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富人替穷人打工
2015-10-26卓勇良
让富人替穷人打工
中国经济当下的一大关键,是激发资本信心,重塑资本活力,确立富人给穷人打工是市场经济常态的理念
几年前听姚先国教授即席演讲,至今记忆犹新。姚老师说,假定这个世界占20%的人做出了占80%的贡献,但也不能拿80%的钱,至多只能拿50%或更少钱,否则将有较多问题。这个世界说到底,是应该富人替穷人打工,不应如世俗所谓的那样,是穷人替富人打工。
到底谁替谁打工挣钱,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的难题。不过,我倒是觉得,如果马云没有在他的湖畔花园聚起17个兄弟,创办阿里巴巴,也就没有如今阿里上市后的众多富翁;如果宗老板当年没有踩着三轮车创业,也就没有今天的娃哈哈帝国;如果鲁冠球没有在1969年领着6位小伙伴,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应该不会有今天的万向集团。
我想表达的是,就创业逻辑而言,起点可能是老板给大家打工,然后才逐渐聚起一大帮员工。至于随后,当然是谁也离不开谁。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长期持续居全国第三位,关键就是有一大群老板。1957年,浙江农村人均纯收入是贵州的1.4倍、1978年是1.5倍、2000年则是3.1倍。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浙江农民整体积极努力,其次是一大群农民把自己变成了老板,于是才有了收入翻倍提高。
这在前些年产生了新的严重问题,劳动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大幅降低,无异是穷人给富人打工。1983年以来,中国劳动收入占GDP比重,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短暂上升后,从1983年56.5%下降至2011年34.2%。这些数据是否如此准确或可商榷,但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幅度多达20个百分点左右,资本收入比重上升多达10余个百分点,应是可信的。
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终于在2011年终结。2014年根据我的估算,劳动收入占GDP比重达到37.9%,比2011年上升3.7个百分点。上升数字可商榷,但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上升是确实的,因为从2011年以来,城乡人均收入实际增速,分别比GDP增速快0.2个和2.1个百分点。
富人给穷人打工,从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分配角度而言,或可理解为是常态。按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的分析,英国和法国的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从35%-40%,下降至20%-25%。虽然从这至今,资本收入比重有所上升,但资本只能拿小头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
当前随着中国劳动收入占GDP比重开始上升,资本收入比重开始下降,中国经济也正在出现富人给穷人打工的客观实际。但这也导致资本利润率下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难免令人心灰意冷。所以,中国经济当下的一大关键,是激发资本信心,重塑资本活力,确立富人给穷人打工是市场经济常态的理念。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资本信心的关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前述“南方企业家+中西部农民工+境外工艺技术装备”模式,实际可理解为“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开放红利”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人口红利正在弱化,开放红利边际递减,最靠得住的是改革红利,这是通过我们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的最大红利。
值此经济下行时期,如何让企业家们增强对于中国经济的积极预期,增加短期及中长期投资,更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出下行局面的关键。当前经济形势确有“玄”的一面,但亦有“机”的一面。
一些具体分析表明增强资本信心具有基本面支撑。如长期不被看好的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经营状况一直好于全国平均。又如多年来从低端商品到高端商品大致都能销得较好的“广谱式”消费继续存在,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微升,制造业采购指数仍相对较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虽然总体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但如果不包括少数亏损大户,同比增长仍在7%以上,说明多数企业财务状况仍相对较好。
增强企业家信心可能需要实施快因子与慢因子并重的双层次政策体系。快因子是财政货币,以及有关促进信贷、加强政府服务等具体政策。慢因子主要是加强产权保护,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目的是使企业家们能低成本地清晰看到远期光明前景,积极在充分竞争环境下,始终活力依然,始终积极进取。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