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达: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不现实

2015-10-26

能源 2015年10期
关键词:风能风电风机

中国制造业一直在培育和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但这需要时间的积累,现在还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国内制造企业对经济增长放缓、制造业低迷的担忧,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后烟消云散,逐渐乐观了起来。同时,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很多企业还提出了“弯道超车”的野心。

但在湘电风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风能)董事长杨达看来,“弯道超车”困难重重。

湘电风能的前身是创建于1936年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拥有悠久的制造业历史。从2006年起,湘电风能进入风机制造市场。凭借多年制造业的基础,该公司很快在中国本土风机制造厂商中名列前茅。

在与《能源》记者交流时,杨达没有像传统的国企领导人那般刻板严肃和照本宣科,但亦不失谨慎。对风电行业发展、本土制造业劣势,以及企业转型等热点话题,杨达均没有回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身处更加市场化的可再生能源领域,传统国企及其领导都在努力调整自己,以更加适应这个市场。本期《能源》高端访谈,特约湘电风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达,探讨中国风电和制造业的诸多话题。

海上风电发展或井喷

近年来,业界对单机容量大的大风机研发投入越来越多。企业争先恐后地推出自己的大风机型号,唯恐在这场大风机的市场争夺战中落了下风。但随着风电场业主对度电成本的衡量成为主流,有关大风机发展的讨论则开始涌现。

Q:湘电风能如何看待有关单机容量不断增加和度电成本平衡的问题?未来是否会把单机容量做得更大?

A:现在业内大风机的发展,基本已经到了10兆瓦一个风机平台的地步。但是越往后,我们就会发现,风机的功率越大,投资成本也就越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单纯由一家企业承担大风机的开发成本,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我提出了一种可能,是不是可以联合各家企业成立一家公司,大家都来参股。这样一家企业承担10MW风机的开发,而成本则均摊到多个公司,起到了资源整合、节约成本的作用。

从湘电风能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5MW的大风机已经实现了并网发电,欧洲公司正在进行7MW风机的研发。但是未来,主要还是会针对5MW以及5MW以下级别的风电为主。这样做的考虑,一是目前市场上对于5MW以上风机的需求还没有那么多;大功率的风机主要应用在海上风电。二是国内陆上风电未来主要是在南方低风速地区开发,对大功率风机需求很少。三是海上风电发展也很难超过陆上风电,如果是陆上风电的话,单机装机一般不会超过3MW,2MW在很多地方都偏大。

Q:国内风资源较好的三北地区开发已比较成熟,未来潜力较大的地区是南方和海上风电。你是如何看待南方风资源和海上风电的开发,湘电风能对两者是否会有某一方面的侧重?

A:风电行业现在是上山下海。上山就是开发山地风场,下海就是开发海上风电。比较起来,山地风资源的开发转化并不好,投资回报的周期可能长一些。远海地区相对好一些,通过增加叶片长度,提高发电量,可以实现度电成本的平衡。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海上风电和南方低风速风电各自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不会有意识地倾向哪一方。我们企业遵循的宗旨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风电的发展,和中央政府以及所在地区域的政府政策有很重要的关联。现在陆上资源逐渐用完之后,大家主要精力还是会在海上。未来3年,海上风电可能会出现一个相比于过去的井喷式发展。

中国制造业缺乏积累

由于湘电风能的母公司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杨达对于制造业方面的思考也较多。在他看来,制造业的问题负载且系统性很强,中国制造业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差距源于多方面的因素。

Q:目前除了弃风之外,中国风电行业还存在哪些问题?

