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战文学”的凤与凰——抗战时期日本作家鹿地亘、绿川英子在华文学活动集萃

2015-10-26刘振生大连民族大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军国主义英子抗日

刘振生大连民族大学



“反战文学”的凤与凰——抗战时期日本作家鹿地亘、绿川英子在华文学活动集萃

刘振生
大连民族大学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除了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华的作家加强对华报道和创作外,鹿地亘、绿川英子等爱好和平反对军国主义的日本文人也纷纷来到中国。其创作舞台主要是在敌人后方,题材多为唤醒更广大民族觉醒一致对外抗日,甚至包括描写日本军人被俘后成为新的抗日力量的作品。体裁有诗歌、喜剧、短篇小说等,成为了近代日本文坛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

关键词:反战文学日本军国主义奇葩

一、反战之凤——鹿地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制造的九一八事变,除了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引起了日本国内广大民众的关注。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日本各民主进步力量逐渐构成了反战的主体,反战文学也应运而生。其中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成员不仅推动了在华日本反战文学的兴起,也是反战文学的主要力量,其中代表人物有鹿地亘、绿川英子等。他们是日本左翼进步作家,在日本国内曾经受到法西斯的残酷镇压。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大志,发挥他们的文学才能,历经千辛万苦,走进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阵营,从而开创了日本反战文学的先河。

鹿地亘(1903-1982)本名濑口贡,大分县人,是日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勃兴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主要成员。早在东京帝国大学国文科时代即投入革命与创作活动。1929年出版了《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方向的转变而斗争》。1930年发表小说集《劳动的日记和靴子》。1933年被捕入狱。1936年1月离开日本来到中国。在上海经内山完造介绍与鲁迅相识,向日本介绍、翻译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与作品。鲁迅逝世后,为了支持改造社《大鲁迅全集》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鹿地亘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国内从事无产阶级文学活动与创作;第二个时期,在中国从事反战活动及文学创作;第三个时期,日本投降后回国继续从事进步事业及文学创作。在这三个时期中,他的最有国际主义、最富有战斗性及最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创作是在中国抗战这一时期完成的。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鹿地亘决意直接参加到中国抗日队伍中去。为了避免被怀疑为特务,无法进行其反战宣传活动,他和妻子先从上海撤退到香港,然后在郭沫若、夏衍等人的帮助下于1938年3月抵达武汉,成为中国抗日队伍中的一员。当时的武汉正是处于广大军民与日本军队进行斗争的最前线。鹿地亘在周恩来主办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他的文章“正义的现实”和“所谓‘国民的公意’”。

鹿地亘深受中国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热情的鼓舞,他一方面展开广泛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在华期间他写了很多散文及短篇,其中“什么叫做交易”的文章文体轻松潇洒,是鹿地亘散文中的精品。文章从交易双方的对阵开始,买方文章称之为“那家伙”;卖方是日本劳动阶级,文章具体指为日本农民。买方要买农民的马。因为“那家伙”有的是“武力”,你不卖,他随时可以“抢去”。作家通过被百般刁难与勒索的农民形象细致地描绘了日本广大劳动人民的艰辛处境。农民的马“不能用价钱来计算。是泪,是血,是你的生命。”但不得不眼看着让“那家伙”给牵走,农民心中升起“杀气腾腾的火焰”,不久因为反抗无用而灰心丧气,无所适从。

这是一篇对日本人民哀痛至极的散文,反映出日本无产阶级被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形象。作家在哀痛的同时,揭露了日本统治者卑劣的欺骗手法。最后作家禁不住呐喊道:“以生命偿还生命,以血还血啊!”号召人民觉醒起来,同军国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这篇作品最初的笔调是轻松的,经过步步推移,其政治哲理逐渐渗透在精巧的结构和雄辩的语言之中,令人手不释卷,回味无穷。

《废园的小鸟》是一部短篇佳作。它一反鹿地亘通常表现的激烈而高亢的文脉特点,而是从诗情画意入手,所抒发的文字也非常自然、平静。人们在这篇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朗的阳光、宁静的庭院、透明的葡萄、绚烂的花卉。但是,这种景致是出自被侵略的中国大地。他们带着卫兵和女仆暂住在这庭园里。庭园原本的主人早已经撤走了。废园仿佛成了人们等待船只的一个中转站。空荡荡的庭园,只剩下主人丢下的一只母猫和三只小猫。厢房里暂时住着主人的“远亲”。两位老太婆,一个抱着婴儿的年轻妇女及她尚处于少年时代的弟弟。他们也在等船,是怎样的关系,家里的男人哪里去了,这些一概不知。不过,在这个废园里,大家生活得很宁静。作家透过了窗户看到少妇给孩子喂奶的身影;又看到少妇那像湖水一样的眼睛,清澄而恬静,这些和坚强的战斗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有病的少年每天用心地喂养着主人扔下的笼子里的八哥,鸟儿蹦着跳着。我们在读这种充满着牧歌情调的文字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野蛮地摧残中国普通家庭的命运所给予的同情。

