驱使下谋求着出口更多的原油,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原油供给缺口。出于维护美国国内原油供应安全,美国颁布了管制程度进一步升级的原油出口禁令。
因此,在研究和报道美国石油禁令的政策绩效时,全球的研究者或评论者普遍习惯性地将起始时间点定在1973年的第一次被石油危机。特别是随后美国政府又颁布和调整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其中,1975年颁布实施了《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案》(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禁止多数原油出口,只有少许例外,包括对加拿大销售原油和再出口,同时还期颁布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对美国原油出口进行了一般性的禁止,并规定特殊情况下的出口例外,授权美国总统可根据国家利益颁布特别出口许可。1979年又对1969年颁布的《出口管理法案》(the Export Administration Act)进行补充,将原有对电力、核能和天然气等原材料的出口管制扩增至原油。
根据上述法律,这些“私下裁定”的内容包括了如下情形可向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和安全管理局(BIS)提出申请,以获得原油出口许可证:1)阿拉斯加库克水域入口地下原油(现已比较罕见);2)阿拉斯加北坡原油(需经阿拉斯加管线(Trans-Alaska Pipeline)运输,限量5万桶/日,需由在美国注册的船舶运输);3)出口至加拿大仅供其国内消费或使用(无数量限制);4)加州某些油田生产的重油(API度20以下;限量2.5万桶/日;限期90天);5)外国进口原油的再出口(要求未曾和美国原油混合);6)与墨西哥及加拿大的原油互换;7)出口换取等价或价值更高的原油或成品油回美国;8)符合国际协定的原油出口;9)美国总统批准的其他特例。到目前为止还未突破这些许可的范围。
结果,使研究者和媒体人更加坚信出口禁令是美国为了防患于未然,避免石油危机再让美国吃苦头才通过法律禁止其国内原油出口的。
出口禁令只服务美国国家战略
其实,早在1928年9月,美国国内就已出现了严重的原油产能过剩,市场原油泛滥,油价持续暴跌,因此,俄克拉何马州政府率先实行了原油生产配额制。但其它州的石油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不仅会挖断竞争对手的运输原油的公路,拆毁铁路,破坏输油管道,甚至会聚众斗殴,市场处于极度暴力的恐怖竞争中,使众多中小石油公司被迫被兼并或倒闭。
这种混乱状态从1880年一直持续到1932年。为了规范石油市场,洛克菲勒财团出面联合铁路大王成立了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Texas Railroad Commission),该委员会试图通过对铁路运力的控制与分配达到对各石油公司产量的限制和对油价的有效管理。
在二战期间,该组织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和协调原油生产、出口,使其国内各石油商开足马力钻井,并拼命采油,以满足战争需要。至1947年,尽管战争需求早已消失,但美国石油公司依旧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油,使其国内油价持续下跌,且富裕产能也仅剩5%,同时公司盈利率在下降。出于对其国内原产地资源保护的考量,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本土原油出口的法案。尽管1955年后石油钻井数量进一步下降,但其富裕产能还是迅速增加到了48%。
随着中东产油国的崛起,产量快速增加,使更廉价的原油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同时也被源源不断地被运回美国,使其国内石油工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1957年在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实行了原油进口自愿制度计划,但未能有效改变中东廉价原油的竞争和涌入。1959年又实行了石油进口配额制,但也没能阻止住富裕产能进一步增加至67%。尽管期间发生有朝鲜和越南两场战争,但战争需求无法消耗掉美国国内的富裕产能,致使1962年美国国内的富裕产能达到创纪录的74%。尽管随后美国国内汽油消费不断增加,富裕产能开始减小到了50%,但美国政府还是通过立法,实施更加强制性的出口配额制。并在1969年颁布了《出口管理法案》(the Export Administration Act),以规范出口原油行为。endprint
