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乐思想与政治制度

2015-10-26李朦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统治者礼乐制度

李朦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礼乐思想与政治制度

李朦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人首创了礼乐制度来区分等级,从而维护统治。这也体现了音乐对政治等级、政治制度的影响。西周礼乐制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礼乐不分家的地步,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关键词:礼乐文化音乐思想政治制度音乐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西周乐,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笙、鼓、管、弦、钟、等。任何一件事物只要有诞生便会有发展,音乐亦是如此。音乐的诞生与人类的劳动以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音乐起源于劳动,且服务于人类社会。在我国,从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自然现象等客观现象中发现音乐开始,音乐就具备其在当时人类社会中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作用更是越来越广,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多,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音乐也在不停地发展。我国西周时期,人类社会相对于远古时期已经有了很大地发展与进步。黄河流域普遍存在农村公社,新的生产关系使经济进一步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音乐的发展更是必然的。民间音乐呈露出崭新的面貌,统治者从而以民间音乐为基础,组织起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头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以及完整的音乐教育制度。西周统治者为了利用文化作为巩固其统治权的工具,曾规定了一些办法,进行了一些具体措施。音乐当然也包括在其中。周代统治者的利用音乐,比前代更进一步。除了利用音乐以加强其统治以外,他们又利用音乐来宣传阶级社会中等级制度的合法性;他们通过专门设立的音乐机构来控制音乐活动;他们在“国学”中教音乐,培养青年,使他们能够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图,利用音乐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权,即“礼乐治国”。又由此产生了诸多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礼乐制度的由来

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把礼和乐视为同等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西周礼乐制度以礼为主,以乐为辅,这就是周人最早用音乐来进行政治等级划分的依据。

二、礼乐制度的确立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即六十四人),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三、礼乐制度的影响

一个王朝制定一项制度势必要建立与其对应的部门,来保证制度的实施、管理与完善,并形成与其对应的教育体系,来确保制度的推广与传承。

周朝的礼乐制度自然也需要这样的保障,即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周朝王家的音乐机构归“大司乐”领导,其中的工作人员数目不低于一千四百六十三人。机构的职务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方面。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该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在一千四百六十三人中,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以外,有一千二百七十七人属于农奴阶级。由此可见宫廷音乐机构中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力量是农奴们。但在音乐行政以及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则都是由贵族承担的,并且随着统治者对音乐各种事宜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的乐官级别也不同,越是重视,乐官的级别越高,由此可看出,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十分严密的。

对此,可看出统治者对礼乐制度的重视甚大,以及这个政府工程的浩大。也因而引起了一些人的深思与反对。例如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在《墨子·非乐》的上篇中记载,墨子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以美感,他说:“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耳知其乐也”。但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音乐对于王道、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其次,他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音乐非但不能“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造乐器则“必厚乎万民”;有了乐器,必使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女去演奏,如此又浪费了劳动力;有了音乐,王公大人坐而独听,谈不上快乐,何况又浪费了那些听乐的君子、贱人的时间等等。

在音乐教育方面,其实商代的贵族已有专门的学校教育,而在西周,统治阶级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的推行,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完备。建立了所谓的小学与大学。主要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但也在自由民和农奴中选拔一些人才,把他们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与上层贵族子弟一同学习音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女。贵族教育从六岁到二十余岁,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礼”、“乐”的比例是很重的。而国子们学习礼、乐的目的,并不像今天这样是去从事各种音乐表演活动。这种教学目的是要使这些青年在学习了音乐之后,能够利用音乐来统治广大的农奴,麻醉他们,防止他们反抗,要人民保持和平态度;他们学习的目的也就自然是要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西周音乐教育”说到底也只是西周统治者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各个贵族,以及少数农奴的音乐教育,使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并使之传播,从而减小叛乱的威胁,一定程度上地保证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哪个国家在哪个时代的哪个制度的运行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西周的礼乐制度亦是如此。春秋之后,私学开始兴起,逐步改变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缘的局面。各种私学类型很多,教育对象中既有士阶层的人士,也有宫廷的专业乐人,还有民间的从乐人员。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私学教育主要是指民间音乐教育活动。这时期的官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其重心开始由王室向诸侯公室转移,并且,由原来以宫廷一个教育中心为主开始向多个中心转变。音乐教育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教育对象中除了世子与国子外,还包括了乐师、乐工的教育。人员的增多,促进了礼乐方面的严格规定彻底地被打破,诸侯、卿大夫、甚至士也堂而皇之地用起了“天子之乐”。因而,礼乐制度的被打破也得到了儒家代表人的痛斥。

但无论思想家们如何评论西周礼乐制度,可以肯定的是,正因为礼乐制度的诞生,周代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发展高峰时期,它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较完善的音乐机构,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为我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单对中国音乐来说,西周礼乐制度无疑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加速器,它通过帝王的支持、鼓励与领导,使中国音乐在当时世界音乐界留下了永远的画笔。这画笔永远昭示着祖先的智慧与才华,同时也激励着我们现代中国音乐的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影.春秋礼乐的人文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09.

[2]邹昌林著.中国礼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3]韩德民.论荀子的礼乐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猜你喜欢

统治者礼乐制度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