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骗补”潜规则?
2015-10-26闫笑炜
闫笑炜
在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激励、诱惑之下,许多车企在电动汽车产业的动机似乎并不那么单纯。补贴的本意是为了鼓励车企加快自主技术研发,但是,过分追求补贴而忽视产业本质的行为,则让补贴的效益南辕北撤。
9月4日,2015成都车展拉开帷幕。电动车展台上,国内各家车企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生产的电动车。不仅是成都车展,目前国内的各大车展里,电动汽车都在扮演越来越多的“戏份”,当然,“导演”也是越来越多。
在全世界对电动车发展某些技术还没有突破性进展之际,截至到去年末,国内宣布进入或已经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数量,已远远超过了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日本。
今年,又有多家车企和零部件厂家甚至互联网公司以及电池厂商宣布进入到“新能源车”领域。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在全世界范围位居第一。
可是,中国的电动车企业们是否掌握了核心技术?他们是否有能力在电动车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巨额补贴才是某些企业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源动力,骗补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行业潜规则?
为了更好地扶持中国的汽车产业,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政策支持,希望能助推中国汽车企业“弯道超车”。
在政府部门出台的鼓励电动车发展的多种政策中,补贴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近年来,中国有更多的企业开始投身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其中也不乏脚踏实地经营,立志在电动车产业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企业。
但是,一些中国电动车企业却为了短期利益,悄悄地在新能源汽车这片蓝海里“浑水摸鱼”。
“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厂家,充分把补贴政策最大化,但是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用户体验上做得没那么极致就把产品投放市场。”9月23日,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专职副部长兼启辰事业部部长叶磊在“2015电动汽车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上批评到。
补贴是为了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打破国外车企的垄断,但是《能源》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十分少。
据《能源》记者了解,一些企业通过外购零部件拼装成一辆新能源汽车,并以此获得补贴。而如果企业自身没有扎实的零部件基础,仅仅是开发整车,甚至向国外购买一个平台来开发整车,风险很大。
一名匿名人士向记者反映称,购置国内某客车品牌的商用车之后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过,由于担心媒体介入影响其与客车公司的谈判,该人士拒绝对此提供更多的信息。
这样的现象并非特例。此前有业内人士向《能源》记者透露说,第一批销售的纯电动汽车电池到了维保阶段,电池出问题的情况很多。几年前上海世博会采购的大批新能源汽车,也有漏电爆炸的情况出现,现在均处于报废状态。这让负责上海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相关人员非常尬尴。
“有些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能力,看到补贴来捞油水而已,捞完就走。”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工作人员愤慨地对记者说。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也曾公开表示,行业内一直存在着各种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新能源汽车要想有突破性的进展,和电池本身的成本和性能关系重大,企业不能把政府补贴当战略。
一些汽车行业里面的投机企业为了更大程度地赚取补贴,使用低标准来造车,对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当前我国有政策依照续航里程对车辆进行补贴,车企由此进行造假,虚报续航里程,这直接带来了用户的不满。
另外,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也有所补贴。对此,有部分车企找一块地,包装成为研发基地。其“圈地”的目的仅仅是观望,实际上并没有在研发方面进行大的投资。
电动车的价格变化也反映出了该行业可能存在的问题。某品牌的电动车出口到美国的价格为1.42万美元,实际在美国的零售价格最高也只在两万美元左右,然而这款车在国内的补贴前的价格高达18万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不具备整车生产上牌资质的企业生产的电动车,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售价为六万元左右,后挂靠到某车企之后售价非不降反升,三重补贴(国补+地补+厂补)前价格接近11万元。也就是说,有了补贴之后的价格反而更高。
记者调查后发现,更让人惊讶的是,拿了国家补贴还要提价的企业并不是个例,最终售价基本都是由制造成本加补贴再加上经销商利益形成的。一名汽车公司的销售人员更是直言,“这是行业潜规则,大家都是这么玩的。”
弄虚作假何时休
其实,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支持政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虽然准入门槛上较传统造车行业更低,但是造价仍然不菲,如果没有补贴,投资者的积极性无疑会降低。但另一方面,在高额补贴的诱惑之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无序发展也对这一新兴产业造成了冲击。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本身还处在建立公信力的阶段,一些滥竽充数的企业不断冲击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任”。
不久前《能源》记者在采访充电桩及造车企业时,不少业内人士表达了对以汽车售价为标准提供补贴的质疑。
智车优行CEO沈海寅告诉《能源》记者,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以售价为基准,最终汽车生产商可以蓄意提高售价。虽然充电桩企业不直接进入造车产业,但也有不少充电桩企业表达了对电动汽车产业骗取补贴而感到“心寒”。
在业内,也有多位专家呼吁我国对补贴形式进行改变。微型电动车协会副秘书长罗会明在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表示:“补贴应当向电池企业提供,而非造车企业。由于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也是不少造车企业面临的门槛之一。亦是制约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瓶颈之一,对电池厂商提供补贴,能激发研发动力。”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地方政府拿地方财政补贴本地新能源汽车企业虽然无可厚非,但破除地方保护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央一级财政补贴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让地方政府不直接经手补贴一事。
另据沈海寅透露说,电动汽车准入机制政策十分荒谬,一些具备资质的企业获得资质后不去研发新能源汽车,反而将其倒卖给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行业内衍生出一大批以倒卖资质为生的企业。
从这些现象的背后来看,乱象重生的原因可能是电动汽车行业本身还处在一片混沌当中,没有一个机构承担起梳理整个行业与监管的职能。
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对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工信部最近颁布《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根据该通知,新能源汽车补贴将会退坡。届时,不依赖补贴最终幸存下来的企业必将以品质作为核心竞争力,市场亦将回归理性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