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力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2015-10-26王淑红初春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28期
关键词:教职工岗位心理健康

王淑红初春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沈阳)

压力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王淑红初春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 沈阳)

本研究试图在学习与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高校教职工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并尝试分析压力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最后从社会、个人、学校、家庭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求为缓解高校教职工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做出有益的探讨。

压力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康水平影响

高校教职工作为社会特殊群体,担负着教书育人、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工作能力、生活满意度,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辽宁省五所高校教职工进行了调查,了解教职工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共发放调查问卷共800份:实际回收762份,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问卷758份,有效率为99.5%。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情况见下表:

被调查教职工人口学资料统计(N=758)

一、高校教职工压力的总体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教职工体验到压力的有390人,占总人数的51.5%,其中体验到中等压力的占12.5%,体验到较大压力的占2.7%。压力来自于工作的有440人,占总人数的58.1%;来自于家庭婚恋的240人,占31.6%;来自于职业发展的406人,占53.5%。可见,三种压力源中,来自工作的压力体验最为强烈。

本研究通过SPSS软件分析了高校教职工压力在不同性别、岗位、文化程度、职务、职称以及工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结果如下:性别变量上,在工作压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表现为女性压力高于男性。岗位变量上,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岗位教职工;家庭婚恋维度上,从事教学科研和辅导员岗位的教职工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岗位;职业发展维度上,辅导员面临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岗位。文化程度变量上,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教职工工作压力高于其他学历;家庭婚恋维度上,博士学历的教职工压力最大;职业发展维度上,硕士学历教职工压力最大。职务变量上,副处工作压力显著高于正处,副科所承受的压力显著高于正科级;家庭婚恋维度上,级别较低的职员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职业发展维度上,从正处到副科,压力呈递减趋势。职称变量上,副教授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教授的压力相对来说较小;在工作压力和家庭婚恋维度上,从助教到副教授呈上升趋势;职业发展维度上,教授的压力最小,副教授和讲师的压力高于助教。工龄变量上,工作11-20年的教职工承受的工作上的压力最大;家庭婚恋维度上,工作21年以上的教职工压力显著高于工作5年以内和6-10年的教职工;职业发展维度上,工作6-10年和工作11-20年的教职工压力显著高于其他工龄段的教职工,但二者之间差异显著性不高。

二、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

本研究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状况进行调查,SCL-90的评分标准为:总分大于180分,或任一因子分等于大于2,表示存在症状,意味着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注意,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调查结果如下: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状况较好;有12%的高校教职工总得分大于或等于180分,表明12%的教职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上,较多教职工在工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完美主义倾向,过分注意细节,谨小慎微,害怕出错,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容易紧张、神经过敏等,进而导致躯体的不适感。

研究发现,高校教职工压力在性别、岗位、文化程度、职务、职称以及工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变量上,总体表现为:女性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教职工。岗位变量上,教学科研岗位上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其他岗位上的教职工更低,辅导员岗位上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比教辅人员、党务行政岗位上的教职工低。文化程度变量上,总体表现为硕士学历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学历教职工,大专学历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岗位教职工。职务变量上,多重比较发现,级别低的职员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级别高的职员。在职称变量上,表现为讲师职称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职称的教师,教授职称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工龄变量上,总体表现为工作6-10年和11-20年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工龄教职工,工作21年以上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最高。

三、压力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分析

1.工作压力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改善认知、重塑自我。有条件的高校最好设立专门为教职工服务的心理咨询室。

4.完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Homes提出:在面临相同压力时,那些能够从家庭获得较多支持的个体,有着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身心也更加健康。构建家庭心理支持,通过家庭支持教职工可以获得家人的关爱、对工作的理解以及行为上的鼓励,从而减轻压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教职工应积极主动的建立互相理解、信任、尊重、融洽的家庭氛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书面或口头契约的形式与家人达成共识,如家庭成员应理解教职工的角色差异性以及角色转换的困难,多关心帮助他们;在自身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时给予积极的关爱;在家庭琐事上应尽量减少教职工的压力等。另外,教职工也要体会家人的不易,了解家人的心理需求,积极分担家庭重担。再者,主动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彼此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教职工应积极和家人进行沟通。

[1]戴吉,邓云龙.心理健康标准的中国文化因素探析[J].求索,2013(4).

[2]钱静珠.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调适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2).

[3]哈丽娜,张学平.宁夏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5).

[4]田永果.河南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3(3).

