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着地球上最厚的黄土写诗

2015-10-26

星星·散文诗 2015年31期
关键词:于坚诗稿庆阳

高 凯

守着地球上最厚的黄土写诗

高 凯

我的诗歌高地一直在故乡庆阳。虽然离家20余年,但一根精神的脐带从未扯断过。

庆阳习称陇东,位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其中心地带董志塬是地球上黄土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堪称世界黄土之巅。因为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比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那首时间最早、篇幅最长的《七月》就出自于庆阳。《七月》是中国第一首农业史诗,所以我的故乡理所当然是中国诗歌的故乡。

我一直眷顾着我的诗歌母土,并开启了自己的乡愁时代。即使这组《沧桑记》,也不乏挥之不去的乡愁。人之将老,身体内外和文本内外都是沧桑。

“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关乎文本,而后者更为重要,关乎诗人的根系、营养、气质和能力。说一件文本之外的事吧。前不久,应《大家》杂志邀请,我到云南参加了一个诗歌活动,有幸与欧阳江河、于坚和王家新等几位诗坛兄长再次相遇或初次相识,并与先锋诗歌大佬于坚因为诗歌而以诚相见。到达的翌日晚餐中,话题从喝酒聊到了各地的文化。当我给坐在旁边的于坚介绍庆阳的文化时,于坚很是不以为然。我不怪他,因为他不知道庆阳,不知不为罪嘛!

但是第二天,因为我的诗歌,他的态度发生了逆转。晚上是一场露天诗歌朗诵会,到场的群众逾千人,场面很是宏大。在欧阳江河、于坚等人之后,我拿着自己的一本诗集登台念了两首旧作,一首是《俯仰》,一首是我的代表作《村小:生字课》。没有想到,我的朗诵刚毕,现场爆出了热烈的掌声,而带头鼓掌且双手伸得最高的居然是于坚等几位先锋诗人。台上的我成了一个气场的中心人物,让我这个长久以来被边缘化的乡土写作者深感自豪。

等我回到座位,旁边的于坚一把抓走我的诗集,借着昏暗的灯光翻了起来。我贴过身去后,他指着《村小:生字课》说:这是一首杰作,这是一首真正的中国诗。于坚还真诚地说:以前我怎么没有看过你的诗?我也不客气,笑着呛了他一句:你们先锋诗人关注的都是先锋派,视野太窄了!接着,他又拿走了我面前的一枝笔,埋头在一页诗稿的背面写起了什么。过了一会儿,他将那页诗稿递了过来。原来,他写了一首诗,而且是写给我的,题目就是《黄土层——给高凯》。我有点受宠若惊,兴奋地默读了起来。我发现诗对黄土层的概念表达有错误后,就给他指了出来,他把诗稿又拿过去修改,重新抄了一遍又送给我。

朗诵会结束回到房间后,我发现诗中对黄土层的概念还是不准确,就又给他发了一个短信,希望他改一下。他没有回复我,但令我感动的是,第二天早餐时,他主动找到我,递给我修改后且又重新抄了一遍的诗稿。可爱的于坚,从晚上到早上,一首诗三易其稿且抄了三遍!我终于让于坚迷上了我的故乡庆阳,而我是以诗歌文本取胜。

诗界“云南王”于坚对我的偏爱,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荣幸,所以我很在乎这首只有16行的即兴之作。全诗如下:

甘肃诗人/乡村教师出身的高凯说/我老家庆阳是中国/文化最深厚的/晚餐中 酒杯碰来碰去/说这种话的人多了 在中国/次日晨 他又在后面拍拍我说/补充一下 专家考证过的/那是中国黄土层最厚之地/第三天 又发来一个短信/我们那里的黄土层是地球上最厚的/请改一下。好吧 高凯/等我去打一把锄头/黄 黄 黄土层的黄/土 土土地的土/挖 挖 一层一层地挖

这首诗当然不是于坚的佳作,但对我很有意义。对于先锋诗人,我一直是敬而远之的。而于坚对于诗歌的姿态和气度,让我对于坚这样的先锋诗人有了新的认识。看来,拥有自己独立先锋文本的于坚,骨子里和我还是一样的,只是在“怎么写”上和我不一样罢了。文本是一个诗人的根本。因为不一样的“怎么写”,才有了于坚,才有了与于坚不一样的高凯。

守着地球上最厚的黄土写诗,是幸福的,也是苍凉的。《沧桑记》所记的沧桑正被我遭遇着,而我还是一贯的自以为是的表达。

猜你喜欢

于坚诗稿庆阳
Our Best Friend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关于于坚诗歌口语化特征的探究
关于于坚诗歌口语化特征的探究
行走在“反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