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亡者书写流亡者——舒群小说中的朝鲜叙事

2015-10-26周雨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朝鲜人高丽东北

周雨斐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在舒群早年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和《邻家》中,出现了“高丽人”的形象。事实上,舒群并非首位在文学作品中触及朝鲜叙事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后的第一个十年,郭沫若、台静农、蒋光慈等左翼作家的作品中就曾出现过朝鲜亡国后的 “青年漂泊者”形象①。如黄万华先生所指出:“‘异族’、‘他者’的形象,构成了战时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的景观。但战时中国文学在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整个人类的命运的同时,仍受着自身所处环境,尤其是国内政局、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制约。因此,战时中国文学首先并较多关注的是弱小的被压迫民族,例如,同样遭受日寇蹂躏的朝鲜等民族。”②此外,尽管同样身为左翼阵营的一员,东北流亡作家的特殊身份让舒群较之其他左翼作家与“他者”的距离更为切近,从而得以在更“同情”的层面上建构自己的朝鲜叙事。

一、东北想象:朝鲜人的“乐土”

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和《邻家》均发表于1936年,同年又作为“国防文学”的成功之作与其他七个短篇一起结集出版。③此时,距离“九一八”已有五年。

这两部小说中的朝鲜叙事讲述的都是流亡在中国东北的高丽人的故事,他们有着相仿的不幸背景:《没有祖国的孩子》中,朝鲜小孩果里的父亲因“领着成千成万的工人,到总督府闹起来,打死了三十多人”被枪毙[1]16;《邻家》中高丽老太的儿子们因参与独立党运动而被押送回朝鲜,要靠女儿卖淫养家。在他们心目中,相比于业已沦为殖民地、家破人亡的故土,中国东北成了安定的土地的象征,而有家可归的中国人则是了他们憧憬、羡慕的对象。如《没有祖国的孩子》中,果里的哥哥慨叹道“唉!不像你们中国人还有国,我们连家都没有了”[1]18,《邻家》中的二房东高丽老太愿将房子出租给中国人,因为“高丽人有几个有钱的?哼,租给他们,他们常常欠房钱”[1]177。

蒋廷黻曾将朝鲜人的流离失所与犹太人的漂流相类比:

在这个世界上,犹太人的漂流,可说是到处都有着他们的足迹吧!其实仔细想一想,朝鲜人的被驱逐,也是一椿多么可惊的!……他们(朝鲜人)的敌人以二十年为限,行其大规模的移民政策,那将有七百万人口移到朝鲜,平均移植一个日本人,能驱逐五个朝鲜人……那么将不得不有三千五百万个朝鲜人被迫着做流浪者了。④

而据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统计显示,逃往海外的朝鲜人中,有百分之七十六选择了逃到东北三省,“东三省成了逃生的朝鲜人移居的乐土”。⑤

萨义德如是说流亡者因其经验与敏感所具备的不同于在地者的独特视角:“因为流亡者同时以抛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时此地的实况这两种方式来看事情,所以有着双重视角(double perspective),从不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情,新国度的一情一景必然引他联想到旧国度的一情一景。”⑥亦因此,舒群在小说中借朝鲜流亡者的视角关注中国人,并非仅仅是对故土东北的回望,也非简单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而是对其时朝鲜流亡者的心理进行了切近的揣摩与模仿,对其“东北想象”进行了还原。

二、韩鉴未远:被打破的“幻象”

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朝鲜人的生存境遇就是自身处境的一面镜子。而早在此前一二十年间,就早有国人意识到“吾中国人何暇为韩人哀也?中国之位置与韩相较何若?”⑦并忧虑于中国的种种现状,发出“韩鉴未远”⑧之语。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终于让这种担忧成为了现实,东三省的人们也像朝鲜人一样成了无家可归的流亡者。

而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舒群在文本中并没有让叙述者平铺直叙地展开,而是借“我”、高丽人和“第三者”之间的人物关系互动讲述东北沦陷的故事,从而完成了一个充满反讽的叙事。

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我”都是中国人的身份,往往扮演着高丽人的同情者或保护者的角色。此外,除了“我”和流亡的高丽人,都还存在一个“第三者”,尽管所占篇幅不多,却往往以“介入”的姿态对高丽人的处境进行一番居高临下的评说,对情节推动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祖国的孩子》中,苏联孩子果里沙屡屡对果里进行嘲弄与欺侮,在他看来“高丽人都像老鼠一样。如果不是,在世界上,怎么没有了高丽的国家?”[1]20而《邻家》中,同为中国人的均平对高丽老太一家的态度远不像“我”那般友好,而总是以轻蔑的口吻称之为“穷高丽”与“亡国奴”。可以说,和前文分析的朝鲜人视角下的东北想象类似,舒群在小说中借果里沙与均平之口有意识地对高丽人/中国人的不同身份进行区分,使东北呈现出与殖民地相对立的“安定”的幻象。