戏剧是抗日文学中的重要体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作为中国大陆的著名反战人士郭沫若、曹禺、夏衍、陈白尘及抗日根据地的作家都曾投入戏剧创作,并完成了《放下你的鞭子》、《怒吼吧,中国》、《保卫卢沟桥》等戏剧作品。戏剧也是在华日本反战文学经常使用的艺术形式,很多人既能写剧本,又能上台演出。从现代戏剧来说,戏剧条件要求大量舞台装置、布景、灯光等,但也有可以因陋就简灵活多样的特征。通过舞台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很快地激起广大观众的抗日热情。话剧《三兄弟》是鹿地亘在大后方创作而成,是其在华反战代表作之一。1939年该话剧在桂林首次公演,受到了广泛欢迎。鹿地亘及日本反战同盟为中国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所感染及鼓舞,之后到西南柳州、贵阳等地公演,为募集“中国英雄抗战将士慰劳金”,又在重庆演出,同样影响很大,反应强烈。后来也曾用日语向日本广播,规劝日本军国主义及其支持者早日迷途知返,回归理性。

鹿地亘在《三兄弟》中不仅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为代价一事写得很深刻、明了,也展示了战争时期普通日本群众的三种态度。大哥一郎想安分守己地过日子,最终却过不下去;二郎是受日本帝国主义麻痹的人,自以为忠君爱国,实际上是这场战争的工具、牺牲品;只有三郎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立场坚定地反对战争。作者在该剧中,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陆政策”最终导致了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走上了被奴役、被欺骗的境地。当然,他希望广大日本人民最终能在斗争中有所觉醒,勇敢地站起来与军国主义进行彻底决裂。

二、反战之凰——绿川英子

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世界语爱好者、作家。生于山梨县猿桥。1929年考入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就热衷文学,发表短歌与小品,并开始学习世界语,参加文化团体。1932年在《校友》上发表《泥泞》。同年9月被捕,因无确凿证据而在数日后被释放。1933年为日本世界语会会员,参加《世界语文学》创刊。1935年在上海世界语杂志发表《日本妇女的状况》。1937年春与丈夫刘仁回上海,加入到抗日队伍中。胡风、邹荻帆均翻译过她的作品。胡风称其为“杰出的文学家”。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接受周恩来的指示,与刘仁进入东北解放区开展工作。

长谷川照子是一个性格刚直不阿的人。在中国他以绿川英子的名字创作世界语作品,也以汉语发表文学作品。她的文章,每一篇都充满了大义之举的激情,其政论文是反战文学中的代表作。1938年1月《新华日报》发表了由叶籁女士翻译的《中国的胜利是亚洲的曙光》的文章,之后又发表了《爱与憎》的具有深明大义立场的文章。在该文章中,作者尖锐地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和平城市上海的狂轰滥炸和对中国广大土地的野蛮袭击之罪行,以真挚和热情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申诉了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进而以普通日本人民的身份,划清了与日本军国主义的界限。

诗作《丢失了两个红苹果》、《黎明的合唱》,表达了绿川英子作为日本人特有的那种在反战上激动人心的热情。《丢失了两个红苹果》最早由胡风译出,发表于1939年7月《七月》杂志第4卷第1期。绿川英子一生大放光彩的阶段,文学创作的高峰,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她不仅是一个政论文的高手,也不仅是一个感情炽热的诗人,还是一个散文作家。

《赵老太太会见记》是绿川英子于1938年7月抵达武汉不久创作的。最初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抗战文艺》第2卷第4期。这篇特写在朴素的结构中蕴藏着火一般反抗侵略、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情感。谈话开始,作者为老太太的深刻见解和鲜明的抗日立场所感动。特别是作为日本人,她从赵老太太那儿得到令其汗颜的温存的、体贴的关怀,从而更加深了她对抗日的认识。

1941年绿川英子将日本社会派作家石川达三的《活着的士兵》翻译成世界语出版。《活着的士兵》是作者本人于1937年12月底在日军攻陷南京之后所进行的实地调查之后而写就的中篇小说。作者站在了普遍的人道主义立场,对日军的烧、杀、掠、抢进行了详细报道与揭露,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反战情绪。绿川英子的翻译是将这一客观事实告诉给了更广大地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去共同抵制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行径,也充分表现了她对石川达三文学创作的赞赏与支持。茅盾先生在《现代翻译小说选》的序言中谈到绿川英子时这样评价道:日本一位作者为反战同志之在我大后方者,不妨说,这可代表日本的‘流亡作家’日本国内文坛近年正气销歇,除仰军阀鼻息,作侵略者号筒外,亦无可观。”[1]这一评价可以看做是代表中国人乃至文人对绿川英子的反战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共同认识。

茫茫四野弥(黮)暗,历历群星丽九天。

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

这是郭沫若同志于1941年题赠国际主义战士、世界语学者、日本作家绿川英子的一首七言绝句。绿川英子踏上中国的土地后生活的第一个地方是上海。在那里她目睹了“八·一三”惨案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一篇题为《爱与恨》的文章中她这样写道:我爱日本,因为那里是我的祖国,在那儿生活着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对他们我有着无限亲切的怀念。我爱中国,因为它是我新的家乡,这儿在我的周围有着许多善良和勤劳的同志。我憎恨,我竭尽全力憎恨正在屠杀中国人民的日本军阀。

1947年1月14日,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绿川英子不幸在佳木斯逝世,年仅35岁。佳木斯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英勇的国际主义战士,把绿川英子安葬在佳木斯烈士公墓里。鹿地亘、绿川英子的在华反战文学活动,反映出了包括日本民众在内的所有追求和平人士对军国主义的强烈批判态度,他们的文学创作也成为近现代日本文坛上盛开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山田敬三,吕元明.中日战争与文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4.

猜你喜欢

军国主义英子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独臂作家之死
抗日英烈马威龙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警惕军国主义复活
中国公众对军国主义的认知度调查
爷爷的抗日
镜头?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