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之殇——评哈金《背叛指南》中的婚姻
2015-10-26陈大为
陈大为
浙江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哈金是著名的美国华人作家,著有小说7部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最负盛名的小说《等待》(Waiting,1999),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奖。哈金小说多描写现代中国背景下主人公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和情感煎熬。近年来,哈金将写作背景转到美国,描写了美国华人的种种生活处境。正如哈金自己所言:“我需要写美国的经历,来赢得作为美国作家的身份。”[1]4短篇小说集《落地》(A Good Fall,2009)描写了多位华人的美国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在美所遭遇的各色文化冲突。哈金新作《背叛指南》(A Map of Betrayal,2014)则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一位中国出生的美国华人——尚为民(英文名嘉利)的内心世界,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华人男性的煎熬挣扎和离散之殇。
二、情节梗概
《背叛指南》小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美国华人尚莉莲的寻根之旅。在得知父亲尚嘉利是一位高级中国间谍后,成年的尚莉莲借着到中国大学教课的机会,开始探访其父尚嘉利的中国妻子和子女,并由此梳理了中国亲人的经历。另一条主线则是以尚嘉利本人为主角,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从1949年到1980年这三十多年间尚嘉利的间谍工作,家庭生活和情感经历。小说的两条主线交叉交错进行,成为小说叙事的一个特色。
小说的一条主线主要描写尚莉莲对父亲中国亲人的找寻。尚莉莲是美国大学的历史教授。经富布赖特基金会资助,在北京教课期间,莉莲找到了父亲的联络人楚炳文。在简单交谈后,楚炳文告诉莉莲尚为民的妻子刘玉凤的老地址。玉凤一家已经搬走了。为了寻找玉凤的线索,莉莲和自己的学生敏敏驱车前往山东利民县麦家村,山东老家乡亲告诉莉莲玉凤一家早已搬走去东北。在去信等待数月无果后,莉莲坐火车去了黑龙江福山县古台村。莉莲得知,玉凤已经去世,其同父异母姐姐尚曼蓉告诉她玉凤的艰难生活,以及曼蓉的女儿居丽和儿子本宁的情况。出于好奇,莉莲去广州见了居丽,看了她的演唱会,最后成功劝说居丽返回东北老家。莉莲在美国见到了本宁,在告知本宁尚为民的故事后,本宁放弃自己的危险工作,和女友离开居住的城市。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描写尚为民的间谍经历。故事从1949年开始,为民一个月前刚由父母操办,和玉凤结婚。清华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为民经推荐进入美国文化处任翻译,并取英文名嘉利。1950年他随美国机构搬到冲绳(后搬回美国本土),期间将朝鲜战争战俘名单等重要情报交给楚炳文。1955年,为了掩护他的身份,炳文代表组织告诉嘉利,和美国女友奈莉结婚,并加入美国国籍。和奈莉的婚姻并不幸福,嘉利需要克服工作隐蔽性带来的不便和中美文化差异,为了寻找精神慰藉,后来嘉利和华人女友苏西保持长期情人关系。在此期间,嘉利陆续发回重要情报,间接促成了中美恢复外交关系。1980年,嘉利身份泄露,后在监狱里自杀。
三、破碎的婚姻
贯穿《背叛指南》小说始终的,是嘉利的几段婚姻。虽然离开中国大陆三十多年,嘉利始终放不下对妻子玉凤的牵挂。这一情感纽带是他一辈子忠于祖国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刚开始他对玉凤的“爱情并不深”。[2]9但是执行的间谍任务让他始终无法返回国内,因此对玉凤的爱情逐步变为内心深处的思念。每当向炳文提及玉凤和孩子,炳文的回答总是“国家会照顾好他们。你不必担心。”[2]80即便是和奈莉结婚后,嘉利仍会不时想起和玉凤新婚之夜的场景:
玉凤盘着腿,坐在暖炕上,一手拿着针,另一个手指上套着顶针,缝着他棉大衣的破洞。她穿着的绿色短上衣上印着小茉莉花,映着她的光滑的脸庞,显得安静端详,神情专注。[2]104
嘉利对玉凤的爱,是他无法完全生活在美国的现实生活中的原因之一,他心中一直牵挂着中国的妻女。每次见到炳文,嘉利都会问起家人的情况,并确保自己的工资给了玉凤一家。临近小说结尾,嘉利甚至委托苏西,想去中国寻找玉凤,拍照确认玉凤一家安好。对玉凤的爱,一直是嘉利割舍不断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牵挂。
《背叛指南》这部小说中,对嘉利和奈莉的婚姻描写更为日常化。奈莉是长相普通的美国白人女性,便于嘉利工作的隐蔽性。奈莉的性格不强势,更能包容嘉利内敛的性格。然而作为普通美国女性的一员,奈莉不可避免受到美国消费文化的影响,而生性低调的嘉利显然不感兴趣。“晚饭期间,她会告诉嘉利白天看到的电视内容,但他很少感兴趣。”[2]92从某种程度上说,嘉利内心里有一块禁地,是奈莉无法进入的,而奈莉显然知道这一点,以至于在他们婚姻后期,奈莉对嘉利和苏西的交往显得不介意,并且对嘉利无法和她完全合拍表示出理解和默认。
嘉利对奈莉的爱,如同哈金其他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是内敛并富于张力的爱。在患了糖尿病,准备被召回中国国内期间,嘉利向中国官方筹措了七万多美元,以便支付奈莉购买面包店的费用。而嘉利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在自己离开美国后,给奈莉一个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而正是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当局注意,并最终导致嘉利被捕入狱。与哈金小说中富于忍耐内敛富有责任感的其他男性角色一样——《等待》中的孔林也出于责任感,久久未能和淑玉离婚,最后还为淑玉安排好了城里的工作——嘉利体现出中国男性的传统内敛稳重的性格。
嘉利和苏西的关系,虽然最后未能发展到婚姻层面,却也是值得讨论的一方面。苏西是美国之音的播音,作为台湾出身的美国华人,苏西和嘉利有许多共同经历,他们会一起用汉语讨论时政,一起回忆北京求学期间的经历,这给两人带来很多心理安慰。
然后苏西叹了口气,说道:“不论我去哪里,我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出于某种原因,她的话打动了嘉利,他追问道,“但是你是美国公民,不是吗?”