但小说的结局却总是对这种“幻象”的打破。《没有祖国的孩子》中,在“九一八”后的第89天,学校里悬挂的旗子由中俄两国各占一半换作了伪满洲的旗帜,尔后苏联学生回到祖国,而“我”却成了和果里一样的“没有祖国的孩子”。《邻家》的结尾,在“九一八”的第二天,面对均平又一次“穷高丽叫她滚开就得啦”的辱骂,高丽老太指着石头低声说“现在也该你去坐了”[1]197,而那块大石正是均平先前所说的“亡国奴坐的地方”。[1]187小说首尾中国人的命运呈现出强烈反差,而这一反差正是以朝鲜人的“东北想象”作为参照的,从而构成了一种反讽。

联系舒群的个人境遇和“九一八”后东北人的命运,不难推断舒群的创作动机。六年间从哈尔滨到青岛,远离故土而又曾罹牢狱之灾,饱尝流亡他乡之苦,与其说是书写“他者”,毋宁说更是一种自我书写。从“东北想象”到“破灭的幻象”,舒群在小说中借朝鲜人这一形象完成了对东北沦亡过程的书写,也借他者之口说出了自身隐在内心深处的伤痛,可谓“借他人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

三、青出于蓝:对蒋光慈的超越

舒群自承是蒋光慈的私淑弟子:“蒋光慈的书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不仅影响到我的思想,而且也影响了我后来从事写作。蒋光慈即使不是我的第一个政治老师……确实我的第一个文学老师。”⑨那么,舒群小说中的朝鲜叙事是否受到了蒋光慈的影响呢?

蒋光慈的小说《鸭绿江上》也讲述了一个朝鲜流亡者的故事,李孟汉与青梅竹马的云姑同为高丽贵族后裔,李孟汉在父母双双惨死后,经云姑父亲安排先后逃到中国和俄国,而留在高丽的云姑也由类似一个“温柔慈善的母亲”[2]33的形象转变为 “高丽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妇女部的书记”[2]39,最终屈死于日本人的牢狱。小说的主体是李孟汉自述的朝鲜故事,“我”和另一个波斯同学苏丹撒得对行文情节的推动作用不大。而朝鲜故事的情节和叙述结构与都不复杂,以线性的形式呈现,主要采用的也是蒋光慈标志性的“革命加恋爱”模式。

但舒群并没有受制于蒋光慈的叙事模式。如果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中,果里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多少还隐约带有“革命加恋爱”的影子,《邻家》中则索性没有出现恋爱的男女。而舒群的叙事较之蒋光慈要复杂许多,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我”与流亡者之间有着丰富心理上的互动,而非《鸭绿江上》中仅仅作为一个“局外人”般的聆听者,前文已分析过的“第三者”也在整个叙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如果就“小说的艺术”而言,起码在建构朝鲜叙事时,舒群对蒋光慈是有所超越的。

究其根本,还是舒群自身的流亡经历让他对朝鲜流亡者产生了“同情感”。萨义德一直强调作者在书写他者过程中的自我想象,即在再现他者的同时,其实也再现了自己。舒群对流亡者心态的自然书写,使他即便不主动迎合民族革命话语与阶级叙事,也会在无意间向主流左翼话语靠拢,并最终与之合流形成抗战文艺的先声。但亡国丧家之痛却让作者舒群与他所要书写的“他者”合二为一,换言之,朝鲜流亡者的故事也是他自己的故事,流亡者视角下的东北想象也是他的自我审视与追忆,从而使其所建构的朝鲜叙事不是基于宏大叙事的殖民与被殖民的抽象模式,而是切近日常现实,具有细节真实。

四、结语

总结来说,舒群不仅是以一个东北流亡作家的身份感同身受地书写了朝鲜流亡者的境遇,还在文本中进一步借朝鲜流亡者之眼见证了东北人沦为流亡者的整个过程。换言之,整个叙事的建构过程中,一共出现了三重流亡者——朝鲜流亡者,朝鲜流亡者眼中的东北流亡者,身为流亡者的作者。因而他笔下的朝鲜人,不再仅仅是被书写的对象,也是舒群借以书写内心更深处的流亡伤痛的一个媒介。小说中的朝鲜叙事也在无意间成全了舒群的作品得以保留自己的特质,而没有在以左翼为主导的语境中流于僵化的革命宣传形式。

注释

①常彬,杨义.百年中国文学的朝鲜叙事[J].中国社会科学,2010(2):188-190.

②黄万华.异族、“他者”: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A]//史述和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6:523.

③文化情报:“没有祖国的孩子”将出单行本[A]//通俗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工程半月刊[J].1936,4(5):19.

④蒋廷黼.朝鲜人[A]//黄钟[J].1936,8(7):38.

⑤萧贻待.朝鲜人的逃命生活 [A]//外交月报[J].1934,5(6):194.

⑥(美)爱德华·E·萨义德.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4:54.

⑦达生.哀朝鲜[A]//振华五日大事记[J].1907(20):8.

⑧李搢荣.旅行朝鲜感言[A]//东方杂志[J].1916,13(7):49.

⑨董兴泉.舒群年谱[A]//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舒群研究资料[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3.

[1]舒群,著.没有祖国的孩子[M].上海生活书店,1936.9.

[2]蒋光赤,著.鸭绿江上[M].亚东图书馆,1928.12.

[3](美)爱德华·E·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M].单德兴,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2.4.

猜你喜欢

朝鲜人高丽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高丽莉作品赏析
大东北的春节
母与子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新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