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与实践”在课标中变化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2015-10-26范菊红
范菊红
[摘 要]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传承了数学课堂中所要达成的知识与技能,还架起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桥梁. 因此,“综合与实践”的价值及其价值达成策略值得每个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和研究者深入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 综合与实践;价值;策略
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发行和实践已有三个多年头,对比这三年的使用和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综合与实践”这个栏目相较于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有一定的变动和提升. 把原先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变成现在的综合与实践,并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开展的目的和内涵,突出了“综合与实践”的展现形式. 通过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课标变化的价值导向
自2001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试用到2011年的修改和完善,共经历了十年的充分实践和反馈,也充分展现了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和存在的不足. 2011年版的修改正是将亮点优化、将不足改善的过程. 综合与实践的进一步修正有其特定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学习是每个一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以此提升我们平时的教学效能. 就小学阶段而言,我们就可以发现以下三点显著的价值.
1. 思维引领价值. 综合与实践更加注重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带着已有的数学素养去观察、发现、分析学习或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中的数学元素,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构建新知识,练就新技能. 比如,在新授课中,教师不再就题论题,而是依托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收获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并在不知不觉的参与中建构数学思维.
2. 巩固实践价值.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鉴于学生已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开展相应综合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采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不再简单地停留在题目的解决中,还有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变通. 学生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必须经历以下三步:①生活情境中数学问题分析和挖掘,学生要结合教师提供的情境或实际现象进行分析,用自己的数学素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能很好地架起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②数学问题建模与分析.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多,虽然小学生知识储备中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很有限,但是对于他们那个年龄阶段而言,那些知识已经足够学生进行思考和筛选了. 而思考和筛选的过程就是小学生初步建模的过程,那个过程可能是朦胧的,也可能是欠缺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学生经历的建模过程是真实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③实际素养的训练和提升. 学生在最终的训练或教师的点拨下,会完成对相应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整个参与和训练的过程中,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应用和提升. 在这样的三步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反馈效果远远大于简单的习题训练,而这种巩固所能达到的高度也远远大于习题训练所能达到的高度.
3. 变通创新价值. 综合与实践的开展虽然是在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知识体系完成以后进行的,但是就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说,无论是“数与代数”还是“空间与图形”,还是“统计与概率”,还是第一学段或是第二学段,我们的综合与实践都可以贯穿任何一个知识网络,并能达成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效果,甚至可以联通其他学科进行灵活、生动的变通. 而且在我们综合与实践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遇到熟悉的情境,还会遇到陌生的问题. 此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新旧知识,包括已经建构完善和将要建构完成的知识与技能、充分开展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还原了学生的创新的机会和平台. 真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保障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价值践行的策略导向
教师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深度剖析课标和教材中的价值是第一步,而深入践行价值的达成则是关键的一步,所有理论中的价值如果不能付之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实战的勇士. 在综合与实践的价值达成过程中,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践行:
1. 巧妙创设符合学生思维提升的数学情境.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真正开展来自于我们教师的常态课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或是习题课. 我们不能将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再通过训练的形式达成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的起步阶段. 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被数学繁重而单一的习题训练困扰的话,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完全丧失,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潜能与发展都会付之东流. 因此,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吸引. 所以情境的内容不仅要生动有趣,而且得蕴涵着情感与智慧. 学生不仅被情境的表象所吸引,还被其中的知识与内涵所吸引. 比如,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教学中,为了导出新授内容及其意义,教材例题就利用了如图1所示的情境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思考问题,激励学生数学意识和思维的形成.
类似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在新授课中开展,在复习课、习题课中都可以创设. 在复习课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框架的罗列、知识体系的梳理,也不再是题海式的题目训练与变式,而是基于一个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比如在《圆与几何图形》的复习中,我们就可以创设一个生活中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和围墙长度的计算,而这一建筑物又是一个组合图形,有圆、有长方形. 在实际问题逐一呈现的过程中,我们引发学生对已学的圆的特征、周长、面积,长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等等. 复习的内容通过情境的启发,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思维储备下逐一显现、完善.endprint
2. 科学变通符合学生能力提升的习题训练. 数学的实用性非常强,很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熟练度和准确度,往往通过习题的训练、笔纸化的多次巩固来达成. 其实,这种形式不知不觉已经陷入了题海战术的教学陷阱之中,而这种现状如果发生在小学阶段,会更早地扼杀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束缚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我们可以变通巩固训练的形式,迎合学生能力提升的切点,注重学生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提升能力. 比如,学生在学习好《统计》以后,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复杂的题目和烦琐的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做一回家里的“小管家”,让学生去统计家里一月的开支情况. 在爸爸和妈妈的配合下,先统计每天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并把支出和收入画成折线来清晰地反馈出家庭的开支情况. 随后,让学生统计每周支出的项目,其中包括柴米油盐、应酬、礼尚往来等等. 最后画成折线来反馈家里的主要支出环节,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比,让“小管家”提出一套符合自己家节约的方法,启发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 适度挖掘符合学生创新实践的综合活动
数学的学科魅力和深远价值可以在我们设计的综合与实践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而教师则要结合我们的教学进行适度的挖掘,从实践活动的选定到活动方案的制订,再到材料的准备、项目的分工与合作,到实践活动的开展、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初步结论的得出和交流等等,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实践. 在整个实践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相应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协调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论证能力等等. 小学每学期都会准备春游和秋游活动. 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春游方案我策划》的综合活动. 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对景点、项目、日程的选取,结合与旅游公司、旅游网站的咨询获取详细的数据信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价格,制订最佳的方案. 比如本班学生在项目选取和资金合算时就制订了表1,并通过与旅游公司的交流达成价格优惠. 学生完成相关数据调查以后,“团购全包”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学生开始在班级进行调查,有多少学生喜欢共同的四个项目,满10人为一小组,并进行合算支出金额的多少,通过计算决定采用哪种方案或多种方案协调落实. 这个过程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团购全包”的出现,而随之出现了创新的方案. 这种方案的制订高出了教师的预设,也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教学的价值,提升了综合与实践的价值.
小学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的开展,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在现实生活中开展行之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最大限度地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中所积累的知识与技能,还无限地延伸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研究与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