王淑红,女,1992年2月出生,毕业于辽宁大学,现任沈阳药科大学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是影响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影响、自身因素以及学校管理三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影响带来的工作压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对教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知识的开拓者、传播者,如果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科技和文化的前沿,就势必会被淘汰,从而使得教职工在更新知识、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面临巨大的压力并进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而教育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原因的焦点。一方面,社会公众认为高校教职工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全面负责,另一方面,社会为高校教职工提供的条件却有限,在高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之下,使得教职工在处理自身责任与现实情况之间茫然失措,进而产生焦虑等情绪,也必然要面对更大的工作压力。

2自身因素造成的工作压力

首先,高校教职工因为工作的特殊性,经常出现腰肌劳损、肌肉酸痛以及喉咙痛等生理问题,身体上的不适给自身造成了压力。其次,教职工对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偏颇,对自身的优缺点、所处环境等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也是导致高校教职工产生压力,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第三,因教学任务繁重,晋级过程艰辛产生很多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导致行为失控。第四,高校教职工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要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角色的转换。如果高校教职工不能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会使得心理产生孤独感,产生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和事业的发展。

3学校管理带来的工作压力

首先,高校普遍采用聘任、分流、竞争上岗等新的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积极性,但也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种种差距给教职工带来了不公平感,使得其心理上负担加大,影响其心理健康。第二,高校学生数量整体上涨,教师的教学任务量很大。另外,知识更新换代,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等对教师的学历和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学校出于对自身软实力发展的考虑,对教师提出了较强的科研任务要求,从而使得大家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产生压力,造成心理上的不适并影响其心理健康。第三,近年来高校普遍采取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的方法,这对大家是一个督促,但学生评价主观性较大,有时与事实背道而驰,影响到了教师的情绪。第四,高校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却忽视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针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服务少之又少。

(二)职业发展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职务职称晋升方面。近些年,高校进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确定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虽然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但是也增加了教职工的竞争压力,给教师带来负面心理影响。再者,晋升要求的提高与指标上的缺乏也会给教职工经济、工作上带来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

教职工进修方面。当前高校为了提升教职工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职工的培训与进修也相应的增加,但是一方面高校仅仅针对整体进行规划,缺少对个体的关心,使得教职工并不能获得自身所需要的职业发展培训,甚至有些进修带有功利性,会给教职工带来额外的压力;另一方面,进修名额有限,教职工不可能每个人都获得进修的机会,这使得教职工之间竞争加大,从而形成压力,产生焦虑、消极、抑郁情绪,并反映到行为上,如消极怠工等,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家庭婚恋对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不同工龄的教职工面临不同的家庭婚恋问题,作为高校新进的教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相对短,职称、职务一般较低,他们要组建家庭、买房、照顾父母等,面临着经济负担过重和收入不高的矛盾;工作6-10年的教职工,因为孩子的教育择业问题负担较重,同时存在养育老人的负担重等问题;工作11-20年以及21年以上的教职工则要考虑儿女的婚姻与择业问题。在这些生活压力面前,高校教职工面临着改变现状和做好教学、教育本职工作的双重压力,这些都使得教职工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并影响到了其心理健康。

四、提升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一)完善自我

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职工自身,从个人方面探讨缓解教职工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对策必不可少。压力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表现为认知、情绪和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个体在面对压力时首先要有合理的认知,了解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内涵,切实认清自身压力的大小和特点、心理健康状况及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并进而掌握控制情绪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进行合理的调节,从而缓解自身压力。还要有意识地健全人格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挫折应变能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降低教职工因社会导致的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方面尤其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为高校教职工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大兴师德建设,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教职工的精神境界,增强其抵抗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大环境,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增加社会群体对教职工的关爱、理解与尊重,降低社会对教职工的高期望值,使高校教职工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下工作,提升其工作积极性,缓解其压力;再者,可以建立健全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制度、提高教职工待遇、增强高校教职工对工作的自主性等,增强其工作满意度,降低其压力水平,从而为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优化学校管理制度

1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

高校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变管理教职工为服务教职工。首先,学校的领导层应充分了解教职工的压力、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在尊重、理解教职工的基础上给与教职工物质、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重视。其次,在工作上应合理安排教职工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及工作量,减轻工作压力,科研成果注重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工作中也可尝试教职工进行自主管理,积极发挥教职工的能动性。再者,建设“以教职工为本”,公平有序、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其工作满意度,缓解其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管理方法要科学

首先,在岗位设置上,学校应该根据教职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岗位的分配,“用人之长”,使得教职工的自身专业优势和岗位相结合,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其次,在收入分配上,可以根据本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控制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减轻由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消极情绪。第三,积极打造公平正义的考核评估机制,在职务晋升上以个人工作能力和对学校的贡献为标准。第四,职业发展上,给青年教职工创造职业发展机会,在科研、国际合作、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修培训等方面考虑对青年教职工给予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学校团队式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改善由于竞争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增强其工作满意度。

3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

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教职工的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现状,将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长远发展规划中。比如建立教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站。教职工可以借助网络积极关注心理健康知识,使其对自我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合理的认知,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学校管理者还可以周期性的举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以及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等。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也很必要,然后针对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帮助教职工

备注:本文为2015年沈阳药科大学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syykxt2015-A0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职工岗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浅谈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