A:行业缺乏标准和对制造业企业的规范。我一直认为,依靠行业企业的自律来实现行业标准和规范是肯定做不到的,我们只能依靠行业内部强势的标准和规范。

比如说,现在风机的质保期有的改成了5年,而原来是2年。到底是2年还是5年?再比如说,质保金现在是10%,这对很多企业来说标准太高。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入保险公司来承担这个风险,减轻企业负担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说在这个行业里面,尤其是对于制造企业的主机厂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规范。这不仅是对企业和行业自律的要求,也可以为企业减轻很多负担。

Q: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热潮,在行业并不是十分繁荣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掀起了追赶国外先进的浪潮,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A:制造业有它自己的特性,每个国家的制造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性。所以,不同的行业不具备可比性,也许在某一个行业可以实现的经验和方法,到了另外一个行业就并不适用了。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一个产品从最初的设计到产品成熟推向市场,至少需要10年时间。从这样的角度看,很多企业说的“弯道超车”并不现实。

德国为什么能够在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之后,依旧崛起?靠的是整个民族的素质和血统中代代相传的制造业基因,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业一直在培育和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但实际上我们这些制造企业在多年后发现,还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基本上我们还是拿来主义比较厉害,自己开发、研发的还是很少。就以风电为例,很多企业还是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计。

举例来说,西门子现在是海上风电的主要力量,他们花了10年的时间专门攻关海上风机技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前期基础积累,它在拿出自己的3.6MW和4MW风机时,市场推广就进展得很顺利。它们不投入市场则已,一旦投入市场,一定是非常成熟的产品。

不怕对手 不卖概念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火爆对各个能源领域都带来了不小的震动,风电行业更是和能源互联网联系较为紧密的一块。但是杨达承认,在“互联网+”方面,湘电风能做得比较差。endprint

Q:互联网思维在制造业领域的盛行,对制造业或者风电行业来说有哪些影响?类似智能风机这样的概念,会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吗?

A:互联网是个很好的信息平台,应该是会对整个风电行业带来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于说智能风机,哪一台风机不是智能的?风机的发展一定有信息平台,有网络监控,还有信息的采集和搜集。

但是如果说到具体的方面,我们做得是比较差的。远景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做得比较好的公司。

远景通过对能源互联网的推广、推动,让大多数人认知并认同了它的风机是好的。对于网络平台的运用和实践,它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和机遇,走在了我们很多风机制造企业的前面,这样也在无形之中做了很好的广告。这也是远景在市场推广方面,和其他公司不同的独到之处。

说实话,类似的事情每一家风机企业都能够干。但有人做得更好,就要向人家学习。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那是不行的。

Q:在目前的风机制造业中,湘电风能如何定位自己?未来有怎样的目标?

A:目前国内的风机制造商,除了金风是第一梯队之外,应该都是在追赶第一梯队当中。我们和联合动力、明阳、远景都差不多在一个水平线上。但是我们还是追求以质量来占领市场,不卖任何概念。我们做了80年的制造,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拥有制造业沉淀后的力量。

企业战略跟着国家战略走

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新的国家战略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湘电风能正在积极拥抱新的发展趋势和机遇,适时调整自己的企业战略。

Q:湘电风能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在当前的宏观经济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A:面对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已被提到重要议程。眼下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加制造业怎么加?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距离智能化还有很大差距,这就为各大制造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创新发展动力。

另外,我国正推行的国有制改革也是目前我国制造行业的一大机遇。通过引入民间资本、私有资本实行国有混合制经济,将为大型国有制造业带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的全方位整合对提升我国大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大的意义。

当然,挑战也是存在的。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呈现紧缩性增长的状态,需求萎缩将直接影响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此外,技术创新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亦加大了制造业的综合成本,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已呈下降趋势。

Q: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湘电风能有没有相对应的发展计划?

A:“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在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以及发展区域经济的大环境下提出新的国家战略,符合国情,也符合国内企业现实的需要。

湘电风能面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应地调整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陆上风电发展区域规划,及海上风电战略计划实施方面,加大了西北区域的市场投入。我们希望以西北千万千瓦级风场为跳板,带动中亚地区的风电设备出口;海上风电方面,湘电风能的5MW机型中标了福建平海湾海上风电项目,成为福建乃至国内首个商业化的近海风电项目,并计划在福建沿海设立海上风电发展中心,依托当地有效的资源及港口优势,实现海上风电的跨越式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能风电风机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神奇的风能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节能技术EPU在AV71风机上的应用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重齿风电
TS3000系统防喘振控制在 AV80-14风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