但好事多磨,尼克松总统为了应对近26年持续不断超发货币引起的国内通货膨胀风险,1970年对美国国内生产的原油和加工的汽油等燃料油实施严格的限价令,一方面,限价令成为刺激美国汽油消费的导火索,致使美国国内汽油需求暴增,加速了美国国内已有富裕产能的快速消失;另一方面,随着埃克森美孚等国际石油公司对产油国定价权的失控,国际油价从每桶不到2美元陆续飙升到1973年底的每桶40美元,看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暴涨,美国国内原油价格随即变成了全球的价格凹地,在暴利的驱动下,美国的石油商更愿意谋求将美国原产地原油出口,结果加剧了美国原油供给缺口,形成了“尼克松挤出效应”,从而导致了1975年《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案》和《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的颁布与实施。
出口禁令绩效评价
至此,美国石油财团与其政府间的出口禁令、墨西哥湾和阿拉斯加等地区的勘探开发禁令的博弈也逐渐大白于天下,已从商业层面走向了两党大选争斗的政治层面,并将美国国内的能源问题进一步国际化。
从其油气进出口管制演变历程看,从限制出口到限制进口,再到管制出口和限制价格,经过几十年管制与突破管制的博弈,最终都没让美国上游的资源勘探开发市场全面开放,更没让出口权完全自由化,美国政府始终将这两个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凸显了美国政府对原产地资源资产的保护决心和在全球进行原油等资源配置的精明策略。
尽管1979年对1969年颁布的《出口管理法案》(the Export Administration Act)进行补充,为美国总统开辟了更宽泛的“私下裁定”特权,但历届美国总统都小心翼翼地行使着法律赋予他们的这项权力,追求着这些权力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收益的最大化。
在与加拿大的天然气跨境贸易中,由于与加拿大主管道之间的互联互通,2001年1月以后,美国产气区借助高气价开始并逐渐扩大向加拿大消费区的天然气出口。从价格上看,2001年1月至2013年美国进口加拿大天然气的平均价为每千立方英尺5.2655美元,而出口给加拿大天然气的均价却为5.6217美元。显而易见,在美国与加拿大天然气互换交易中美国石油商稳赚了6%以上的超额利润。至此,从国家的层面看,美国天然气公司不断扩大与加拿大的天然气互换量。在这13年间,美国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开放的能源市场和各管网公司的长协合同、管输系统的垄断优势等不仅用上了廉价的加拿大天然气,而且通过出口还赚得了累计25.13亿美元的进出口价差收益,并确保了美国国内天然气资源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至今,美国天然气市场依旧有近10%的净市场份额需要加拿大廉价的天然气来填补。
从对原油评价的角度看,美国许多炼油加工厂吃惯了“粗粮”,目前没有可选的更经济的页岩气凝析油炼制加工工艺,以从凝析油加工中谋求超额的利润。若非要炼制页岩气凝析油,就需要对炼油设备或工艺进行再投资与调整。但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和对水力压裂施工等被限制,凝析油持续供给的安全系数在下降,进而,必将使调整炼制工艺再投资的风险增加;若非要在原有炼油装置上炼制凝析油,不仅不经济,还极易发生“跑肚拉稀”事故等问题,所以,与墨西哥进行原油互换不仅可以保障既有炼油厂“粗粮”原油的供给,还可以通过互换赚取原油品质差带来的溢价收入。再者,随着美国凝析油价格上涨,炼制凝析油的东海岸炼油厂采购成本已高于美国海湾沿岸炼油厂和加拿大炼油厂采购原油的成本。因此,与其降低凝析油资源资产的内在加工价值,不如用互换的方式高价出口牟利,追求整体原油供需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从美国油气进出口立法和执法的博弈看,美国石油的行业协会始终在维护石油商的利用,尽管二战期间曾做出过贡献,但战后在维护国家利益最大化问题上却与政府背道而驰,特别是在原油进口问题上,曾与政府唱过反调,直至1975年一系列原油出口法令颁布,和随后石油金融市场出现,才使美国石油市场更加市场化,进而也使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那样的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渐减弱,并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美国却通过总统“私下裁定”的“特权”,根据国内政治、经济和石油企业总体运行安全安排着油气资源的互换交易,这些都与市场普遍臆想的美国正在放宽出口管制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误读只会让人进入自我娱乐的自我陶醉中。
西边刮风东边雨,它不总是自然天象。所以,在国际能源问题研究与报道时,同样不要人家刮风我就下雨,要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历史史实,不被或不受西风的干扰,更不能自乱阵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