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情巧克力》中牧师雷诺的原型解读

2015-10-26王晓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浓情流浪者荣格

王晓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浓情巧克力》中牧师雷诺的原型解读

王晓巍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本文拟从荣格集体心理学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浓情巧克力》中牧师雷诺的人格特征,指出雷诺分裂的人格是其人格面具膨胀与阴影投射所引起的剧烈冲突,从而揭示宗教对人心灵的桎梏。关键词:《浓情巧克力》雷诺人格面具阴影

《浓情巧克力》是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乔安娜·哈里斯的代表作。该书出版于1999年,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立即登上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该书讲述了一对母女闯入法国塔尼斯河下游的小镇兰瑟,用充满爱和尊重的浓情巧克力,融化了乡村牧师雷诺所管辖的墨守成规的教民们的故事。《浓情巧克力》中,作为小镇权力的象征,主人公雷诺有着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人格特征。身为乡村牧师,雷诺内心被天主教严厉的教规和教义所桎梏,同时他又用苛刻的清规戒律去约束自己的教徒,不仅强行压制自己作为人的正常、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禁止小镇的人们追求自然人性。在我国,读者对雷诺这一形象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拟从荣格心理学原型的角度出发,运用人格面具理论和阴影理论,对该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其分裂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学根源,旨在拓宽对这部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视野。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以“集体无意识”概念和心理原型理论奠定了他在20世纪人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广泛应用在心理学领域,而且在文学批评领域受到评论家们的重视。原型,即“原始模型”,其本意是“原始的”“最初的”。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荣格看来,“原型是指人的心理模型和精神本能,认为人在出生时就具有现在的典型的‘行为模式’(本能)和‘领悟模式’(原型),其核心就是追寻人类心理现象中的‘先在’的模式,从而为自主精神的存在找到依据”。[1]9“原型是普遍的,每个人都继承着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2]46荣格指出,在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四种有着重要意义的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码和阿尼姆斯、阴影及自性。这些原型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这四种原型中,人格面具和阴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型。本文将从这两个原型着手分析雷诺的分裂的人格特征。

二、雷诺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一词源于希腊语,本义是指演员为在一出戏中扮演某个角而佩戴的面具。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该采用的方式对付

世界的体系,”[3]330即个体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公开展示的某种性格。这种性格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实际上并非戴面具其人,但其他人甚至连自己都认为该面具即是其自己。”[3]330人格面具对人的生存来说是必要的,一方面它保证了个体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2]48

在《浓情巧克力》中,牧师弗朗西斯·雷诺从小生活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小镇兰瑟,兰瑟的神父想尽一切办法让居民们按照天主教的信仰方式生活。多年来,人们的穿着以灰黑为主,大部分人眼神呆滞,内心懦弱。他们每周去教堂做弥撒,食物单一,清心寡欲。不仅如此,牧师对外来者极为排斥,尤其是流浪人员。少年时期的雷诺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生活,他外表安静,苍白瘦弱,是镇上居民眼中的好孩子。他对神父崇拜之至,在唱诗班唱歌,经常安静虔诚地听神父布道。雷诺十六岁那年的夏天,塔尼斯河边停靠了一些流浪者的船只,神父暗示要赶走这些流浪者,于是雷诺在黑夜中故意放火烧了那些船只,有一对流浪夫妇被烧死。没有人怀疑好孩子雷诺,神父赦免了他,并因此把他送到北方优秀的学校去读书。他对神父充满感激,甚至在他发现自己的母亲与神父通奸之后也未质疑自己的信仰是否正确。神父因通奸之事中风,而雷诺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小镇的牧师,从此戴上了这个摘不下的面具,并把救世者的身份等同于自我。

二十年来,雷诺展现给外界的形象是严厉的牧师——兰瑟镇的核心人物。一方面,这个角色是他所处的兰瑟这个小镇赋予他的社会角色,他必须按照宗教对他的要求来塑造自我,另一方面,这个角色也是他内心认可的一个角色,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扮演乡村牧师这个角色。

作为兰瑟镇的神父,他视教堂为自己的生命,严于律己,极力压制内心一切“世俗、情欲和本能的需求”,[4]70他把内心的自我与牧师这个人格面具等同起来,认为他来兰瑟做牧师,是为了他的教徒而战,“为了拯救他们不受诱惑而战”。[6]87在他眼里,上帝是万能的,主宰一切,而他把自己当成了镇上居民的上帝。他用天主教的清规戒律规范镇上居民的思想和行为,让人们时刻生活在罪恶感中。他要求每个居民都必须去教堂,星期日所有商店都必须关门。斋戒期间,他要求教徒们要清心寡欲,拒绝一切诱惑。他要求他管辖的教区要秩序良好,不允许任何忤逆他的思想的人存在。当外来者薇安·罗切在小镇定居,在教堂对面开了一家巧克力店,并且向他申明她不是天主教徒时,雷诺感到了一丝威胁。他在教堂向人们布道,要求人们要抵制诱惑,抵制巧克力。当塔尼斯河上再次像二十年前那样停靠了流浪者的船只时,他严厉警告船上的人离开,甚至动员镇上的守旧势力在街道商店发布传单,禁止向这些流浪者出售商品。在兰瑟,他是权力的象征,协调所有人的社会关系。当约瑟芬不堪忍受丈夫马斯喀特的虐待离开家时,他未曾考虑她的处境和需求,只是机械地要求她要遵守天主教的教义,要忠于婚姻。

