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业须减“重”
2015-10-26
高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助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现在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演进方向是可再生的低碳能源。
眼下,在能源界人士大大小小的聚会里,最受欢迎的讨论话题范围通常是两类:一是如何减轻繁重过剩的产能,避免供大于求的加剧;二是如何减少重污染的能源使用,发展壮大清洁能源。
人们都已毫无异议地形成了一个共识,能源业必须减重前行,方可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当然,对每个人来说,割肉的过程都是痛苦的,但减重之后的健康与愉悦,应该是更令人向往的。
当我们向能源界问及“十三五”的目标以及战略规划等问题时,无论是来自油气、煤炭等化石能源领域,还是来自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人士,谈吐间几乎都离不开“控制产能”、“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生产力、生产方式的革命都与能源的发展变革密切相关。过去,高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助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现在世界能源需求结构的演进方向是可再生的低碳能源。
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和走向与世界趋势保持一致。“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煤炭消费以每年2亿吨的速度增加。而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能源消耗量的下降。
根据相关研究,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的比重还将保持62%、55%、50%,总的来说是下降的趋势。从发展速度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中速增长,全国煤炭消费年均增加2亿多吨的时期已一去不复返。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电力供应所处的短缺状态也已经逆转。2012年以来,全国的电力供需由平衡转为总体宽松。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速由2011年的11.97%下降到2014年的3.8%,预计2015年还要进一步下降。这种状态,既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有密切关系,也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关,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向能源消耗低的方向转变。
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的下降也印证了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变革的历程。中国同样也正在改变多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是深远的、长期的,也是一种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源》杂志在报道重点和选题设置上,也主动或者被动地做出了转变和稍许地调整。在坚持对传统化石能源产业关注的同时,我们也开始更多地把眼光放到了新的能源产业和商业模式上来。
比如,有读者可能会发现,我们近几期的杂志里每期都有不少于一篇“互联网+”的稿件。越来越多的能源产业在拥抱互联网,那么我们的文章也就呈现出了越来越多“互联网+能源”的商业故事。
我们希望警醒相关企业的是,在能源产业进行减重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追求新的理念和商业模式。企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对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全面深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的调整和转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