“我是。我不是说自己不能成为别国公民。我是说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这些东西已经在中国塑造和固定。我真是受到了诅咒。”
“老实说,我也有同感,”嘉利说。[2]139
由于紧张的工作节奏,苏西无法适应婚姻生活,而嘉利因为离婚的抚养费较高,加之和奈莉生活也相安无事,于是始终没有和奈莉离婚。小说最后,在嘉利被捕入狱前,曾告诉苏西让其否认知道嘉利的间谍行为,以减少给苏西的麻烦。而嘉利也把自己的日记交给苏西保管。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西扮演了工作伴侣和情感陪护的作用,两个离散的华人相互安慰,度过在美国生活的内心的孤单。
从某种程度上说,嘉利的完美爱情,因为离开中国而变得不可企及,但是嘉利却从这几位女性身上得到了精神支撑,让他度过离散在美国低调生活的三十多年。
四、离散之殇
反复出现在《背叛指南》中的另一主题,是嘉利的离散之殇。随着近年来哈金将小说背景转向美国,离散这一主题更多体现在哈金的小说中。嘉利虽然身在美国,却保持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传统价值。嘉利秉持着中国人低调勤奋的传统作风,生活上保持着中国的习惯,即便慢慢融入美国生活,享受美国饮食,和其他美国人一样为阿波罗登月感到兴奋,欣赏美国的生活富足,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其中国人的品格。嘉利时不时回忆起中国的生活来:
然而近来变得更为思乡心切。他的脑海一直想象着家乡的公共浴室。三十年前,他经常在浴室里洗个热水澡,然后盖着热毛巾,舒舒服服地睡一个多小时。当他醒来后,会喝侍童端上的茉莉花茶,和一两个熟人攀谈。他多希望能再一次躺在热气蒸腾的浴池里,然后睡在大床上,无忧无虑。[2]257
而在嘉利被捕入狱前,虽然已经得了糖尿病,还点了一顿中餐大吃了一顿,因为他预料可能无法再吃到中餐。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出现大家对嘉利生活状态的评价。莉莲这样评价嘉利:
他的困境源于这个事实:精神上,他无法安顿下来。的确,在他晚年开始喜爱美国,并对我母亲更依赖,但是他无法想象和奈莉度过余生。他的心永远在别处。不论他走到何处,他总不是活在当下,而就像一个迷途的旅人。[2]139
确实,嘉利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为了这个理想放弃自己的现实生活,在别人眼里嘉利显得“傲慢”,但是正如本宁所言,只有傲慢,脱离现实,追求自己的精神,才是嘉利生活下去的意义所在。或许,对于离散的人们来说,精神追求才是他们坚持生活下去的理由。
五、结论
《背叛指南》小说中,主人公嘉利的婚姻体现出的,是三十多年远离中国妻子,与美国妻子无法完全融洽生活的离散之殇。在《背叛地图》中,哈金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又一位美国华人的生活,丰富了美国华人文学的维度。哈金承认,其抱负是“将中国历史中的人物、话语、想法、计划,转变人普遍的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挣扎,来思考个人的情感、观念、思想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运作的”。[3]132小说中,莉莲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探寻和观察,以及嘉利对建国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外部思考,是值得反思的。
[1]陈爱敏.他者语言中求生存:哈金访谈(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8(3):1-4.
[2]Ha Jin.A Map of Betrayal[M].New York:Pantheon Books,2014.
[3]陈榕.异化为表,归化为里——解析哈金的中国情境小说[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