担任牧师职务的二十年来,雷诺沉溺于自己所扮演的救世主的角色。虽然偶尔他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和无能为力感,但人格面具的膨胀使他无法抛弃自己扮演的这一角色。多年来,牧师身份已经与他的自我融为一体,一旦失去这个人格面具,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雷诺的阴影

阴影是人性中阴暗的一面,“经常表现为一种冲动性的、不由自由的行为”。[6]145“阴影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2]56阴影中对人的发展有利的一面可以使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但阴影中恶的一面却可能使人充满兽性。阴影中恶的因素存在个人的潜意识中。“只要这个人突然面临人生困境,发生精神危机,阴影就会利用这一机会对自我实施其威力。”[2]59

荣格认为基督教教义过分压抑了人的阴影原型。这一点在《浓情巧克力》中牧师雷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长期以来雷诺所展现给世人的是他的人格面具,并非他的真实自我。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牧师。他强制压迫自己的本能需求。他一再地控制食欲,靠吃得很少来净化自己的灵魂,以至于他经常处在饥饿的状态,一闻到香味就感到头昏脑眩,甚至当教徒在忏悔室向他忏悔时,他竟产生了幻觉,认为对方在吃巧克力。他强烈压制自己的欲望,但当女教徒在忏悔室里向他忏悔时,闻到她们身上的香味,他还是不能克制自己作为正常的人应有的欲望。对本能欲求的压制使他的内心处在紧张的状态,他忧郁,易怒,总是失眠,经常在夜里在兰瑟的街道上和河边游荡。

荣格认为,阴影中恶的因素以潜在的状态存在于人的无意识中。当人一旦陷入困境,阴影就会伺机反扑,对自我实施为例,导致个体人格的分裂,产生暴力倾向。在《浓情巧克力》中,当流浪者的船只出现在塔尼斯河边,为了维护自己自己教区的社会秩序,雷诺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是潜在的罪犯,要求所有的商铺不许为他们服务。但以薇安和阿曼达为首的人却继续帮助这些流浪者,并且和他们一起开心地聚会。像二十年前的夏天一样,雷诺产生了赶走这些流浪者的想法,但他自身牧师的地位使他无法亲自去行恶,于是他暗示马斯喀特去赶走他们。在一个漆黑的夜里,二十年前的悲剧再次重演,马斯喀特趁流浪者们聚会时放了一把火,烧了他们的船只。虽然并无人员伤亡,但却使这些流浪者遭受了沉重的损失。雷诺以犯罪的方式报复驱逐流浪者。

成功驱逐了流浪者之后,雷诺的下一个对象就是薇安的巧克力店。薇安应孩子们的要求,打算在复活节当天举办一个盛大的巧克力节,雷诺感到她严重腐蚀了复活节的精神,诱惑他的教徒们,更为严重的是,她竟然敢公然挑战威胁他的权威。每年的复活节是他感到自己作为牧师最为荣耀的时刻,薇安的巧克力节却公然定在这一天,她对他的权威的藐视使他极为愤怒。雷诺想尽一切办法抵制巧克力节,他不仅在布道中强调自我净化、原罪和忏悔,还向镇上的居民们发布传单,让他们共同抵制巧克力节,其目的是让薇安的巧克力在节日当天卖不出去,让她早日破产,从兰瑟搬出去。他把内心的阴影投射在这个给小镇带来变化的女人薇安身上,认为她是“侵略花园的寄生虫”,是他人生的绊脚石,“躲在那扇蒙着纸的窗户后面大笑,向四面八方散播出腐蚀人心的吸血虫”。[5]299他对薇安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决定要亲自动手毁了薇安制作的复活节巧克力。复活节凌晨漆黑的夜里,他脱下黑色的神父袍子,蒙上面具,这一举动象征着雷诺阴影中恶的因素被彻底激发出来,他已完全臣服于内心的罪恶。雷诺悄悄潜入薇安的巧克力店,准备捣毁她所有的巧克力。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面临琳琅满目的巧克力,闻着巧克力浓烈的香味时,他的思维开始感到窒息,内心的本能欲求再也遏制不住,忍不住尝了第一块,之后疯狂地沉浸在巧克力的世界里,停不住地吃巧克力,最后竟然在巧克力的美味中睡着了。雷诺疯狂贪食巧克力的行为是其长期克制自己的本能所带来的反常反应,但正是他的这一行为使他的人性复苏,也令他彻底失去了牧师的职业,在目瞪口呆的人群面前颜面扫地,摘下了他长期伪装的人格面具。

从荣格心理学原型理论分析雷诺这一人物形象,不难发现,在雷诺悲剧的一生中,他因为过度膨胀的人格面具压抑自己的本能欲求,内心的阴影处于蛰伏状态,然而,当他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阴影中恶的因素伺机反扑,使他最终被阴影所臣服。雷诺复杂而又悲剧的人格特征的根源在于基督教对人类阴影原型的过度压抑,这一形象也启发读者要适度调节自己的人格面具与阴影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个体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 C. S.霍尔, V. 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荣格.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M].刘国彬,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庄新红.荣格心理原型理论关照之下《红字》另解[J].山东社会科学,2004(6).

[5]龚甜菊.浓情巧克力[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6]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张月,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9.

猜你喜欢

浓情流浪者荣格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巴士车上的“浴室”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 厚积薄发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意式风尚 浓情绽放——第23届Milano Unica面料展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
海峡潮声20载 姐妹浓情20年
可可栗子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